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谁来吃晚餐》 1967 彩色片 108分钟 美国克莱默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斯坦利·克莱默 编剧:威廉·罗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摄影:萨姆·莱维特 主要演员:斯宾塞·屈赛(饰马特·德莱顿) 西德尼·波埃特(饰约翰·普伦斯蒂) 凯瑟琳·赫本(饰克丽斯蒂娜·德莱顿) 凯瑟琳·霍顿(饰乔伊·德莱顿) 本片获1967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女主角、最佳故事与电影剧本两项奥斯卡金像奖,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男女演员两项奖 【剧情简介】 美国旧金山机场,一架客机正准备降落。旅客中有位刚从夏威夷度假归来的白人姑娘乔伊·德莱顿,她23岁,性格活泼大方,长得美丽动人。此次她不仅带回了一顶富于夏威夷风情的麦秸草帽,而且带回了一位将令她的全家都大吃一惊的心上人——37岁的黑人医生约翰·普伦斯蒂。为此她提前结束假期,和约翰一起飞返旧金山。约翰和乔伊依偎着下了飞机,乘上一辆出租车,司机惊讶地看到这对肤色相去甚远的客人在热烈地接吻。乔伊先让司机把车开到她母亲办的画廊,在那里只见到助手希拉里。希拉里甚感吃惊,她一边揣摩他们的关系,一边告诉乔伊她母亲的去处。乔伊急匆匆地拉起约翰上了出租车,向自己的家驶去。 出租车在乔伊家漂亮的大房子前停住。从小把乔伊带大的黑人女佣蒂莉迎了上来。乔伊高兴地走上前去,迫不及待地把约翰介绍给蒂莉。蒂莉对约翰却显得十分冷淡,她甚至对约翰伸过来的手都视而不见。当乔伊把约翰出众的经历告诉蒂莉后,她却愤愤地说:"我就是看不惯一个和我一样的黑人拼命往上爬!" 约翰在书房给父母打电话。的确,约翰是他的同胞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毕业于霍普金斯医科大学,任耶鲁医学院的副教授,并曾在世界卫生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是位在医学界颇有名气的人物。他结过婚,并有一个儿子。但他的妻儿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这次他在赴夏威夷讲学时与乔伊偶然相遇,两人立刻陷入热恋之中。约翰为人善良,成熟稳重,对这段姻缘他既兴奋又担心。他深知他不但结过婚,而且和乔伊还有巨大的种族差异。他不知双方的父母是否能接受这一令社会难以容忍的婚姻。因此,尽管乔伊一再告诉他她的父母都十分通情达理,尤其是她的父亲更是一位坚决反对种族歧视的自由主义者,并要他和她一起来当场把他们的喜讯告诉她的父母,他心中仍然感到忐忑不安。而且,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今天晚上10点45分,他就要乘飞机前往日内瓦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在此之前他不但要听乔伊的父母对其婚事的答复,而且还要把这"惊人"的消息告诉自己的父母。 乔伊母亲克里斯蒂娜回来了,她从蒂莉的支吾中预感到家中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但她竭力控制住自己的不安,和扑上来的女儿拥抱。果然,心爱的女儿使她大吃一惊:她带回一个陌生的男人,并且在仅仅20分钟内就爱上了他。而当那个使女儿陷入情网的陌生人出现时,她的真目瞪口呆了。望着约翰那黝黑的皮肤,她的身体禁不住摇晃了一下。她现在才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乔伊却兴奋难抑,不住地讲述其恋爱经过,还说只有一顿饭的时间给她和爸爸做决定,因为约翰马上就要飞往日内瓦。她相信两老一定会支持她的选择。克里斯蒂娜完全弄懵了头,眼睛里不禁涌出了焦急的泪花。 正在此时,她的丈夫马特·德莱顿急匆匆地冲进客厅。他是当地一家颇有名望的报纸《卫报》的经理,该报和他本人都以激进的自由主义色彩著称。刚刚到家的他也是从蒂莉语无伦次的"报告"中得知家里出了"大事"——事关提前归来的小乔伊,并且还有位医生!当他弄清女儿既未受伤,也未生病,从而放下一颗吊在嗓子眼上的心时,他却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尽管他和妻子从小就告诉乔伊,黑人是和他们一样的人,要她不要相信那种认为白种人生来就比黑人更优越的说法,但正如克丽斯蒂娜后来所说"我们说时没有加上一句‘千万别同有色人种相爱’。"马特觉得整个世界仿佛都在倾刻之间坍塌了。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太令他难以接受了!他取消了和老友雷恩主教打网球的约会在屋里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而克丽斯蒂娜此刻似乎已冷静下来。对女儿的爱使她决定站在乔伊一边。她小心翼翼地对丈夫说:"她长大了……他们的确在深深地相爱……"对妻子这种"无原则"的立场马特更加恼怒:她难道不明白,在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国家里,这种异族婚姻不可能有幸福!而更加使他恼怒的是,他无法对她们说,甚至连他自己也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尽管与约翰进行初次交谈后他看出这位黑人青年是个可信赖的人——约翰表示只要他们夫妇有一点不情愿他都不会和乔伊结婚。 事态似乎在充满戏剧性地向前发展。约翰的父母从洛杉矶打来电话,他们听说儿子找到了意中人,临时决定乘飞机前来探望。约翰有些犹豫,而站在旁边的乔伊立刻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吃晚饭。此时,又有两位不速之客登门。一位是禁不住好奇心诱惑的希拉里,找了个借口来打探实情,正在左右为难的克里斯蒂娜强忍怒气,冷冷地将她解雇了。另一位则是老友雷恩主教。他毫无保留地支持这对勇敢相爱的年轻人,这对马特无异是火上浇油。 约翰和乔伊准备去机场接约翰父母。心情烦躁的马特则要妻子陪他出去走一走。但祸不单行。马特倒车时和一位黑人青年的车相撞,赔了50块钱,还生了一肚子气,心情更加烦闷。约翰心头也不轻松。他父亲退休前只是个邮递员。他深知种族压力也会使父亲面临巨大的心理障碍。果然,当约翰和乔伊双双出现在普伦斯蒂夫妇面前时,两位黑人的惊讶和震动不亚于乔伊的双亲。 在马特家中一场激烈的争吵又爆发了。应邀前来参加晚餐的雷恩主教指责马特背叛了自己的主张,马特则怒气冲冲地进行反驳。正在此时,门外响起汽车喇叭声,约翰的父母来到了。两家人在尴尬之中见了面,马特和老普伦斯蒂在儿女们这桩"自做主张"的婚姻上态度竟然惊人地相似。老普伦斯蒂告诉马特,如他同意这桩婚姻,那他一定是疯了。接着他又对儿子大发雷霆,告之不能答应儿子娶一个家庭地位远远高于自己的白人姑娘。受到雷恩主教鼓励的约翰则回答说,他要自己做出决定。这时乔伊又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她今晚就和约翰一起飞往日内瓦并从此永不分离。 夜幕已经开始降临。旧金山的夜静寂而美丽,但两家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此时,马特和普伦斯蒂太太正在阳台上进行着另一场谈话。"阵线"早已不是以种族和家庭为单位了。出于一个母亲无私的爱,普伦斯蒂太太和乔伊的母亲一样,坚定地站在儿子一边。她激动地告诉马特,她相信他们的儿女是在真诚地相爱;而他们这些男人"到了老了的时候,到了他们对女性无所谓的时候,他们就忘记了那种纯洁的爱情……"马特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低头思索着。猛然间,他似有所动,站起身来,大步向屋里走去。 所有的人,包括女仆蒂莉,都被召集到楼下的大房间里,他们静静地听着马特滔滔不绝的话。他向他们追述了过去几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他激动地讲起他和妻子间那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爱情……最后,他明确地表示,他支持约翰和乔伊的爱,并告诉他们,不论谁反对,不论遇到多大压力,他们都应该紧紧地抱成一团,永远在一起……马特的话说完了,屋里长时间的静默,女人们流出了激动的眼泪。克丽斯蒂娜走上前去和丈夫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约翰也把手伸向了马特…… 两家人并肩走进了餐厅,晚餐开始了…… 【鉴赏】 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从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取消全国各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后,黑人与奉行种族歧视观点的白人之间的冲突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1963年,在庆祝黑人解放100周年之际,数十万黑人和反种族歧视的白人举行了向华盛顿的全国大进军。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集会上发表了那篇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随着马丁·路德·金的被刺,在全美爆发了更大的黑人运动风潮;美国国会被迫三次修改民权法案。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里,这一风潮也得到了迅速和热烈的反应。全美反暴力协调委员会领袖卡迈克尔提出了争取"黑人政权"的政治主张,文化领域内则出现了强劲的"黑人艺术运动"。甚至在语言领域里,black (黑人)也开始取代negro (黑鬼)这个侮辱性的字眼。"黑的就是美的"成为当时的一句颇为时髦的口号。面对这场席卷全美的黑人运动,一向保守而又善于赶时尚的好莱坞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事实上它已开始追赶时代价值观念的变幻,以适应社会心理和观众的需要。50年代以来,美国影坛上逐渐改变了长期把黑人描绘为野蛮、粗鲁的下等人,并只能以佣人、司机、保姆等次要角色出现的制片方针,而开始更多地让黑人担任主角,并出现了不少从正面进行描写的黑人形象。在一些较为优秀的影片中,黑人主人公甚至在人格上高于片中的白人。如《挣脱锁链》(1958),《年轻人》(1960),《一个土豆,两个土豆》(1964)以及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炎热的夜晚》(1967)等。本片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因敢于向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挑战而创造了当年票房的惊人记录。 影片设置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甚至是"爆炸性"的戏剧情境:出身低微、又曾结过婚的黑人医生约翰与一位家境优越的白人姑娘相爱,而双方的父母却不得不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从接受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到做出自己的决定这一艰难的进程。正如普伦斯蒂太太所说:"这不是一个谈论幸福的夜晚……这是一个难过的夜晚。"这一在剧中只有几个小时的历程,对于片中几位合众国的公民来说的确是极其艰辛的:他们所要跨越的不仅是一整部充满种族歧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而且是一种依然使无数人望而生畏的现实——老普伦斯蒂这样警告他的儿子:"在很多州里这样做是要坐牢的;即使法律改变了,也改变不了人们对这事的看法。"马特则告诉这对年轻的恋人,"在这个国家里会有一亿人由于你们的结合而感到震惊、愤怒和沮丧。" 然而,影片的尖锐和深刻性还不仅于此。它不但通过乔伊和约翰的大胆相爱所引起的家庭风波触及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的种族冲突,而且将这一冲突的爆发点设置在一个坚定的反种族主义者、一家以激进的自由主义观点相标榜的报社经理身上。影片对马特的描写无疑具有一种讽刺意味。这位从小就向女儿灌输种族平等观念的老自由主义者不仅要跨越历史和现实的障碍,而且要跨越一个更大的障碍——其自身的障碍。他不得不去兑现自己30余年的誓言,不得不面对潜藏于自身深处的种族意识。这位自由主义的"老革命"在自己的女儿身上遇到了真正的"新问题"。乔伊带回来的意中人使他感到尴尬、愤怒而又手足无措。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打电话查证约翰的身份,希冀以此发现这个黑人不过是一个无耻的骗子,从而使自己摆脱危机。但显而易见,真正的问题在于其意识深处的种族偏见。当他明白了约翰的确是一个善良的青年后,他感到的不是宽慰而是沮丧,而对这位黑人医生更具说服力的历史也早已失去了查证的兴趣。于是,在"初战败北"的短暂的疲惫之后,他开始变得恼羞成怒,不顾女儿的决心、妻子的暗示和老友的劝告,一心试图阻止这桩令他愤怒的婚姻……影片没有把美国社会中尖锐的种族冲突简单地描绘为一个顽固和反动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与黑人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是通过一个"反种族歧视的斗士"自身言与行之间的差距更深刻地揭示出种族观念在美国社会中的根深蒂固和一种更为顽固和"潜在的种族主义"。它使影片比之对种族主义的直接批判有着一种更富思想性的反思精神。这一视点不仅表现在马特这个白人形象身上,也见之于与之"相映成趣"的另一位父亲——老普伦斯蒂的塑造之中。他同样也陷于那种潜在的"种族主义"之中不能自拔,在种族差异之间胆怯自卑,裹足不前,而对儿子的选择持坚定的否定态度。至于片中那位女仆因自己的同胞的成就而将其斥为和自己一样"拼命向上爬的黑人"的态度则更加耐人寻味。应该说,影片对美国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的痼疾的揭示是相当深刻和尖锐的。事实上,尽管随着五、六十年代的反种族歧视风潮的影响,好莱坞银幕上描写黑人的影片开始增多,黑人角色也开始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以医生、警察、侦探等正面形象出现,然而就其大部分而言,这一变化的主旨不过是好莱坞的一种新的票房策略。它使那些深受种族歧视之害的观众从黑人警探痛打白人歹徒的情景中得到一种宣泄式的满足。而这一宣泄显然并无力改变美国社会中的种族主义观念。到70年代,黑人从孔武有力的侦探又进一步演变成为纯粹的性的象征。而到了80年代,人们又终于在《洛奇》中看到了以白人拳手把黑人拳王痛击在地的情景。 与两位父亲相比,影片对两个年轻人的描绘则寓示了新一代对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它也使影片在对现实的揭示中具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而在影片最后,当我们看到马特(或者不如说是编导)"巧妙"地避开了种族问题,而以"爱心"的觉醒使冲突得到圆满地解决时,我们终于又回到了典型的好莱坞的"白日梦"中,虽然这一"白日梦"里的确包含了不可抗拒的真诚。我们也不得不对美国导演在处理社会问题剧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与圆滑的精妙结合而感到钦佩。实际上,本片导演斯坦利不仅是一位富于思想性的导演,也是一名善于处理戏剧冲突的电影制作者。影片基本上是一部室内戏,场景十分有限,主要靠人物的对话推动展开。而斯坦利在影片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借助原作的基础和其出色的镜头与场面调度使情节在多层次的线索中有条不紊而又十分紧凑地向前发展,并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悬念感。同时他也适时增加了约翰与乔伊从机场归来以及德莱顿夫妇外出散心等一些外景,使影片更富于生活气息。 本片导演斯坦利·克莱默是美国一位颇有名望的导演和制片人。他30年代进入电影界,先后做过编剧、剪辑乃至道具部的清扫工,后担任了助理制片工作。战后他深感在大公司难以发展,遂创立了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并以1949年推出的《夺标之后》引起人们的注目。后由于小公司势单力薄,斯坦利又将其公司挂靠于哥伦比亚公司之下,但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制片权,推出《正午》(1952)等名片。从1955年起,斯坦利开始了其导演生涯,并以注重影片的思想性和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的关注而为影坛瞩目。斯坦利的影片多为低成本的小制作,没有豪华的场面和绚丽的包装,而以注重剧作的社会意识取胜,因此被视为美国的"现实派"导演。从50年代他就开始触及敏感的黑人问题,拍出名作《挣脱锁链》(1958)。其后他又把视点转向了具有国际政治性的主题拍摄了表现原子战争对人类精神造成严重灾难的《在海滩上》(1959)及揭露纳粹罪行的《纽伦堡审判》(1961)。1961年他因"持续的高质量的创作"而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欧文·泰尔伯格奖"。 影片中演员的选择也显示了斯坦利的"精品"意识。德莱顿夫妇的扮演者斯宾塞·屈赛和凯瑟琳·赫本都是好莱坞演员中的佼佼者,并曾多年默契合作。在本片中出色的表演使他们双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凯瑟琳并获得了她的第二座奥斯卡金像。而斯宾塞在影片即将完成之际不幸因病去世,使本片成为两人最后一次的联袂演出。片中黑人医生的扮演者西德尼·波埃特则是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头号黑人影星,50年代开始从影,他戏路宽,能适应各类不同的角色,以在多部影片中扮演医生、侦探等正面黑人形象而引人注目。他曾主演《挣脱锁链》和《炎热的夜晚》,后因在《原野游龙》(1963)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从而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演员。他的成功为70年代大批黑人影星走上银幕起了重要作用,他本人则从70年代起转向了导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