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科考舞弊,现代同样有考场作弊。形成利益链条的大规模高考作弊行为破坏了教育生态环境,败坏了社会风气,是严重的刑事犯罪。 对此,国家一方面重拳打击,另一方面加强高考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 比如,在2010年的招生工作规定中,教育部要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虽然签订了承诺书,但是,高考舞弊案却年年照样发生。为什么?缺少诚信,利益使然。作为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之所以作假、作弊就是因为可以不劳而获,甚至收获颇丰。 高考尚且如此,其他各级各类的考试自不必说。中小学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一个考场里安排两人或以上的人员监考,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学生作弊。 除了建立健全考试制度外,从小培养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和意识品质才是固本之策。 "诚"就是"内诚于心","信"就是"外信于人"。"诚"与"信"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的既示信于人,又为人所信的良好人格。"诚信"的品格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做到"慎独":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 南京某中学将高二年级的一个考场设为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成绩诚可贵,诚信价更高"。学生们说:"这种方式让我们感觉被信任,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都相信你,你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教师们则分析:"孩子们也清楚,考试可以作弊,人生却不能作弊,他们不愿为了一次考试让自己人品‘无极限’。" 现实中很多学校管理者都是按惯性在开展工作,无心打破常规工作形式。其实,只要对学生教育有利,非常规的方式方法是可以一试的,像"诚信考场",这是每个学校都可以有的。清代学者陈澧说:"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套用一下这句话:所谓"诚信"者,谓人人之性皆有诚信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诚信也。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诚信的种子,要想让诚信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一定要先有一个"被相信"的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设立开放自助式图书角之初,不少老师担心图书丢失、损坏,也有学生当面问图书管理员:"不怕我们偷书吗?"管理员笑着说:"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学生吗?"很快,离图书角最近的班级的几个女同学主动管理起图书角,一个学期结束图书一本没少。这就是信任的力量。给学生多大的信任空间,学生心中就会萌生多高的诚信之苗。 学校还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培养学生诚信的呢?笔者以为,凡是被学校和老师严格管着的东西,凡是被学校和老师严格管着的地方,凡是被学校和老师严格管着的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管理形式,以激发学生内心诚信之苗快速生长的。当然,学校在诚信教育中还应该让学生看到不诚信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