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识别是对民族成分及其族属的判定和识别。我国的民族识别是落实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这一识别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20世纪80年代,一共识别了55个少数民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无论从其范围还是规模来说,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中国的民族识别;识别的背景;依据及过程 一、中国民族识别的背景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这一识别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一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暂时告一段落。那么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要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呢?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下来大概由以下几点: 解决民族权利的相关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所实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众多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需要通过民族识别这一项工作来确保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祁进玉先生认为中国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民族权利的问题,比如民族区域自治权、各少数群体在人民代表会议中的席位问题等等,而要保障这些权利,就需要进行民族识别,只有通过民族识别才能确定哪些群体是少数民族,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保障其应该享有的权利。i 民族工作的需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将民族平等作为自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ii我国参照前苏联的做法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iii但是实施这一政策必须要有實施的对象,因而需要进行民族识别。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族称非常混乱,特别是边疆地区,仅云南一省上报的少数民族名称就有200多种。因此,为了解决民族族称混乱这一问题,为了确保各项民族政策的顺利开展,必须进行民族识别。 民族自觉的要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近代"民族平等"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提高,iv各民族开始重视自己的民族。费孝通先生曾讲:"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实现了民族平等。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要求承认他们的民族成分,提出自己的族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少数民族自觉的表现。" v 二、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过程 (一)民族识别的依据 我国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参照依据。识别依据主要分为两种: 1.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参照斯大林的"民族"的定义,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一"民族"定义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民族识别工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vi陈连开教授提到: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既要遵循斯大林概括出来的四项基本特征,又必须尊重各兄弟民族的意愿和客观存在的差异,避免生搬硬套。vii也就是说在识别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灵活运用"民族"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特殊的情况才能保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开展。 2.民族识别的实践标准 我国民族情况复杂多样,特别是边疆地区。民族识别工作不可能按照理想的状态顺利开展,在识别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识别过程中除了遵循民族特征之外,还要遵循一些其他的标准。例如民族意愿,即在识别过程中,要尊重待识别群体的个人意愿,尊重他们对自己民族成分和属性的选择。次外民族识别还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要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从文献中溯源该族体的族属问题。另外一个实践标准是就近认同原则,对于那些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尽可能的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二)民族识别的过程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结束,最终确立了55个少数民族,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广泛宣传贯彻,民族识别工作被提上日程。从1950年起的三年内一共识别了蒙、回、藏、维吾尔、苗等38个民族为少数民族,这是第一阶段的识别成果。 1954年到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经过调查和识别又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加上之前所识别的38个少数民族,一共识别了53个少数民族。 1964年到1986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因"文化大革命"民族识别工作迫停了十年。1978年民族识别工作得以恢复,并于1979年将基诺族识别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我国一共识别了55个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些深受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的权利,享有党和国家所制定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得到了国家对自己的族称和民族成分的认可。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无论从其识别的范围、规模还是对象来说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良好落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 注释: i 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页。 ii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思维依据》,《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第2页。 iii 马戎:《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第20页。 iv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思维依据》,《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第3页。 v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vi 王红曼,《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vii 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页。 【参考文献】 [1]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6. [2]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分类学体系化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8-19. [3]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民族研究,2010,(5):2-3. [4]马戎.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J]西北民族研究,2012,(3):20-21。 [5]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6]王红曼.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7]施联朱.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工作的特色[J].中央民族学报,1989,(5):18-19. [8]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M].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