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法治视角下绵阳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近些年绵阳市形成了多元化、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立足法治视角探讨了构建绵阳市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法治视角;气象服务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绵阳气象部门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构建基本满足该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全国气象事业发展水平同步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1绵阳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绵阳市气象局建立了多元参与、开放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粮食生产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及地震灾区生态恢复等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开展龙门山地形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机理研究,在预报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科学合理,气象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体系完备、科学规范的气象管理体系,形成监管到位、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气象行政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为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科技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2构建法治视角下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2.1加大气象观测基础网络建设
  要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江河沿岸等重点区域加密建设一批区域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乡镇自动气象站;建立健全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等专业观测站网;完善天气系统上游的境外网络建设,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稳定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水平。
  2.2完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加快气象科研的业务转化能力,开展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发展精细化数值预报技术,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优化短时临近预报、中期预报、气候趋势预测业务系统,强化延伸期预报和区域气候模式的本地化应用工作。在省级气象预报指导下,着力提高市、县气象订正预报技术,建立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综合分析系统,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加强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3健全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加快气象预警信息终端显示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立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高效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要特别关注偏远山区群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扩大气象信息服务受众面,为科学组织防灾减灾、有效开展自救互救争取时间、减少灾害损失。
  2.4建立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全市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国土、环保、交通、民航、水利、水文、农业、林业、旅游、电力等部门和行业气象相关信息互享机制,气象观测信息以及水情、灾情、旱情通过全市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气象服务数据库,实现气象相关信息资源互享互用,为绵阳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决策部署、应急处置、防灾避灾等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2.5完善气象服务产品
  立足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极端气候事件等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发工作、生活、出行、医疗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快虚拟现实可视化产品平台建设,以生动、直观天气演变视像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产品展示给公众,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接受度。积极研发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及产品,开拓新能源、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民航、建筑等专项气象服务项目,丰富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果。
  2.6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化
  切实承担起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服务活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加快建立气象资料汇交共享平台,制定气象数据汇交制度,为社会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服务组织合法权益下,积极鼓励和培育气象服务市场,规范市场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市场规范化管理,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引入外包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开放多元的气象服务格局。
  2.7加强为农气象服务
  在现有涉农企业、农业大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特色农产品的专业气象服务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溯源工作基础上,建立由政府主导、整合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护林员等资源的气象信息员、气象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快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整合或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和网络媒体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在农村快速传播和响应。
  2.8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水平
  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动,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深入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科普知识,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直观和形象的展板、视频、图文等形式,加深公众对气象信息、科普知识的感性认知,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的宣传,达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指引气象灾害防御的目的。
  2.9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制度
  针对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专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缺乏针对不同地区、行业的具体标准、方法、指标,实践的效果不满意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地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制度,以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促进气象服务发展和优化。
  2.10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严格执行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气象灾害发生时才能有序地组织开展防御和救援工作,降低气象灾害损失。针对《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现状,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而且要加强相关部门联动与合作,建立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在突发气象灾害时才能及时组织调动人力物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参考文献:
  [1]焦治.構建法治下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气候变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0(2).
  [2]吴益平.新形势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1).
  作者简介:
  谢开川(1982~),男,汉,四川省开江县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工作:气象行政管理、气象行政执法、气象法治建设等工作。
网站目录投稿: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