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被臣子拥立成为皇帝的人,大多数都是臣子们的傀儡,他们因为在朝廷中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什么人会听他们的话,所以对他们来说,皇帝之位只是一个空壳,真正的实权其实是掌握在大臣的手里的。不过汉文帝刘恒应该是个例外,他虽然也是大臣拥立的皇帝,而且远离朝政没有什么根基,可他却并不是傀儡,在这一点上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时间内稳定了汉朝政权,并开创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但是从以下两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即位之初的形势对他是非常不利的: 1、汉文帝在朝中缺乏根基。他的母亲薄太后在"一幸生男"后"希见高祖"。而他最初被刘邦所封的代国不仅远离国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而且是抵御匈奴的前线。由此可见薄太后与代王刘恒都不受汉高祖刘邦的宠幸,他们在朝中自然缺乏有力的支持者。 2、当时的汉朝乃是功臣派的天下。齐王刘襄等人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并且在刘氏诸侯王中有很高的威望,可谓是最佳皇位继承人。但是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却以"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的理由轻易将刘襄排出,反而拥立了未曾参与平定诸吕的"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由此可见当时功臣派的权势之大。 由此可知,平定诸吕的功臣派拥立刘恒的出发点就是因为他在朝中缺乏根基而且不像刘襄一样强势,相比之下,他更容易受制于人。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汉文帝在即位之后不仅没有成为功臣派的傀儡,反而将皇权加强,主要是因为他在以下三个方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第一步、夺取京城兵权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的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掌握京城军权的重要性: 1、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吕氏权由此起。 2、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太后很清楚,谁掌握南北两军,谁就能控制整个京城,从而掌握大汉的最高统治权。而吕太后驾崩之后,周勃和陈平用计迫使郦寄说服吕禄交出了北军的军权(吕禄信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随后,朱虚侯刘章与周勃共同诛杀吕产等人,收复了南军的军权。如此一来,吕氏在京城中的势力全部被周勃等功臣派所把持,他们也因此而有另立新帝的话语权。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就下令任命从代国追随自己入京的中尉宋昌接管京城南北军(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掌握京城的兵权,正是汉文帝在京城立下根基,摆脱成为傀儡的命运的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扶植代国势力并打击功臣派 汉文帝即位之后自然要先稳定当时的局势,所以他"益封太尉(周)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硃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等等,但是与此同时,汉文帝也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除了掌握京城兵权的宋昌(被封为壮武侯),掌握宫城兵权的张武之外,还封自己的舅舅将军薄昭为轵侯,另有"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在代国功臣安置妥当之后,汉文帝随即下诏"令列侯之国",但是他的这个诏令并没有得到功臣派的支持——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富贵温柔乡而前往偏远的封地呢?更重要的是,功臣派只有抱成团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旦被打散了就失去了他们在都城中的势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了,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汉文帝当然清楚他们的想法,于是他对当时的丞相周勃说:"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意思就是:我堂堂皇帝说话好像没人听啊,周丞相你勉为其难,给大家做个表率吧!汉文帝随即罢免了周勃的丞相职位,而已经被汉文帝的威严所震慑的周勃最终听令之国,以至于"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不久之后,"有上书告勃欲反",忙于保命的周勃没有了"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的威风,彻底成为汉文帝的臣子。 功臣派领袖人物周勃尚且如此,其他功臣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汉文帝在与功臣派的较量中胜出,天下大权终于被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 第三步、震慑和削弱诸侯王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提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施行的是"郡国制",即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在汉朝建立之初,皇帝直辖的只有区区15个郡,另外四十余郡都掌握在各路诸侯手中。王权因而成为皇权的一个重大威胁,正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因而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并没有启用贾谊、晁错等人以削藩,但他仍然采取行动震慑以及削弱诸侯王: 1、对诸侯国的震慑。汉初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力,为了避免再次引起国内动荡,汉文帝对诸侯王一般采取怀柔政策,比如吴王刘濞"诈病不朝",他便"赐以几杖"。但是济北王刘兴居曾经趁着汉文帝准备御驾亲征之际"发兵欲袭荥阳",汉文帝便命柴武率军十万平叛,最终刘兴居自杀。淮南王刘长企图谋反,汉文帝发觉之后将他废黜,淮南王随即自杀。这都说明汉文帝对诸侯王并不是无限度地隐忍——他善于抓住几乎给诸侯以震慑。 2、削弱诸侯势力。汉文帝在位期间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幽王长子刘遂为赵王,幼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将齐国一分为六(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之子六人为王),如此一来,诸侯国势力被削弱,汉文帝的这种措施为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提供了先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汉文帝即位之前在京城并没有稳固的势力,甚至处处受平定诸吕的功臣派掣肘,险些成为他们的傀儡。但是他即位之后先是掌握了军权,随后又致力于削弱功臣和诸侯王的势力,最终将皇权一步步加强,为汉朝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