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年形势与政策关于创新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于创新的论文怎么写?
  我们不会忘记江泽民同志对创新进行的精辟阐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可见创新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日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时代里,没有了创新后果可想而知,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着该国的未来,中国要真正的屹立于世界之林,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勇气,不断打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层层枷锁,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赢得主动。关于创新发展的论文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容易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1]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人才 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人才主要有四大特征,即结构多样性、素质创新性、思维战略性和管理开放性。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时,胡锦涛同志也指出: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
  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 2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但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生虽然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二是缺乏创新的兴趣。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事情!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3]
  (二)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
  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四)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目标,专业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1、独立性思维品质
  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人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大胆而合理地怀疑意识、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意识及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意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三个层次的培养。
  3、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人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 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实在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两个方面。
  (二)、优化教学过程关于创新发展的论文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给学员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现今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关于创新发展的论文
  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4]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 体会式 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编辑:小英手机版 2、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员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加强课堂讨论
  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
  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体验社会。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员形象思维能力。[5]学员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建立创新基地,为学员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员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内容。
  5、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
  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现行的过程管理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完全弹性学分制,进行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员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集中力量需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为此整合科技资源与队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当前重中之重。
  (三)、科研促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1、转变观念问题。
  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 以人为本 。科研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科研要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服务。
  2、科研思维与方式问题。
  高校是科研人员汇集最多的地方,相对而言对国家的贡献也较大,但重复研究、跟踪研究多,高校内部的学科整合及资源、成果共享很难,小课题、小项目很多,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少,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或成果很少。对科关于创新发展的论文
  技成果转化工作来讲,更重要的是集成创新。高校应自觉地将本校具有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相关科技成果或技术,进行大胆的集成与创新,并进行深入开发研究,争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
  3、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
  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方针就是重视科学研究,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高校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立项与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主动与产业界加强联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争取解决涉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瓶颈问题及最需要的关键技术难题。
  4、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
  在科研项目立项时要重视科技查新和查重工作。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
  (四)、坚持 以人为本 ,明确科研导向
  1、紧跟市场需求,瞄准实际需求立项
  高校必须明确科技要与经济结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题目,才能出大成果,如北大方正汉字激光排版技术、中南大学的飞机刹车片等等。有条件的高校要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各类研发中心等。应用开发类科技选题必须符合市场导向,应该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经费来源应由现在的政府支持为主、企业投入为辅逐步转为企业投入为主。
  2、机制创新,改变高校科技的评价标准
  对科技成果与个人业绩的评价要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依据,以成果转化后产生的效益为依据。要提倡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科研领军人物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高水平教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声音,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有文章,当编委。好教授应该能够培养出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3、整合高校科技资源
  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的整合,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从经验来看,高校取得的一些份量大的成果如大型集装箱检测、数控机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都是科研群体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所取得的。因此要改变高校中普遍存在的 论文多但水平低,成果多但能转化的少 的现象,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工作是关键。[6]
  总之,要实现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人才培养中,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战略,带动整个教师和学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在学校建设中造就人才,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另一方面要进行制度创新,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网站目录投稿:尔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