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专业回国可能遇冷留学前你想好了吗


  张影 屈琦 李阳
  选对专业,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近二十年来,我国留学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几年,信息流通愈发高速,教育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大家的留学目的国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美等热门国家,欧洲诸国、日韩、东南亚等都登上了各类推荐榜单。各国专业也是各有所长,即便总体排名不甚靠前的高校,往往也有几项吸引力颇高的专业,在专业领域内占据领先地位。
  选择多了是好事,但烦恼也跟着到来:是随大流选择会计、商科等大热专业,还是遵从本心选择喜欢的专业出国深造?面对各类学校排名与专业排名榜单,应如何权衡与甄选?出国前,这些问题要认真考虑好,才能不辜负留学途中付出的时间、金钱与精力。
  当地工作还是回国就业?
  留学目的影响专业选择
  在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上,不同年龄段的留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面临的前景也并不一致。出国读本科的学生更多考虑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学校排名及当地生活等更贴近学习生活本身的问题;而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人,更多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留学后道路选择方面,相比于本科生,他们的选择其实更少一些。
  对留学生而言,无论是选择回国工作还是在国外定居,毕业后在留学国工作既能积累工作经验,又能为将来的道路选择打好基础。很多国家都为留学生提供获得工作签证的机会,一般而言,只要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留学生在所在国工作一段时间并不算困 难。
  工作签证到期后,摆在学生面前的道路分成了两条:继续留下工作,争取拿到居民身份,或是直接返回国内找新工作。若是个人能力尚不足以在任何领域都能独当一面,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2021年实行积分制移民体系的英国为例,从事英国紧缺职业的人可获得20分。除了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等大类下的部分科学研究岗位以及传统的土木工程师、医护外,紧缺职业还包括IT人员、心理学家、兽医、舞蹈演员、音乐家、厨师和高完整性焊工等。2020年9月,英国政府顾问还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旅行限制结束后,应将屠夫、砖瓦工和高级护理人员添加到英国的短缺职业列表中。
  除了英国外,很多国家都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如加拿大的联邦技术移民技术类型B类就包括厨师、电工、水管工等技术职位,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职业清单上也常年出现护理、艺术、体育教练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由于国内外需求的不同,对很多人都是难得的机会。
  当然,除了技术和服务类专业外,还有很多热度很高的专业,如会计、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专业仍然是找工作和技术移民的优良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专业就读人数众多,找工作和拿签证的竞争也相应更加激烈。如在澳大利亚移民局发布的2020—2021财年职业配额中,会计的配额暴跌64%,仅有1000个,且这一专业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削减对象。
  笔者的朋友就曾选择远赴澳洲就读与本科专业完全不相关的会计专业,并一度抱着拿到永居的目标。但是随着学业开展,她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擅长这一专业,而且由于就读学生太多,找到合适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竞争本就不多的签证资格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她还是选择回国从事非财务岗位的工作。她表示,"国外竞争也不小,不如回国找工作更便利。"
  反过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抱定决心回国工作,选择专业也需要慎重,要仔细思考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国情不同,合适的工作也不尽相同,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可能也有所差异,选定在国内的职业方向后,留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工作,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样既能不断试错,也能为回国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专业"外热内冷"引惆怅
  投入产出比是个问题
  随着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迅猛增长,"海归"们回国后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据2020年底教育部官方统计,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6.25%;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增速达到11.73%。1978年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求职者呈现年轻化、高知化等趋势。25~34岁群体占比最高,达64.6%;硕士是向国内求职海归的中坚力量,2020年扩张至整体的72.4%;博士占比1.7%,与去年基本持平;本科群体占比25.9%,较去年收缩1.9个百分点。所有留学生都握紧了手中的文凭,希望凭借自己的专业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谈到专业选择与工作,有时让留学生无法"任性"的一大问题是,国外受欢迎、排名靠前的专业,热度在国内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在国外挑灯夜战艰难度过一个又一个考试期后,手握文凭的学生们经常在国内的人才市场十分茫然:自己的专业似乎很少有人需要,对口工作的薪水也并不理想。原因多种多样,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容易。
  首先,由于技術标准、考核体系的不同,很多专业的评判往往在国内无迹可寻,一些相对冷门的学校和专业认可度在国内不高。如法学专业,由于国内法系与英美法系有着显著不同,司法制度难以"对接",国外学到的知识在国内无法成为立身之本,甚至国外的工作经验也很难成为回国找工作的助力。基础教育、医疗护理等专业往往也面临着这类问题。出国深造后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不如熟悉本国情况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有竞争力;而如果想要在工作中施展能力,国外接收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也无法适用中国国情,需要更加艰辛的适应过程。
  除了评判标准和工作模式不同导致工作不对口外,还有些专业领域在国内发展不够完善,相关工作岗位自然也为数尚少,导致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只能无奈地选择转行,或是再度出国继续深造。如农业科学、社会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专业等,或是研究领域不够深入,或是社会需求不够重视,这些专业相对而言在留学国要比在国内更受欢迎,这种情况给留学生造成的心理落差也更大。
  以心理学为例,尽管国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少高校和企业也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服务,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需求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定期心理检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还存在缺位现象,种种因素都让这个行业看起来潜力十足,真正深入却是困难重重。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探索这一专业的职业前景并非易事。
  此外,回国留学生们还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出国留学的经历,能否给职业前景带来显著优化?国外高校排名领先的专业,如珠宝设计、景观艺术、物流管理,以及一些专业性院校的工程类专业,在国内则可能工资偏低,社会地位也不够理想,更有不少人觉得这是"专科"类型的专业,根本无需出国留学便能胜任。即便是教育等专业,如果不再继续深造,相关工作的收入其实也并不算高。
  毕业之时,"性价比"便又被提起。固然,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素质,开阔眼界,不能以功利的眼光来评判留学后的收入是不是能"赚回"出国的学费。但对一些家庭并不算富裕的留学生来说,留学经历能给个人在工作上的具体加持,总归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当然,如果留学生不打算参加工作而是继续深造,也仍然需要专业选择:转专业或是向细分领域更进一步。此时的选择往往也就决定了深造后的职业道路。转专业并非易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继续深造则需要综合思考未来就读的学校,联系导师等工作需要提前做打算。无论如何,选择深造便意味着深入专业领域,是去是留的答案也将慢慢成形,更要慎之又慎。
  综合多方信息 做好准备
  方能不惧挑战
  全球化智库(CG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留学相关政策走向不尽相同,相关签证政策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国际学生流动格局或存在更多变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学生跨境流动受限,疫情防控前景不明。
  无疑,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准留学生的选择。考虑专业时,学生们需要思考的内容比他们的前辈多得多。能接触到浩如烟海的各类留学信息的他们,显得既幸运又有些手足无 措。
  不过蓝皮书的数据也表明,近年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拥有国际视野成为海归群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海归群体在求职过程中有更大的概率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结论也给了留学生们更大的自信。
  除了专业可能不对口外,国内的求职时间段对留学生而言不算友好。即便没有疫情造成的影响,留学生也往往无法在秋招、春招这两个大规模招聘的时间段回国。近年来,发展愈发蓬勃的中外合作办学或许能为学生们解决一些问题。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经济学、文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200多个专业;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问题,教育部还推动了相关项目和学校临时扩招。蓝皮书报告也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留学"将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地留学"一方面能减少读书期间的开销,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结合国情运用理论知识。对那些主要目标是通过国际教育提升自身,而非远赴海外工作定居的学生来说,这算是一条优质的国际教育之路。
  当然,不管选择何种专业,在国内还是国外就读,专业和学校只能在客观条件上予以助力,学生最终的成就仍然取决于自己。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前,学术研究、开展的能力在后,打好这套"组合拳",才能迎来自己職业的春天。
网站目录投稿: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