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引发热议。纪录片中,五名中国教师远赴英国任教,尝试对当地学生进行"中国式教学"。中式传统教育在英国遭遇的各种水土不服引发了网友关于"中英教育谁优谁劣"的争议。 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者是有差异的,必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兴趣与潜力。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只会用标准的方法教授,成功率必定很低。中国和英国的学生彼此生活在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中,将对待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简单移植到英国,或将西方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地引进中国,受到挫折和打击都是意料之中的,并不值得惊讶。 对于文化教育的引进和输出,中国的先贤早就有简明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向外面学习的时候要虚心、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并要注意不犯削足适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毛病;推广和传播自己的先进经验则要有"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意识,知道"南橘北枳"的启示,注意水土不服的影响。现在看起来,在引进和输出先进文化教育方面我们都存在前人曾指出的问题。 在中国的教育界,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比国外好。再加上中国的《基础数学》教材在国外受到关注、上海的学生在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这类认识被进一步强化。至于外国在基础教育上有何特色与优势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相应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够理想。 从最基本的逻辑角度上看,一个在基础教育上一无是处或很失败的国家,不可能在高等教育上彻底翻盘,超越基础教育"最好"的中国;而中国的基础教育方面果真如此突出,学生即便靠自学也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不是只靠教育就可以成就的,与国家的人才、科技政策和社会导向紧密相关,但教育的作用依然很重要。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优势依然主要体现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中,所谓的好学校、好教师教出的好学生都是"多元智能"分类中"数学逻辑类"智能较强的学生,约占学生总量的20%,而其他类型的学生,比如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较强的学生在这类教学体系中容易被忽视。所以当我们的本土教师遇到各种智能类型的英国学生时,模式化的教学就必然会变成"对牛弹琴"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次派出的教师有一些来自中国的薄弱学校,在教学前多做一些了解英国历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性、爱好这类的功课,能在教学之外和学生玩在一起,有更多的沟通和默契,教学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总之,我们早应意识到,中国教育的优势不是死记硬背、纪律管束,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等都是既经典又有效的教育智慧。而国外开创的"大作业""车库实验室""社会服务""导师制"等教育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在充分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多下些教学之外的功夫,多了解、尊重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引进和输出的效果就会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