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面向未来、向阳而生的事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沟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强力纽带。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它是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美教育交流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与维稳器 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美教育交流扮演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它并不是一帆风顺地进行的,而是受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影响而时断时续、时冷时热。中美教育交流的产生与发展状况总是与当时中美国情及中美关系的整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美国情的不稳定、不均衡的发展,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有学者指出,中美教育交流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中美教育交流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美教育交流的高潮与低潮恰好与多变的两国关系的高低点相吻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的原因,中美长期没有建交,也就长期不存在官方的教育交流。到1952年,美国在华教育机构被接收完毕,中美民间教育交流也一度中断。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中美民间教育交流以美国派教育代表团来华访问的形式开始恢复。1972年,中美在上海共同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其中包括教育交流的内容。此后,中美民间教育交流正式开始。1978年10月,中美签署教育交流谅解备忘录。中国首批留美学生于1978年12月27日抵达华盛顿。从此,中美教育交流开始全面恢复。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两国关系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摩擦,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在1979年之后逐渐加快发展,形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时代潮流。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985年7月,中美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从此,中美教育交流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中美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留学一直是教育交流中最重要的形式。当代留美教育应以1978年12月中国向美国派出首批52名留学生为起点。这是当代留美教育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标志着紧闭了30年的留美大门重新打开。从此以后,美国成为了中国留学项目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美国接受的中国公派和自费留学人员占中国全部出国留学人员的一半以上。从1982年开始,由"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共同在华举办由美方提供的托福考试(TOEFL)和研究生资格考试(GRE)等。1985年,又增加了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有学者统计,1981年底,在国外留学的人员共8151人,其中在美国留学的有3726人,占总数的45.7%。1978年至1984年,中国共派出26800名学生和学者赴国外长期留学,其中,12022人去了美国。据1986年10月新华社公布的数据,中国有3万多名海外留学生,大约一半以上在美国。 中美教育交流也是中美关系的推进器和维稳器。冷战结束后,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左右摇摆,而苏东剧变也使得美国政府对教育国际交流的热情下降。但中美教育交流却奇迹般地在冷战后不断发展,成为中美关系中非常稳定的一种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对维护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进了彼此的相互理解、信任和依存。 进入21世纪后,中美教育交流已由单向交流逐步发展到双向合作、互利共赢,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局面。从教育交流的主体看,有以政府为主体的,有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有以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更有以多元组织为主体的教育交流。从教育交流的具体形式看,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宽领域的交流局面,主要包括:留学教育、互派教育访问团、报刊与著作的研究介绍、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网络教育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等。从教育交流的层次看,已由初期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教育甚至学前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全方位发展,交流与合作出现低龄化趋势。从教育交流的领域来看,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分布在广阔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 当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大陆、印度和韩国是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前三大生源地。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留美学生人数最多,达到350755人,占高等教育留美学生总数的32.5%。国际学生对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美国国际学生事务协会的数据,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在2016~2017学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394亿美元,也给美国就业市场创造了450311个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以孔子学院项目为代表的对外汉语教学使中美教育交流开始摆脱"美国输入—中国输出"的单一模式,中国教育开始建立向美国输出中国文明的平台。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截至2018年12月31日,美国已经建立105所孔子学院,是世界上拥有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孔子學院不仅从事汉语教学和师资培训等工作,而且向美国各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和谐理念,大大促进了美国的中国学和中国的美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为中美教育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对于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快速发展,"软实力"概念创造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软实力"提升的一种具体体现。《纽约时报》也刊文指出,"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 教育助推文化传播与交流互信 教育的交流向来是双向互利的,长久以来,中美双方从教育交流中均获得巨大利益。就中国来说,中美教育交流改善了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于美国而言,中美教育交流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情意,同样为美国改善了国际环境,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与科技发展。 伴随着教育交流,文化传播悄然发生。中美两国的文化都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特性。在中美教育交流中,两国文化得到大量传播。如我国对美国文化的辩证吸收,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而美国也从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并由之而生发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有美国学者曾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如今,孔子学院在美国得到大规模普及,美国汉语热潮的兴起,均反映出两国文化兼容性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扩大。 不可否认,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架起了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中美教育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与信任。2001年,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在"2001年美国国际教育周"的致辞中提道:"我们骄傲地看到,美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这些学生和学者用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文化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社会的同时,他们带着对美国深入的了解回到自己的国家,通常一直保持着对美国的热爱。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财富能比这些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未来世界领导人更为珍贵。"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在其网站上表示,"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得到了机会来美国从事有意义的学习、了解美国的社会,这会减少国际上对美国的仇恨,减少对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误 解。" 另一方面,中美教育交流也促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来自美国的留学人员、参观访问者等群体通过了解、体验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将其介绍给本国,有助于消除美国人对中国的隔阂和误会。特别是中国广大的留美人员,他们在国外积极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赢得美国人的信任,为中国构建起良好的形象。而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迅速普及,掀起了美国了解中国文化及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大大有利于增进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尊重、欣赏甚至认同。 教育带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文化之外,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据悉,中美教育交流对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2017年,中国学生在学费、生活费及相关开销上的费用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139亿美元,这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此外,留在美国创业的中国人中有许多成为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创始人,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 献。 中美教育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留美人士,无论回国与否,均能通过攻克重大科技项目、开公司转化科技成果、推进决策研究等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正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所言:"中国拥有一批懂得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新经济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或欧盟国家工作时间越长,知识就越深,就越广,这些均是建立新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中美跨国经济公司的发展势不可当。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需要大量的跨文化人才,这些跨文化人才特别有助于正在兴起的全球化企业,因为全球化企业的发展,必须对不同文化习俗和文化变化的市场走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曾经的留美学生,如今不仅活跃在中国科技创新、科研教育的前沿,也在那些塑造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国际著名投行、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走上高管岗位。在全球最大的OTC交易市场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中,留美海归扮演了重要角色。中美跨国经济、互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跨文化人才,这些跨文化人才使得中美经济的互依性明显增 强。 除此之外,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科技的发展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强盛之国。对中国来说,开展与美国的教育交流主要目标指向就是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文革"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是这方面的典型。封闭了十年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我们重新正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时,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一大段距离。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与美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才得到逐步开展。中美教育交流有助于我们吸收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与美国之间进行交流,使得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自然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方克服了科研条件不足的问题,取得了一批单靠国内现有力量难以获得的成果,为中国提供了迅速提升本国科技实力的契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教育交流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拔尖科技人才,促进了我国高水平的学科队伍的建设。在中美教育交流中,我们一方面在为大量年轻高智力人才流往美国而惋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在以廉价获得我国年轻智力资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级科技人才。科学研究需要有一批视野开阔的学术骨干,与美国开展项目合作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极好的途径。 在中美教育交流中成长起来的拔尖科技人才,人数多,贡献大。即使是移民美国的留美学者,也常以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为我國学科队伍的建设、科技发展作贡献。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充分地认识到交流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意义,热情地投入到中美科技交流工作之中。当尼克松政府刚刚取消对美国公民的访华限制后,著名华裔美国科学家杨振宁便第一个访问中国。杨振宁在访问期间,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宝贵建议,他对实际应用与基础研究的强调,给我国的科技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国科学家抓住了由杨振宁的倡导所提供的良机,不仅促进了基础研究的事业,同时也在总体上改善了中国科学的政治命运。 同样,李政道来北京时曾鼓励周恩来创办中国在高能物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计划,还力劝周恩来邀请外国科学家来访并将中国学生和科学家送到国外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保证CERN(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和很多其他西方实验室都会欢迎中国科学家的到来。 除了杨振宁、李政道这些举世闻名的美籍华人关心、支持祖国的科技发展外,在美国还有许多同样深爱着祖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在促进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种跨国科技交流活动,无疑是推动学科队伍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美国的科技发展也从中美教育交流中获益良多。美国是一个依靠人才、依靠知识快速发展的国家。为此,美国人高度关注教育国际交流,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吸引人才。对美国来说,教育国际交流是其找到廉价的科技人力资源、吸引世界各国科技精英人才、推动本国科技的持续发展、保持其在世界领先地位的最便捷的途径,是美国形成创新环境长久不衰的力量。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的外国学者中大约一半的人来自非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中国是所有外国学者中第一大来源国,亚洲是第一大来源地区。中国学者占美国外国学者比例的18%。此外,出生于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成为美国技术劳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的企业和工业领域尤其如此。中国是美国雇佣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六个东方国家之 一。 中美经贸摩擦 教育交流遭受影响 中美教育交流对两国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前,中美教育交流却遭遇了危机与挑战。 2018年以来,美国以"反间谍"为由对多名中国赴美人员实施签证限制措施。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年度国防授权法草案更是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国学生及研究人员签证申请的筛选。美国一些参议员甚至还向国会提交法案,要求禁止向在中国军事研究机构工作或受其赞助的人员签发赴美签证,以降低所谓的"美国安全风险"。 受此影响,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统计,2018年中国计划公派赴美留学10313人,其中331人因签证问题无法赴美,占计划派出人数的3.2%;2019年一季度中国计划公派赴美留学的1353人中,有182人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占计划派出人数的 13.5%。 近期,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将大幅度增加"学生与交换学者信息系统(SEVIS)"费用。根据美国法律的要求,国际学生或访问学者在获得签证前,必须缴纳SEVIS费用,以备移民局随时查询境内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具体信息。根据最新规定,在美国攻读学位的SEVIS费用将从原来的200美元涨至350美元;访问学者签证费用将从180美元涨至220美元。这被外界视为对留学生"加征关税"。 2019年6月3日,中国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2019年第1号留学预警。预警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方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对中方留学人员正常赴美学习或在美顺利完成学业造成影响。教育部提醒广大学生学者出国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做好相应准备。 在这样的敏感时期,一些美国著名的高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等学校的校长都纷纷发声,表示欢迎和支持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和学者。哈佛大学的校长表示中美高校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這对于中美关系来说特别重要。莱斯大学校长给全校所有人员发了一封信,信里写:我们的国际学生、教职员工和来访的学者,不论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在莱斯大学都会受到尊重和欢迎。 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形式日趋复杂。未来形势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