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与长期支教对乡村教育的有力推动、反响一直良好相比,短期支教活动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成长正能量的同时,也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成效并不持久、影响学生心理、偏向功利主义等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甚至有支教地校长天天默念"别出事"。 当前在短期支教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忽视了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从而以长期支教的内容和目标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结果。由于支教计划与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不相适应,问题的产生在所难免。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时,志愿者这些"大孩子"的心理也难免产生变化。不少高校志愿者将支教变成了"乡村游",各种问题显现,也正是短期支教的时间局限性与支教计划的不适应性矛盾带来的副产品。 志愿者要开展短期支教,必须要认识到短期支教的特殊性,制定支教目标计划一定要围绕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光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和"一肚子墨水",是不可能真正产生短期支教的良好效果的。支教的目标可实现性,需要支教者和接受支教的学校进行反复沟通交流,将支教者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准确传递到接收学校,把接收学校最需要的帮助了解到位。在此基础上,双方对支教的目标进行确定,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 短期支教还需要目标的具体化,目标要围绕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比如:通过先进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展示外面的世界、与孩子们探讨某一个科学问题(比如性教育中的某些问题及自然科学中的普及性知识)、教会孩子们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教一套简单的武术)、教会孩子们唱一首歌……这些简单而又容易实现的目标,看似不起眼,但却可能为某一个孩子点亮一盏明灯,种下一粒求知的种子。 对支教志愿者来说,在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对自身的历练和成长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想更进一步,为自己在短期支教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不妨再给自己定下具体目标,比如:在支教学校中交一位朋友、走访一户家庭、写一份调查报告或支教体验文章、记录下支教的日日夜夜……这样的短期支教,也一定会和长期支教一样有深度,体验也必然深刻难忘,远甚"乡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