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 长谣 金乌 Q:《留学》记者 A:元富教育海外升学中心创始人杨剑锵Eric Yeung Q 过去的经历是否塑造了您的教育理念?创立元富教育海外升学中心也是基于此吗? A 我记得我们刚刚来中国内地时,对国内的教育方式很不适应,这里的高中生要从白天一直学到晚上,特别辛苦,但对于他们而言这绝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除了执着于"疲劳战术",我们的孩子還有个不太好的学习方法,遇到什么不懂的知识,不是首先尝试去理解,而是去强行背诵。我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可以给予学生爱和理解,除了教他们理解知识外,更要教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这些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我由此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法不能变一变?难道我们的学生只能通过这种"填鸭式"的读书来成长?这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也有不好的影响。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尤其这两年体育考试也开始改革。这都是相通的,首先要改变这种消耗身体的教育方式,才能谈其他。 Q 在留学行业,总会遇到执着于顶尖学校的家庭,您是如何应对的? A 我会先问孩子一个问题:"朋友,是不是你的父母希望你去这个学校?如果你父母有这个执念,不如我送他们去吧?"虽然是开玩笑,但事实就是,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去国外念书,也不是每个孩子在国外的环境下都会有所成长。可能人们印象中的教育机构是把孩子成功送出国,费用到手就结束工作。但对于我们来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在加拿大或者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他们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学生、孝顺的儿女才是我们的目的。 当我的学生到了国外,我也会和他们通过手机联系。就在几小时前,我刚刚给一位叫Rita的学生发微信,提醒她最近加拿大的天气已经开始变冷,还问了她最近的学校课程如何、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扰之类的。 不把学位放在第一,并不代表我们不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只是说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学生的个人成长。我们有很多学生也去了非常厉害的学校,比如多伦多大学、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 当孩子具备学习某一方面知识的能力与天赋时,我们当然会竭尽全力保护学生的这种才能。我们只是希望向更多的家庭传达一种理念:学位也好,工资也罢,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更无法决定他们是否能获得幸福。 Q 在从事教育行业的这30年里,您见证了留学行业怎样的变化? A 谈起这30年的变化,我们必须感谢一个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没有国家的开放,也就没有我们教育行业今天的进步。1980年以后,政府已经允许自费留学出国了,这毫无疑问会激发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大约20年前,我们在广东顺德成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分公司。那时候整个留学行业刚刚起步,一切工作都开展得十分艰难。但随着国家政策对留学行业的支持,这里说的支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财力和人力,尤其是对留学经费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鼓励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国家对留学机构的设立资质审查比原来宽松得多,我们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做这件事。说起我们为什么在香港和澳门地区建立分公司,是因为我们在这片区域与各国使领馆有过对接的历史,沟通起来更加方便。能与使领馆取得及时联系这件事对于我们服务留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在澳门地区这么多年来,我们在留学行业内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口碑,尤其在留学家庭的圈子里,因为我们一直和家长们保持着不错的联系。但也希望日后不仅仅是在港澳地区,而是希望把我们的服务、我们的教育理念带去更多的地方。 Q 随着留学行业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司的规划是否有所调整? A 中国内地的留学刚刚起步的那段时期,也就是我们成立第一个分公司的时候,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送更多的留学生去往海外。大约5年前,我和工作伙伴开始规划让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来中国。拿我们广东顺德来举例,已经有不少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学生在这里读夏季课程。 聊到跨文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当你问一个中国人什么是万圣节,相信大部分年轻人都能回答,甚至他们还很熟悉相关的习俗和起源。但你如果在加拿大和当地人聊起中国春节,大部分加拿大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记得在我高中刚刚去加拿大的时候,我被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日本人吗?"后来我开始意识到,推广中国文化这件事十分有必要。既然我们可以派这么多学生出去,为什么不邀请他们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如此大的变化,怎么能让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 从顺德的分公司开始,我们希望把这方面的业务带到更多的地方,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其他内地城市,都很值得让外国的学生来看一看。不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文化,都不应该再被继续世界误解了。我们作为国际教育的从业者,不仅对中国教育的进步负有责任,也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负有使命。 Q 您曾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提供少数人有机会发挥最大的才能",如何理解不同模式下的学生成长? A 我1977年就开始在加拿大念书,那里的学生在少年时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老师也从来不会给他们灌输一定要读书的想法。有些对读书没什么兴趣的学生,因为在国外的环境下"开窍"了,结果最后念到了博士学位。在中国,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怪物家长",他们给孩子从小就安排了满满的补习班和兴趣班,效果却是事倍功 半。 在现如今的体系之下,一定会有部分学生能适应,并取得顶尖学位,那么其他的孩子呢?我认同的教育方式从来不是只选拔出一部分的优秀孩子,再者,正如我前面所提到,我也不认为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取得顶尖学位。一个人如果能在社会上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就能够获得长久且真实的幸 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