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张安强+宫丽丽
  【摘 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其地位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农村社区教育因其本身的特点,在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发展核心、发展目标、发展原则方面都有所不同,进而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农村社区教育在发展对策上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新型城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40-04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我国的城镇化不仅需要注重"广度",更需要注重"深度",我国要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造福农民。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自1992年我国进行城镇化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城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城市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加大,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数据显示,在1978—2013年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远远超越了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下来了诸多问题,如人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1]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研究如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并且笔者认为,在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好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农村社区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值得研究。
  一、农村社区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农村社区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在核心对象和发展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而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1核心对象一致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农村教育形式,本质上以关照民生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以开放性、全纳性、覆盖性、渗透性、庶民性、公平性为特征。[2]它以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具有"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教育,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逐渐向城市市民靠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能够妥善解决传统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长,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主要指的就是农民,因为新型城镇化实质上就是农民逐渐融入城镇,成为一名新市民的过程。所以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核心对象就是农民,其核心任务就是让农民不仅从地域上脱离农村,迁居到城镇,而且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城镇居民达成一致,即让农民完成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教育和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核心对象都是农民,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真正融入到城镇生活中去。
  2发展目的一致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并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化社会。这是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农村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目的必然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其"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及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对新市民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要求人能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这些都注定了新型城镇化所创建的城镇必然是一个学习型城市,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化社会。所以,二者的发展目的是一致的,都在致力于构建学习型城市,必然也是生态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3发展相辅相成
  由上可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农民的城镇化,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农民,对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育人"功能正好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有力支持,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也要依据城镇化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好运行,二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
  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新挑战
  为了避免和解决传统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较之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理念、发展核心、发展目标上都有所不同。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施行,势必会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推进农村社区教育转型发展。要想正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直面这些挑战。
  1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不全面
  传统城镇化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高楼大厦"为标志的城市形象,忽视了城市中人的主体性,淡化了人的需求。[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社区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突出人的主体性,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不够全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农民真正地融入城镇,成为一名新市民,无论是就业、医疗,还是子女教育问题亦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并且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方面趋同于城市居民。所以,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社区教育更加全面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仅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的标准,还要学会合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2农村社区教育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一直在加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7.9%增至53.7%,城市数量由193个增至658个,建制镇数由2 173个增至20 113个。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工业化建设、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但这只是量的增加,城镇化质的提升却没与时俱进。纵观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的几十年,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如:大量地建设企业工厂,发展经济,但却缺乏监管,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空气、土壤等;无节制地进行资源开发,造成了煤炭、石油等天然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部分地区地下空陷;无规划地占用耕地,砍伐树木,导致我国的绿化面积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总之,在传统城镇化的建设中,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我们也在承受大自然的"报复"。究其原因,是人在城镇化建设中缺乏生态文明理念,不注重保护环境。具体到农村社区教育,其在施行的教育活动中,缺乏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必然要遵循"五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尤其是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传统城镇化量的增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创建良好生态环境。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揭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加速时期,在此时期,能否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故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要及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城镇化建设质的提升。
  3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的都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具体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同样也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忽略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对于工业的依赖性,不能有效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以工业带动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还要推进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4]正如叶忠海先生所言:"新型城镇化注重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力支撑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5]因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民工的支撑,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较传统,且特色不强,不能有效培养优秀的人才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故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4农村社区教育关注对象不够全面
  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必然是学习型城市,在这个学习城市里,要求人人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但一个城市里面不可能全部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壮年,还需要包含老人、妇女和儿童,新型城镇化需要保障每个人的社会权益。农村社区教育本身就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根据学习型城市的需求,农村社区教育不仅应该致力于为新型城镇化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每一个农民都能达到一名新市民的标准。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毋容置疑,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甚至是核心作用。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转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有了改变。作为具有"大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农村社区教育,正好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农村社区教育为应对新型城镇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在发展对策上也应有针对性改变,以更好地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1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较之于传统的城镇化,变化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农民真正成为了一名新市民,新型城镇化建设才算得上成功,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应发挥其"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依据本社区的特点,对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真正城镇化。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开展特色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收入。近几年,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家乡附近就业,这样就能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家乡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并逐渐对城镇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但要想让农民长期在城镇扎根,直至落户,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农民不仅需要实现自身价值,还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整合资源,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对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第二,开展农民文化素质培训,提高城镇认同感。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了大量的扫盲工作,通过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电大等形式,让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相较于城市居民,或者离一名合格的新市民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这个任务就需要农村社区教育来完成。农村社区教育本身就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征,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加强对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同时在培训中,要侧重于引导农民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转变,逐渐趋近于一名现代化的市民。另外,要引导农民学会主动去适应城镇生活,提高城镇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
  第三,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维权意识,优化知识结构。相比于文化知识的落后,农民具备的法律知识更显薄弱,以前我们在开展文化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法治教育,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一个新时代的新市民,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懂得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优化农民的知识结构。
  2加强师资建设,潜移默化,灌输生态文明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结构主要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但很明显,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整体水平偏低,甚至数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产生了不利影响。且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养较低,缺乏生态文明理念,所以必须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以本身的榜样力量,提高农民维护生态文明的观念。
  要想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是:由政府进行牵头,在人事、组织、劳动、教育及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配合下,招聘高素质人才,如高校相应专业的毕业生或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等,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6]这部分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理念,懂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维护生态文明,在他们日常的具体工作中,就可以稍微侧重一下生态文明教育,让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3优化课程体系,发挥导向作用,提升农民服务意识
  在传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对于工业的依赖性太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较以前变化不大,不能培养农民的服务意识。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应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对本区域进行系统调查、深入研究,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开设和开发能体现服务产业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降低工业性课程所占比例,重点培养农民的服务意识,提高农民从事服务业的技能和素养。同时,要建议企业提高从事服务业农民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另外,还要在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倡导一种理念,从事服务业不是传统的伺候人的工作,它能让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吸引更多的人主动自愿地加入到服务行业。
  4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培养终身学习理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城镇化, 这里的农民不仅仅指部分在城镇打工,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也应包括因农民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显而易见,相比于一般的农民,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更低,城镇认同感也更加缺乏,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新市民,难度无疑也更大。因此,作为农村弱势群体的他们,更加应该得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关注,以避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相应的隐患。
  对于这部分农村弱势群体,农村社区教育除了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还要根据可能出现的隐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对于留守妇女,不仅要教育她们掌握农业劳动技能,照顾好小孩和老人,还要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家庭,摆脱完全的家庭主妇的身份,多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其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留守儿童,农村社区教育要联系学校教育,关注孩子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全面成长;对于留守老人,农村社区教育应引导老人发挥余热,为社区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同时还要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不至于形成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这些教育主要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理念,让他们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忘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新型城镇化对于新市民的要求。
  总之,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村社区教育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地自我创新和提高,为新型城镇化培养优秀的新市民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唯有如此,新型城镇化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丁红玲.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研究报告[J].职教论坛,2014,(6).
  [3][5]叶忠海,张永,马丽华,贾红彬.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4).
  [6]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7).
网站目录投稿: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