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智慧教育应用于继续教育时,要在理念上高站位,在整体规划上长远布局,在系统性建设上统筹管理、教学、学习和评价四个系统协同推进。随着融合的深化,智慧教育将推动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快速普及、驱动继续教育理念创新和内涵拓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智慧教育;继续教育;智慧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5-0011-04 一、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势不可当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现代教育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作为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教育发展迅猛。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把智慧教育定义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1]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智慧教育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2018年,教育部将"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要点。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智慧教育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力量。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 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对已就业人员进行再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通过人员素质的提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享受教育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红利。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潮流、发展趋势与必行之举。 (三)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形式独具特点。第一,服务对象广泛。社会上各种行业、各种工作岗位、各种工作层级、各年龄段的工作者都有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远超普通教育。第二,教育诉求多样。技能提高、知识结构优化、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一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与探讨等等,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的诉求。第三,教育目标现实。继续教育是一种受现实委托的教育,学习者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有效的破解实际困难之道、提升自身能力之方,强调实用性而非理论性,目标指向明确。第四,教育形式灵活。学习者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本身就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有完整的学习时间,且在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学习重点等方面都有差异,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能够提供灵活的教育形式,在时间的灵活性、教育内容的适配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等方面满足人性化需求,使特点各异的学习者都能获其所需。 服务对象的广泛和教育诉求的多样对教育服务的数量、内容的丰富性、资源配置的针对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教育目标的现实和教育形式的灵活使教育内容的规划与调适、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教育手段的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教育基于迅猛发展的先进科技,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2]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旨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3]这"五化"恰好可以解决继续教育特点带来的诸多诉求。因此,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不仅可以融合发展,而且二者各自的特质会催生深度融合与高度协同发展的局面,出现"智慧继续教育"的繁荣发展。 二、智慧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一)理念 1构建"大智慧继续教育"的宏观理念 智慧继续教育不仅是继续教育形式的变革,也是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表现形式与题中之意。要实现智慧继续教育持久有内涵的发展,需要构建"大智慧继续教育"的高站位理念,在服务对象、教育资源和服务时间三方面超越传统继续教育的模式,为智慧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大范围应用。要明确智慧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职、在读适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在读学生、毕业校友乃至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只要有需求,各个群体都可以加入到继续教育的行列,都可以在智慧继续教育中学习成长。第二,大资源共享。要树立"大资源共享"的发展心态与目标。在发展智慧继续教育时要充分借助智慧教育之"东风",利用先进技术将教学、科研、文化等各类教育资源汇聚、开放、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实现"大资源共享",为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且恰切的学习资源。第三,大时段服务。学习者一生会多次、长时段参与到智慧继续教育学习中,换言之,"智慧继续教育"会成为学习者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指标。因此,在建设发展智慧继续教育时要有"大时段服务"的理念,立足更长远的眼光、更人性化的设计与更适切的体验反馈机制。把服务对象的长期诉求融入到智慧继续教育的发展完善中。 2重视技术,坚守本源 在智慧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发挥着支撑与引领作用,因此,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智慧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然而,笔者要强调的是,技术虽是支撑与引领,但决不可掩盖忽略了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源是实现人的发展,切不可被技术裹挟而偏离了育人的根本意旨。因此,在大力发展智慧继续教育时,要有高屋建瓴的明确定位——智慧继续教育不僅仅是一种产业与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提升人、发展人和传递人性的生活方式。 (二)整体规划 1明确智慧继续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整体规划与阶段发展相结合 笔者认为,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授与辅助。智慧教育将高度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与先进的发展模式传授给继续教育,辅助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第二阶段,共商与重构。在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互动中,二者会根据各自特点互相汲取,各采所长,在融合中逐渐形成兼具二者特色的"智慧继续教育"。第三阶段,创新与拓展。智慧继续教育具有更高的发展理念与更宽广的发展空间。随着二者融合程度的加深与发展阶段的推进,会创造出智慧继续教育新的内涵以及教育模式的变革发展。至此,成熟的"智慧继续教育"模式日渐形成。 2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核心引领与基础保障相结合 智慧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作为核心驱动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引领,也需要多项配套措施的同步保障。第一,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制度,推动全民参与继续教育。加快建设新型招生考试制度,使继续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推进新型教师培养制度和考核制度建设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意愿、有能力加入到智慧继续教育的行列。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员工培训制度,不仅积极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更将学习的质与量作为员工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二,组织保障。智慧继续教育的发展事涉众多部门,需要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处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明确职责、组织有力、协调统一,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资金保障。切实落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的服务的政策,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拓展社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局面。 (三)系统性建设 智慧继续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不同元素间互相关联作用形成不同的系统,系统间协同共生构建了智慧继续教育体系。不同的标准会将继续教育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系统,笔者以角色定位为审视视角,从四个参与智慧继续教育的不同角色出发,将智慧继续教育体系分解为管理系统(管理者的视角)、教学系统(教师的视角)、学习系统(学生的视角)和评价系统(监督者的视角)。 1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继续教育的内容极为多元,资源数量极为庞大,因此必须有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方能高效满足学习者需求。按资源媒体格式划分,继续教育的资源包括文档、视频、课件、电子教材、网络课程、MOOC、图片、音乐等,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将海量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实现瞬时搜索查找与资源链接共享,并定期对资源进行更新升级。 教务管理。包括招生管理、收费管理、选课管理、教材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考试管理、毕业管理等。目标是结合继续教育灵活性、多诉求的特点,实现人性化、高效率的一条龙服务。 用户管理。包括对教师用户和对学生用户的管理。教师用户方面,包括对教师准入的资格把关、对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对教学系统的使用培训。学生用户管理方面,包括对学习系统的使用培训以及对课堂外各种问题的解决反馈。用户管理借助于系统但必须有专人负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面对面的沟通格外重要。 2教学系统 高效备课。第一,为教师提供种子教学资源,如优质的教学案例、实用的备课素材、课件模板、同步习题、综合试卷、教学资料等,通过优质种子资源引导教师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第二,在准备某一教学内容时,智能链接到本课程已讲过的章节和学生反馈的关联问题,提升教学结构的整体一致性和与学生互动的无缝性。 个性化教学。针对继续教育难以实现大规模课堂教学、教学对象差异较大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往课堂反馈情况和潜力倾向,基于大数据统计结果,将班级成员进行分组管理,水平相近的分为一组,在不同组别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 智能化作业考试。教师通过教学系统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反馈情况。考试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分别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继续教育灵活性的特点。作业和考试情况都会经由教务管理系统留存,形成学生电子学习档案。 实时学情分析。学生每堂课的学习过程、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和教师的互动,都会被完整记录下来,形成实时学情分析报告反馈给教师。同时,教学系统会形成学生学习轨迹的完整记录,为教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3学习系统 个性化分析。学生在学习系统中通过问卷进行个性化分析,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时间要求、学习偏好等有全面了解,以便师生更好互动。个性化分析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阶段性更改,最大限度地满足继续教育诉求多样、目标现实的特点。 学习资源最优。根据学生要求和特点,学习系统可以为学生匹配多个课程方案及相应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诉求挑选最优方案。 学习场景多元。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场景不仅丰富多元且可快速转换,不再固定地点而是处处可学,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因人而变。电子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电子实验室、电子白板教学等新型学习场景的出现使"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最大程度契合了继续教育的特点。 学习过程连续。智慧继续教育克服了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难以完成连续学习的缺点,实现了课前—课堂—课后的全过程有记录学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预习方案自主学习;根据教师发布的相关话题参与讨论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问题;教学系统自动汇总统计学情报表,使教师了解学生个性与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二次备课。课堂,学生在学习系统中接受教师有针对性地资源推送、话题引导、互动讨论、课堂测试以及和其他学生相互間的成果展示。课后,课前和课堂的学习数据和成绩都会在学习系统中记录统计,经分析后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学生可选择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 4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应由非智慧继续教育实施方设计与管理,在当前继续教育管办分离的大趋势下,建议由继续教育处承担此项职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评价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与分类。从智慧继续教育的过程审视,评价系统应包括规划评价、设计评价、体验评价与成效评价。从评价测量方式审视,包括学习者可直接表达的评价和需诉诸大数据挖掘的评价。更合理的评价方式是综合二者,在收集学习者直接表达的评价基础上,把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各个过程的评价中,综合考察智慧继续教育的质量。 以体验评价为例,建立学习体验分析系统,即通过后台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师生互动情况、考试成绩情况等信息,通过自动数据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出基于数据的用户画像,形成基于学习体验的个人学习评价体系,实时了解学情数据分析、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对教师满意度等用户体验情况,为管理者改善服务、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精准参考。 至此,由智慧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方使用的管理系统、教师使用的教学系统、学生使用的学习系统和相关第三方使用的评价系统相互关联作用共同搭建了智慧继续教育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各系统间不是孤立而是共生的,不是单独作用而是互动衔接的,数据与资源是共享的,反饋与改进是同步的。整个体系不仅支持传统的PC访问,还支持移动APP、微信等终端访问,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 三、智慧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一)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快速普及 智慧继续教育与传统继续教育最直观的区别是教学模式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对信息化发展高度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相继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文件相继制定,信息化将迎来一波大范围、高速度、快普及、全覆盖的发展浪潮。在此浪潮推动下,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更加深入的变革和更大范围的普及。智慧继续教育将会形成更开放的共享平台、更完善的创新机制、更广阔的服务对象和更优质的服务质量。继续教育将搭乘智慧教育的高速列车成为一种普惠型的教育模式。 (二)驱动理念创新和内涵拓展 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使继续教育的理念得以创新、内涵得到拓展。首先,智慧继续教育对学习者诉求、体验、反馈等一系列主观感受的高度关注使服务对象由客体变为体,由受者变为渔者,由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设计者,对学习者诉求的满足成为智慧继续教育内容与授课模式变革的动力,人性化成为智慧继续教育的标签,"以人为本"成为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次,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使继续教育的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因此也改变了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智慧继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学习的便捷性实则成为一种适合全民提升素养的学习方式,智慧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补充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途径。 (三)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建设,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内容。如前所述,智慧继续教育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手段的革命性突破,深化了教育理念、重塑了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内容、促进了教育体制变革,有力加速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智慧继续教育在搭建全民终身学习通道上也将发挥引领性作用,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智慧继续教育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内容、扩展了继续教育的对象、降低了客观条件对继续教育的限制、提升了继续教育的适切性与人本性,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和技术的双重发展成果可以更平等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2][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