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发展的思考


  摘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上海市教委自2007年推出了具有前沿意义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距今已经过去十年。该举措实施以来,对在校大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项目。相比较于理工科专业项目的"研究型"为主,艺术类相关专业的选题则尚未"成气候"。本文结合教师个人带教经验,特别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艺术类;创新活动;大学生
  一、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开展现状
  据悉,自2007年启动以来,上海市教委于"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3100万元,用以资助"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范围涵盖理、工、文、管等11个学科门类,以及大量的交叉学科,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自主参与项目研究,锻炼个人专业能力与团队协作性[1]。
  为总结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成功与经验,自2007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成为了交流展示项目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纵观四届论坛,不难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主要仍是理工科的天下,仅工科相关项目就占据了所有项目的"半壁江山"以上,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五大类项目所占比例仅十分之一有余,相比之下艺术类相关项目则显得"凤毛麟角"。
  二、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计划的现状分析
  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未能形成气候的原因,这不仅与专业分布数量相关,同时也与专业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常规理解上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立项研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研究型"的理工科类创新项目更为主流,也更为具有"前沿性",因而获得重视度也越高。其成果形式主要是某项发明研究或者是论文、专利等此类具有明确指标的、可以被直接用于定性项目研究所得的。
  与之相对的却是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就像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艺术类高校教师晋升难,呼吁应该规范出一套适用于艺术类专业特性的标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中同样存在。受到专业局限性,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型"课题较少,更多的则是"实战型"课题,他们往往是以作品说话。作品的高产出是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点,当最终评审时,如何评定其含金量又是一个难题,它不能以具体的数据、条例等来衡量,其过程的反复与艰辛也非常人所能理解,由此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始终是"外表光鲜亮丽",但却始终难以步入主流殿堂。
  虽然现状如此,但艺术类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始终不减。区别于理工科生与文科生,张扬个性是艺术类学生的普遍状况,他们也许弱于理论研究,也无法专注于某一科学实验,但却对本专业报以极大的热情与兴趣,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习惯以作品来表达自我。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时,他们很多还是会倾向于实际的灵感追溯、艺术创作、作品设计或者物料创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教师的牵线搭桥下,他们开始尝试更多的与企业、市场产生联动,真正将自己的项目扎根于现实生活。
  三、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计划发展的思考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初衷在于以项目形式促进在校生创新思路、拓宽思维、独立思考、勤奋实践、自我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在项目申报之初以及最终结题鉴定时,应该鼓励、肯定那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成果。也就是说,除了理工科的科研应用之外,同样应该引导艺术类的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长,针对社会、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申报与研究开发。这些选题不在乎其大小,而应在于其实用性与未来发展前景。例如针对目前的全球环境问题,一些利用废旧材料、或者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设计就可以加强扶持力度;再例如就本土时装业急需的"中国自主品牌"的现状,可以激励年轻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以此为研究方向,寻找有利切入点,发挥各自的创意,确定各自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攻克这一问题。
  不可否认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或者说在课题中完成的作品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学生在毕业结题后的五年、十年都不一定可以实现或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在项目的基础平台,他们即使现阶段有所欠缺甚至失败了,却也能为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累计丰富的经验,说不定中国未来的设计大师就出自于他们。"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是我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专家组一致建议的,也是需要加大力度推广的理念。
  另外,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在艺术类这块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該领域的鉴定较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一些成果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与推广,甚至连通过立项都有困难。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艺术类"始终是被"弱化"的一块,当然这种"弱化"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造成它很难与理工科、文科等通用同一标准,所以针对艺术类的评价体系势必需要"个性化"处理。就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来说,可以分别从选题意义、应用前景、社会效益等方面着手进行评价,同时更可以引入市场意识,让更多的业内专家、设计师、艺术家参与评价,这样既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艺术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成果,更可以以专业眼光为其提供改进意见,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针对一些能够产出优秀作品的、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还可以以此为契机投入到市场之中,获得双赢。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是一项对在校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应该给予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与更专业、客观的评价,吸引更多的艺术生参与其中,成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孵化基地。
  参考文献
  [1] 李姝,吴懿,付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指导[J].中国市场,2015(19):235-236.
网站目录投稿: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