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家庭对文科都有朴素的担心,即便孩子很喜欢文科,家长也会告诉他们:学文科工作不好找啊,文科就业率太低啊,文科没有什么用啊,之类的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建议大家耐心看完下文,我们一起跳出时代的局限,先去看一下全貌。 文科,曾经的"高富帅" 工业革命以前,没有所谓的文理科之分,像牛顿这种我们后世定义为科学家的人物,在他自己那个年代,都是以哲学家自居。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1830年,科学家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和"艺术家"、"哲学家"区分,这下才有了文理之分。 但工业革命前期,历史、文学、语言学和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仍然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追逐的学科,是高大上的代名词。 相比较而言,与人文学科的"高富帅"属性相比,理科才是真正的"屌丝",所以像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发明蒸汽机车的史蒂芬孙,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工业革命推动理科逆袭之路 直到工业革命在欧洲发展了100多年之后,1860年,工业革命的影响也逐渐的蔓延到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创立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科学工作和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也即理科生。 艾略特也是在这个阶段,成为哈佛大学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开始改革哈佛大学,改变哈佛大学以人文科学为主的教育,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 查尔斯·W. 艾略特 即便如此,在艾略特改革的20年之后,理科的境遇也没有完全改善: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罗兰(Henry A. Rowland)还在抱怨,纯科学家与数学家的生活境遇难以和雕塑家、画家、小说家、诗人和音乐家相提并论,前者缺乏同等的激励条件促进他们的工作。 直到二战期间,大量的科学家从欧洲来到美国,美国的工业化如火如荼的发展,理科从业者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理科才真正完成了对文科的逆袭。 下一波技术浪潮会再次触发变革吗 由此我们知道,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理科的"逆袭"之路。这就是技术浪潮带来的教育大变革。 而且,你会发现,任何事物一旦运动起来,都有惯性。工业革命开始,对理科的需求成倍增大,但是人们仍然不相信理科能够带来财富和社会地位,仍然热衷于追求学习文科。 而现如今,变革已经开始显现,但人们已经形成了学习理科的惯性,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要把他们送去学理科。 为什么说变革开始显现?还是要看技术。 下一波技术革命的浪潮是什么?是人工智能。 给大家看几个数据: 一个数据是美国劳工部的调查数据,该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90%的新增行业,都和文科有关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数据科学家Alice Ma对Linkedin上的科技企业现在在职人员的学历进行了分析,发现: 从2010年到2013年,在这些高科技公司中,拥有文科学位的受雇佣人员增长速度比拥有软件、工程学等理工科学位的高10%. 另一个数据是: 2013年,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教授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Osborne发布的研究,预计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 根据以上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结果,摩根士丹利首席欧洲经济学家ElgaBartsch为首的分析团队用以下图表展示了15种职业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 如图所示,信贷员,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是98%;个人财务顾问被取代的概率是58%,程序员被取代的概率是48%。 银行信贷员,那可是曾经的金饭碗,工资高福利好,被取代的概率竟然是98%。 这个数据会不会是拍脑袋得出的?不是。 像阿里巴巴旗下的网商银行,一年服务上千万家小微企业,使用的全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零人工干预的放贷流程,可以做到3分钟内完成申请,贷款10秒钟内到账。在网商银行没有一个信贷员。 再看一下上面那个表: 通讯员和记者被取代的概率是11%,音乐家和歌手被取代的概率是11%,律师被取代的概率是4%,内科与外科医生和小学教师,被取代的概率只有0.4%。 这些不容易被取代的,大部分都是人文相关学科。 你的工作,是否可被编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因为工业革命是机械大量的替代人力,理科相关的工作更好被拆解成指令化的小任务,对学生进行技能化培训,他们便能通过操纵机器而极大的释放产能。 通过这种标准化,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那些容易被拆解成指令化小任务的工作,非常容易被计算机算法进行编码,形成程序——这种工作就叫做"可编码"工作,从而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容易被编码的工作是那些很难被拆解和技能化培训的,这种工作需要复合技能,需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与人交往。就像工业革命时代,你很难把一部文学作品拆解后让很多人复制,同样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容易被流水线化的工作反而会成为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优势。 当然如果你对文科的理解停留在背诵与记忆,那对不起,这个技能太容易被AI替代了。真正的文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是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是哲学层面的思考,是由此形成的一系列进行复杂决策的综合体。 同样的,也并非所有理科工作都会被取代,融入了大量思考和复杂决策的工作是无法被编码的工作。 文科的拐点 文科在重拾昔日的荣光。 Paypal联合创始人,Facebook,Linkedin投资人,《从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是哲学和法学专业; 职场聊天应用Slack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tewart Butterfield,是哲学专业; Youtube首席执行官Susan Wojcicki,是历史与文学专业; 惠普前首席执行官,多次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的Carly Fiorina,是历史学专业; Pinterest联合创始人Ben Silbermann,是政治学专业。 华尔街之狼,金融之王卡尔·伊坎,是哲学专业; 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弟子。索罗斯一直致力于成为哲学家,他将他在金融领域的成功,也归功于他的哲学研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如汉密尔顿项目考察各专业最成功的人才一生的总收入,前十名里面第一位就是政治学,一生收入481万美元;第二位是历史,375万美元;哲学排第四,346万美元。(表三) 这些顶层的职位,不是"技能驱动",而是"以人为本"的。 就像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硕士Tracy Chou所说:在她加入Quora后发现,技术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哲学和道德问题。比如:要是信任用户,就会有很多"低素质"用户涌入平台,这样的用户多大程度是合适的?又会对平台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如果不信任,网站是否又会变成一个固执己见,反对新人新思想的小众社区?能够思考到这个层面,并相应的提出方案,这些人才的向上通道就是被打开的。 在未来,没有人文素养,你跟机器人无法做出区隔。 人文素养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更能理解文科为什么跟理工科一样进入到国家战略之中。 这不仅仅是为了意识形态的建设,更是技术驱动国家顶层架构必然面临的选择,人文素养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未来,与人相关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 马云在一次云计算大会上演讲:"未来的一百年机器将会取代我们过去两百多年依赖的技术和科技积累的一切的东西。我认为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做最好的人,人与机器之间,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是有智慧的,机器只能是智能。" 想要智慧,离不开文史哲,这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就没有改变过。因为哲学让人思辨,历史给人大局观,文学更是想象力的大脑源头。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就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文科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