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京海淀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分析


  海淀区高三年级每年四次大考,即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第二学期一模、二模考试,有不少学生和家长问道:哪一次考试最重要。其实,四次大考都很重要,它们之间是互补、提高的关系,从命题的功能方面,各有侧重。激励和促进功能贯穿始终,期中、期末侧重于诊断与调研,一模、二模侧重于预测与评估。就二模考试而言,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根据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合并、析取,研究生成10年高考在方向、形式、难度等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作出预测。 通过本次检测,能对本学科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现状给出较为定量的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科学备考提供依据,为学生报名提供参考。
  我做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时,取名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因为2010年,是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当时是对高考题的结构形式处于寻觅和探索阶段;我给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取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这次考试时,2010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出台,命题专家们在对《说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悬想和追求阶段。到了一模考试命题时,专家们根据相关信息,基本把握了高考命题的方向,所以,我给它取名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上午,高三最后一次大型模拟考试又拉开了帷幕,就二模在全年中的位置而言,重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均有提升和提高,给学生以激励和促进,让考生们领略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胜境",因此,给这次试卷点评取名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命题人的智慧,对本次考试谈一些看法,以期对二模以后高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提一些建议。
  对海淀区二模考试题总体评价是:激励促进,覆盖强化,预测提升
  试题要能在正确引导高考复习的方向的基础上,把握好难度和区分度,让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校的教学情况。便于学校针对试题,发现学生知识漏洞,能力缺陷,策略不足,便于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找准提升空间。
  那么,语文新高考的要求是什么呢? 新高考是对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能力的考查;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新高考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就这套题而言,它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命题精神,有着很好的认识作用和导向作用。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能力的考查入手,分析这套试题。
  一、 语文应用能力
  这一能力的考题,与老高考没有大的区别,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或熟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别和文学常识的考点与原来应该是完全相同的,第1小题对语音和字形的综合考查很有代表性,虽然每个错误项都有两个错误项,试题难度降低,四组十六个词语均是常见易错的,如重点考查了音同误写、形近误写,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调误读。第2小题考查了三组词语的理解及运用(a。冷静 取消 曲解b. 冷静 取缔 误解 c。冷峻 取消 误解 d。冷峻 取缔 曲解)。冷静:平心静气、毫无偏见地分析道理不感情用事 ,冷峻:冷酷严峻;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取消:使原有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 ;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或是不正确的理解。这道题训练考生的语境意识(精细辨析)、答题技巧、思维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解题方法是依靠语境,留同析异,大量造句,辨明差别。第3小题考查的是成语或者俗语的正确使用:a。望尘莫及:远望前面车马飞扬的尘土而追赶不上。亦比喻远远落后。 b。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c。拭目以待: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对事情发展密切关注 。d。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 答案b。加强语境意识。
  第4小题考查病句,选择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答案a..。这类题要牢记《说明》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最好要记住一些典型病例。第5小题文学常识,对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别林斯基曾经把艺术典型称为"熟识的陌生人",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概括。奥赛罗、唐吉诃德、葛朗台、保尔·柯察金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的许多艺术典型,都是"熟识的陌生人",是独特的"这一个"。
  a。奥赛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的主人公。
  b。唐吉诃德:德国作家塞万提斯的"戏拟骑士小说"《唐吉诃德》的主人公。
  c。《三国演义》: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d。《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答案b。引导考生对重要的文学常识加强记忆。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考题中,这个位置则是考查语意的连贯,必须分析出句间的逻辑性。纵向比较,突出了几次大考的"互补"作用。
  以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定位: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二 鉴赏审美能力的考查
  这是本套试题的主体部分,是重点、难点,更是亮点。包括古诗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阅读。第二大题6-9题是文言文的阅读,所选文本是正宗史传《后汉书·班固传》与课本上所学的《张衡传》类似。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考查都非常规范。第9题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考查了学生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的能力。第10小题,考查文言断句。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 于 御 也 /齐 辑 乎 辔 衔 之 际/ 而 急 缓 乎 唇 吻 之 和 /正 度 乎 胸 臆 之 中 /而 执 节 乎 掌 握 之 间/ 内 得 于 中 心/ 而 外 合 于 马 志/ 是 故 /能 进 退 履 绳 ∥而 旋 曲 中 规 矩/ 取 道 致 远∥ 而 气 力 有余 /诚 得 其 术 也。附参考译文:从前你走路,得力于脚,而受着心的支配。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驾车上,就是用缰绳和嚼口协调驾车的马,用吆喝的声调调整马的进退徐疾,胸中有一定的尺度,手里掌握着适当的节奏。在内得之于自己的心意,在外能与马的意愿相契合,这样,就能进退合乎标准,使车马旋转拐弯合乎规矩,跑了很远的路还气力绰绰有余,便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
  1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8分)
  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②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③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⑥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共8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①夙兴夜寐 ②适莽苍者
  ③时矫首而遐观 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⑤无案牍之劳形 ⑥多于在庾之粟粒
  ⑦云归而岩穴暝 ⑧一尊还酹江月 考查识记能力,兼顾覆盖面,一定要写正确。
  (三)古代诗歌鉴赏,重理解分析,重鉴赏评价。二模检测选材:注重经典、形象性强、情感浓郁。题型:边塞诗(对比阅读)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 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高适(1077-1148), 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李益(748-829),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教材内容: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适《燕歌行》。
  高、岑等人的边塞诗,其源出自鲍照、刘琨,以边塞战争题材为主,表现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这些诗大都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气韵激越。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要点:②(4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1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13.(10分)评分要点:①有观点,2分;②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③语言通顺,2分。
  教材内容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一项,它们往往被赋予了特点的含义。试找出几个像"梧桐雨""黄花""雁"这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必修四宋词单元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4.月是美的象征。
  5. 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实用文本阅读,14—16题。
  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必修四:《窦娥冤》
  课后练习:关汉卿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为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推断:
  原文: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选项: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原文:
  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
  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言言诉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
  选项: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原文:
  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选项:
  c。为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原文:
  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选项: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15.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5分)
  15.(5分)要点:①关系:文采派是在本色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分);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当行(1分);②价值:共同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或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2分)。
  重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方法:顺藤摸瓜。
  16.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10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16.(10分)评分原则:有观点,能利用文本信息并结合某段曲词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观点,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观点,但缺少具体分析,或观点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1-4分。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关汉卿的《窦娥冤》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丰满,抒情直接,突出体现了本色派质朴自然的特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句,语言质朴通俗绝少装饰,更是人人都能听懂并产生共鸣的戏曲脚本。更真切的反应了主人公窦娥内心的冤屈和不平,读来让人钦佩作者写实技艺之高超。文中多处惊呼"天也""地也",近乎大白话,却贴近生活,"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字当行本色",诗人感觉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人物性格饱满而富有张力,窦娥的深切情感呼之欲出。这一本色流派取材于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还原人物本色,绝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和剧情。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滚绣球"一段是慷慨激昂的本色派的代表。其字句犀利,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地怒斥着"天地",直接地表达着心中强烈的情感,给人以全身心的冲击与震撼。其行文齐整,直呼"天地",营造出极大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窦娥心中满腔的怨恨冤情的哭诉。"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直白而凄厉,"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指斥锋利而悲愤,为剧情的跌宕和窦娥凄惨的身世服务,塑造出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曲尽人情,令听者无不动容,情不自禁的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叹息和不甘。这便是当行派直抒胸臆最大的特色――直白而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端正好"一段体现了"文采派"文采烂然的艺术特色。该段是《西厢记》"长亭送别"开头的景物描绘与离伤氛围的渲染。"碧云天,黄花地"明显化用范仲淹词"碧云天,黄叶地"而熔铸成流畅曲词;"西风""北雁""霜林"都是唐诗宋词中烘托离别情绪常见的意象,铺叙委婉,华丽秀美,突出体现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总是离人泪"不仅嵌入诗词情绪,更将其点化成唱段中和谐清丽的重要部分,为主人公抒发依依惜别、痛彻心扉的情感服务,体现了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文采派"注重语言文学加工,将诗词与生活语言融为流畅和谐的唱段、长于抒情的诗意特色在此段中彰显无疑。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第五大题是文学文本阅读 ,共17---19三个小题。文本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怀念老陆》。属于写人叙事类的散文随笔。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1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文中看,老陆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中找到了小说艺术的哪些"玄机"?
  ①小说要讲究情节曲折,意蕴丰厚,结尾余味无穷。(2分)
  (2)作者在文中写老陆的"迂",用意何在?
  ②写出了老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恪守谦让之礼、不知变通的特点,还表现了老陆为人的真诚质朴,凸显了他的可爱。(3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要点:①形象地再现了老陆的人格、气质,照应了文章的开头。②表达了作者对老陆的深沉的怀念之情,点明题旨,抒情含蓄,韵味悠长。(每个要点3分,要注意必须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步骤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知识、思维、表达
  三。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
  归类未必科学,但是我觉得最能体现这一能力的试题应当是20题大作文和13题、16题两篇小拓展写作题。大作文是一道适于考生尽情发挥的命题作文《青年精神》,请同学一定要看清题干的提示语。至于高考作文的深层次指导,我在此引用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研究评价课题组专家、北京新干线学校特聘专家顾问董晓平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
  正确理解作文题价值多元化的特点,恰当把握限制开放的火候。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艰难探索中前行。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写作考查都采取命题的形式,命题的作用在于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凡是命题,都会在构思方面对考生形成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有的是由词语构成的,有的是由图形或文字材料构成的;同样出于选拔性,作文命题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高考作文,应该展现的是考生在某种限制下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高考作文,应该引导考生由不分边界的汪洋恣肆走向在既定领域的纵横捭阖。
  两篇小拓展延伸题,我建议大家按照大作文的构思来做,不同点是要联系文本,更要有自己的发挥,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20分加上大作文的60分,岂止是"半壁江山"了得。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此题充满青春活力,"青年精神"内涵丰富:
  浩然正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乐于奉献、勇敢、敢于尝试、爱国、勇于担当、挑战、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拼搏、冲破世俗、打破框框、好奇与求知的渴望、舍得付出、社会责任、浪漫激情、珍视生命、不断学习、心怀梦想、勇于牺牲、乐观豁达、履行责任、执着坚韧
  此题的立意角度也很多:是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勇往直前,不畏艰苦的担当;是对国家危难的承担;是奉献社会,心怀天下;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是敢于追寻,勇于挑战;
  是一种理想的释放;青年,仍需历练;青年精神,仍待检验;青年精神是一股激情与魄力,一份理想与责任,但它极易丢失;"青年"只是一个比喻,而依附于其的"精神"并不受狭隘的年龄的限制…
  总之,本试题再一次发挥了它的激励与发展的功能,知识的覆盖面很广,这恰是专家们潜心研究《说明》的成果,体现试题的预见性,值得注意的是,两道阅读延伸题的不同位置,与前三次大考"互补",综合考查学生的审题、审美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基于此,建议考生在高考前的一月时间里,回归基础,强化记忆,查漏补缺,归类梳理,关注细节,规范答题,细心沉稳,高效复习。发扬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青年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北京新干线学校语文工作室 张恩勇)
网站目录投稿: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