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火热实践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9)05-0010-04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的出现,在实践上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在理论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人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未曾出现断层,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概念,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覆盖了我国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生态、外交以及律法多个方面,因此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国情是不切实际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伟大的理论思想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华夏文明进行对话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具备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体现出来的普世性与包容性,使二者形成了融汇贯通、相辅相成并共同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里,中国人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充盈其中。人民网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做了总结,分为六篇。一是修身篇,如引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意在说明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二是为学篇,如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党校学员乃至全国的读书人勤勉好学、乐学;三是民本篇,如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阐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四是官德篇,如引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为领导干部讲解古人"以德为尊""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五是治理篇,引用"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劝勉北京大学师生,强调"礼义廉耻"为读书人的基本品德;六是天下篇,如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阐述自古以来友善的中国人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思想,和平发展才是世界潮流。在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深入阐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近代170多年奋斗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执政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仔细研读、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期望与要求,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魅力,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经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其他层面,也处处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进行了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德为本;三是以民为本;四是以合为本。在区别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时,陈来教授提出以下几点:一是义务先于权利;二是责任先于自由;三是群体高于个人;四是和谐高于冲突。通过陈来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不难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关点。在"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三个坚持,显而易见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正如《尚书》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这个意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体现了"以合为本"的理念,在国际外交上体现为"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在国家管理上面要求统一,去除分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深如汪洋、高如崇山,盛行于几千年的中华大地而从未断流。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国学热",表现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对了解传统优质文化展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陈先达教授指出,"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例子来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旧邦新命"作为廓清迷雾、解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争论的一把钥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也必将孕育出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了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和各类现实情况,顺应时代而生。从理论上,前面已经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而一种理论是否能被广为传播,是否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其"大众化"就显得尤为关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今之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人们的行为习惯、风俗人情、精神深处,依旧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并辐射至整个东亚地区,展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兼并力。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以合为本"的价值取向。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当中当然也包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这种结合上产生的,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思想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在清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是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困境相随而生的。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未能批判地继承,形成了新旧文化二元对立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相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时代良莠不齐的现状有关。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五四"运动时提出,在当时之社会提倡儒学"三纲六纪"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看见传统文化有其弊端;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措施来维护封建统治,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由此也可看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被封建阶级利用,里面带有诸多封建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系统的思想理论,来对其扬弃,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伟大的实践,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们把握中国基本国情,锲而不舍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贯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白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维系。而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推动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
  [2]郭超.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N].光明日报.2017-09-21.
  [3] 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
  [4]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8]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网站目录投稿:幻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