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创始人谢宏有很多标签。"企 业家""创业家""育婴专家""哲学 家""客座教授"…… 2015年,他以贝因美"首席科学家" 的身份接受采访时,据他自己说,这是他最 中意的标签。 事实上,那时候大家关心的已经不再 是他口里的育婴科学,而是贝因美能否摘 掉A股"亏损王"的帽子,拿回国产奶粉 第一的宝座。 巅峰时贝因美营收高达612亿元,净 利7.21亿元,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股,并且 入选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新兴市场典型企业 案例。 不过在2015年谢宏接受采访之前,贝 因美已经开始业绩雪崩,到2016、2017年, 两年亏损超过15亿元,亏掉了自上市以来 所有利润的总和。 在母婴行业大热的风口,无数创业者 拥入掘金,也不乏资本的追捧。曾经的国产 奶粉老大却走在了ST的边缘,"生存还是 毁灭"摆在了谢宏面前。 尽管他一再表示,不会出山"像过去 那样冲锋陷阵",但2018年3月15日,贝 因美发布了一则《关于聘任谢宏先生为集 团公司总裁(CEO)的决定》o他不得不再 次捡起自己一身的标签。 控制权争夺? 2018年1月,贝因美发布业绩公告: 将此前三季报中预计的亏损3.5亿~5亿 元,继续上调至亏损8亿~10亿元。原因 是销售不及预期。 让大众感到蹊跷的是,贝因美9名董 事中有4名董事都对这次业绩大变脸提出 质疑。在报告中均表示"不能保证公告内 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引来证监会数次 对贝因美下发问询函。 "董事风波"折射出来的管理问题,几 乎贯穿到了贝因美整个成长史。 贝因美上市之前,谢宏先后进行了5 次增资、7次股权转让,引入了西子、浙商、 平安财智等资本大佬。极速扩股引来的管 理权争夺,就在此时埋下了祸端。 2011年,贝因美成功过会。但上市不 过3个月,谢宏便以个人健康为由,辞去 了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用谢宏自己的话说, "尽快摆脱团队对我的依赖,对公司长远发 展来说是好事"。 不过,这一切似乎太仓促。对于一个 冉冉升起的股市新秀来讲,谢宏似乎应该 趁此时机先厘清各方势力在贝因美的话语 权,然后再寻找时机退位,完成管理权的平 稳交接。因此,他的决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 的争议。 果不其然,2011-2014年贝因美连续 换了三任董事长——谢宏辞任后,常务副 总朱德宇火线接任,只干了9个月,便以 "个人原因"递交辞呈;时任独立董事的 黄小强临危受命,接任不到两年,也以"个 人原因"辞职;一个月后,原总经理王振 泰接棒成为第四任董事长。 主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贝因美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剧烈摇摆。 比如,黄小强任职期间,注重贝因美的 财务投资。贝因美2013年的投资活动流出 现金为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80.19%), 主要用于购买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而到 了王振泰接手时,一改前任在主营业务上 的保守,制定的销售目标颇为激进,当年的 库存也随之上升。 更严重的后果是,谢宏的隐退,让为 贝因美打下江山的"八大金刚"(大区销 售经理)、副董事长陈慧湘、董事林必清、 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沈立军等相继辞职出 走,极大地动摇了军心。 在这个紧要关头,作为实际控制人的 谢宏仍然没打算重回一线。但滑稽的是,他 也并没有完全退居二线。 早年记者到访贝因美时,观察到一个细 节:贝因美员工的工位上都安装了摄像头, 影像直接传送到后台,供管理层监督。贝因 美的重大会议,以及中高层管理者头脑风 暴,谢宏也会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专家列席。 在管理团队中,他的同学、同乡甚至亲戚, 也都已经深入到各个岗位的核心位置。 看上去,贝因美似乎成了一具提线木 偶,谢宏才是后台操纵者。 实控人欲退不退,职业经理想管又无 权,这直接导致了贝因美在2011-2017年 整整6年,电商和海淘崛起、传统渠道变革 的關键年份,市场反应速度明显不足。 而当贝因美业绩雪崩,投资回报无望, 管理失控的隐患终究还是被引爆了。 比如出售子公司"杭州豆逗"的决议, 遭到了4名董事的坚决反对,其中包括二 股东恒天然派驻的两位董事和JVR公司 指派的何晓华。 股东分歧很大,却没有足够分量的话 事入主持大局,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决策成 本。看上去,这次似乎也是为了平息贝因美 的控制权争夺,谢宏才不得不违背承诺,再 次出山。渠道商擦枪走火 2014年是贝因美业绩的分水岭。 贝因美的财务报表显示,2014年的 存货总量从2011年开始逐年攀升,达到了 9.15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于2014年扩大 至137.74天,对比伊利奶粉,其存货周转 天数仅为42天。 国内奶粉市场供不应求,为什么贝因 美的存货量和存货周转天数会居高不下?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它的渠道失控。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8年。当时, "三聚氰胺事件"席卷全国,涉事的奶粉品 牌都被下架,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了 迅速抢占市场,谢宏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公 司设立KA部门直接对接大卖场;二是率 先进入婴童店。 当时这两个渠道都高歌猛进,贝因美 的产品顺利铺设到全国。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贝因美增加了大 量的经销商、业务员和导购,深入一线活跃 市场。据后来的资料显示,最高峰时贝因美 算上导购,员工人数超过了1万人,其中导 购的工资(含社保)也全由贝因美负责。 财报显示,2010年贝因美营收迈过40 亿元的门槛,而经销商及KA费用,包括商 品陈列费、商场进场费、导购管理费、导购 人员工资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合计为4亿 元,广告宣传费用为6亿元,两项合计占比 25%。到了2013年,贝因美营收为61亿元。 但经销商及KA费用合计高达10亿元,超 过广告宣传的9亿元,两项占比31%。 当时,贝因美高举高打的分销模式十 分奏效,全国销售网络开始打通。而且国产 奶粉市场正在整顿之时,零售价格飙升,貝 因美有足够毛利覆盖以上成本。 但对企业来说,没有一劳永逸的打法。 市场说变就变,企业掌舵人必须在这种变 化中锚定战略方向,并全力以赴。而对贝因 美来说,这部分恰恰是缺位的。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铺天盖地都 是"线下已死"的言论,加上海淘热,洋奶 粉开始走俏,不断蚕食本土奶粉的市场份 额。2013年,发改委宣布对国内主要外资 不管是战略方向、治理模式,还是渠道变革, 贝因美一直处于摇摆之中,没能找到准心。 婴幼儿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国内奶 粉希望趁机夺回市场,随即引发了国内奶 粉的降价潮。 贝因美火速跟进,主动下调奶粉价格, 推出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小贝这厢 有礼啦",试图提振销量。价格的下调让贝 因美的毛利率从2012年的64.75%降至 2014年的53.86%。十多个点的毛利下挫, 让原本财务报表里并不扎眼的"三大费用" 过高的问题,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 为了转移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贝因 美将压力转嫁给了经销商,压低其利润空 间。没想到的是,经销商迅速反扑。 记者调查发现,经销商对贝因美"串 货管都不管,经销商没利润"问题,反馈最 为严重。有些同时代理了几个奶粉品牌的 经销商,减少了对贝因美的宣传力度;有 些开始寻找下家;甚至于,有的经销商直 接放弃贝因美,转而销售其他品牌。 2014年,贝因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经销体系,淘汰了近500个经销商和大量 的终端导购,剩下的经销商直接从总部拿 货。同时,在西安、南京等地设立营销控股 子公司,让子公司以股东角色参与到经营 链条中。 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减少中间环节, 一方面也寄希望于营销子公司开发新的业 务市场。但调整后发现,营销子公司经常与 当地经销商起冲突,互挖墙脚,扰乱价格体 系,严重时,甚至导致部分终端零售价下降 20%。经销商怨声载道,与品牌的关系越发 紧张起来。 2015年,贝因美扩大经销商授信额 度,先货后款。问题是,压给经销商的货没 卖出去,钱就很难收回来,贝因美的应收账 款随之直线飙升。2013年贝因美的应收账 款在2-3亿元;但到了2015年第四季度, 应收账款高达10.06亿元。 多番纠结之下,贝因美开始尝试第二 次渠道改革,创立了"总承销模式":由一 个总承销商负责一两个产品品类在全国范 围的渠道规划、营销推广。 但这一模式在行业内却备受争议:第 一,贝因美合作的总承销商都是业内婴童 食品的销售大户,同时代理几个品牌,不可 能把资源集中起来只做贝因美。第二,记者 观察到贝因美的经销商没有消失,不排除 承销商为开拓市场挖贝因美经销商墙脚的 可能。 庞大的传统渠道紧紧扼住了贝因美的 咽喉。开疆拓土时期它支撑着贝因美横扫全 国,但当市场突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瞬间 引发了潜伏的诸多矛盾。而贝因美在渠道决 策上左摇右摆,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名为转型的坑? 大多数人对贝因美的认知是一家奶粉 企业。 但事实上,谢宏早在2011年的招股说 明书中,就明确提出企业未来的转型方向: 致力于成为"孕婴童产业综合运营商"。 简单来说,就是将贝因美的主营业务 划分成两大模块:第一块是奶粉和米粉及 辅食;第二块被称之为"其他",囊括了母 婴用品、玩具、服装以及妇幼保健等婴童全 产业链。 但现实并未如谢宏所愿,贝因美业绩 增速放缓,非食品类业务也远远不如预期。 从财务报表来看,2010年贝因美非食品 类业务收入2.61亿元,2011年下降至2.12 亿元,2012年上半年只有9023.70万元。 回顾此前谢宏的布局:BELNGMATE 国际连锁项目,以经营婴幼儿用品和玩具 为主导;婴幼儿食品、服装将分别透过贝 因美食品专卖店和丽儿宝精品店运营;同 时开放贝因美婴童生活馆,提供母婴服务、 玩教一体、商品零售的一站式服务。 四种不同类型的终端门店,极大地考 验着贝因美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显然,它还 不足以支撑起全产业链的业态模式。即便 收获了"婴童行业黄埔军校""婴童行业 的商学院"的称号,也掩盖不了实际的亏 损,贝因美的非食品业务持续下滑。 于是,2012年贝因美发布公告称,经 董事会决议将出售包括杭州贝因美婴童生 活馆有限公司、杭州比因美特孕婴童用品 有限公司、杭州丽儿宝日用品有限公司等 非食品业务,公司战略定位也由"孕婴童 产业综合运营商"转为"婴童食品第一品 牌",专注婴童食品主业。 可以说,谢宏的转型梦想全盘失败了。 但回过头去看,彼时或许是贝因美背水一 战的最佳时机。 孩子王、母婴坊等一批母婴消费巨头 也在那时开始萌芽。全产业链的业态模式, 或许可以抵消贝因美接下来几年的主营业 务衰减。遗憾的是,这条路别人走通了,贝 因美却不得不放手。 之后几年贝因美连续尝试了多种产品 和项目,纸尿裤、保险、医学检验等开始立 项并运作,并且上线了"迟到"的购物平 台"妈妈E站"。 即便如此,数据显示贝因美95%以上 的收入仍然来自奶粉业务,在主营业务持 续走低的情况下,也没能在其他业务上及 时止损。 以婴儿纸尿裤为例,目前市场上有超 过1200个纸尿裤品牌,排名前10的品 牌占据了80%的销售份额,留给贝因美的 市场空间并不大。尽管贝因美联手超级IP HelloKitty和成熟的微商團队,但其纸尿 裤的投诉率高达35%,业绩难堪。壳在,企业就在 留给贝因美的时间不多了。 贝因美深陷渠道困局之时,谢宏曾经 站出来说过"梦想不容践踏,女儿不容糟 蹋"。在经销商看来,甚至在谢宏自己的陈 述中,他一直将贝因美视作自己的大女儿。 但是,从光鲜上市到今天,不管是战略 方向、治理模式,还是渠道变革,贝因美一 直处于摇摆之中,没能找到准心。这有可能 是创始人的性格使然,也有可能是实际控制 人缺位,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能是上市公 司面对业绩压力的妥协。这当中谢宏或许挣 扎过,痛苦过,也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但最 后还是没有带领贝因美回到正确的路上。 据财务报表统计,从2013年到现在, 贝因美5年时间里先后9次修正业绩,其 中7次下修或预告由盈转亏,成为A股市 场名副其实的"业绩变脸王"。根据沪深交 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将被 "ST"处理,即被予以退市风险警示。 似乎是早有预料。贝因美在过去一年 里已经开始进行"非核心资产"处理。 2017年7月26日,贝因美宣布将出 售上游资产黑龙江安达牧场100%的股权, 评估值1.8亿元;10月,计划出售位于杭州、 上海等地7套房产共计2926平方米,预 计收益2 300万元;12月22日,再次宣 布出售位于杭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 广州、北京等地22套房产,评估总价合计 1.04亿元。 一系列动作,很自然地被外界解读为 这是贝因美的"保壳之战"。 但据2018年初发布的2017年度业绩 快报显示,贝因美已出售29套房产,仍巨 亏9.63亿元,"带帽"几成定局。对于这 一亏损和结局,恒天然方面表示"极度失 望"。坊间也传出了恒天然全盘收购贝因美 的可能性预测。 这可能是贝因美的最后一战。悲哀的 是,这不该是企业的主战场。 单从产品、品牌和市场上看,随着婴幼 儿奶粉"配方注册制"的落地,贝因美手握 国产奶粉配方0001号,以及其他50个配 方,这个企业还有强大的品牌和技术资本。 只是谢宏再次出山,可能首要解决的 事情,是如何安抚那些"极度失望"的投 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