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戏文基本上是雅俗共赏的。所谓"雅",指其善于用"典",用故事或古语来表述,使戏文寓意深厚而节省文字。因此,对于一些词汇和典故的涵义及出处,应当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并提高对国粹文化的认识。现将常见的某些词汇和典故加以浅释(按汉语拼音的次序排列),期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教。 哀家:在戏剧中,孀居的太后常自称哀家,此种称谓始于唐宋,表示对先皇的悲哀。但是在京剧音配像《秦香莲》中,皇姑(李毓芳演唱,赵乃华配像)与包拯的对话中,多次自称"哀家";在京剧音配像《打銮驾》中,庞妃也自称"哀家",均显然不妥。 八字:《伍子胥》及多个戏中,都有"八字"一词。把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配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项两个字,共八个字。 八卦:在有诸葛亮或其他戏中常提到八卦。《易经》中的八卦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每个图形由三个分别代表"阳,—"和"阴,--"的符号组成。下述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八卦分别对立。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 百里奚:在《铡美案》中曾提到"糟糠"及"百里奚"两个词,在《东周列国志》中均有记述。说的是春秋时(公元前 841~746年)虞国亡,虞国大夫百里奚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途中逃走到楚国,在楚国替人看羊、看马。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将其赎回,重用为大夫,帮秦穆公(公元前 659~621年,在位 39年)建立霸业。某日,百里奚在府中宴客,他早年失散的妻子杜氏作为乐工到席前弹唱与丈夫离别的情景,百里奚听后深为感动,当着堂上宾客与杜氏抱头大哭,夫妻团聚。 陛下: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之下,是臣下对君主的尊称,与殿下(对小王)、阁下(对长者)、膝下(对父母)---类似。 伯劳分飞:同"劳燕分飞",见于"柳荫记"、"秦香莲"等剧中。伯劳也称博劳,是古代一种鸟名。 伯邑考:在《战樊城》中,伍尚唱:"伯邑考粉身救父命",伍员也唱:"伯邑考粉身命里生成",两人都用伯邑考的故事来比喻自身的处境。据《史记》及《封神演义》记载,商代殷纣王时周文王(姓姬名昌)因触怒纣王,被囚禁在羑城(音有,今河南汤阴北)达七载。文王长子(古时长幼顺序为:伯、仲、叔、季-----)名姬考,被封为"邑",故称"伯邑考",性淳厚仁爱且至孝。送重礼给纣王,希望救父。纣王妃妲己见伯邑考俊美,欲加亲近,遭拒绝后把伯邑考剁成肉酱,此故事说明"伯邑考"的忠孝。 班婕妤:在《牛皋招亲》中,牛皋唱道:"她言道曾学得全身武艺,可比那班婕妤堪与名齐。-----"。在汉唐时代,后宫除皇后外,下设一品为妃,二品为昭仪及嫔,三品为婕妤,四品为美人、才人,五品为宝林,六品为御女,七品为彩女以及诸宫女等。班婕妤(约公元前48年~2年)全名班恬,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一带)人,西汉女作家,汉成帝的嫔妃,初期封为婕妤故称班婕妤,也是班超、班昭的祖姑。当赵飞燕入宫并得宠于成帝后,班婕妤是个有见识的才女,她激流勇退,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皇太后。成帝驾崩后,班婕妤守陵终身,并葬于帝陵。 貔貅:在《失街亭》及其他剧目中,常有"貔貅"一词。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凶猛野兽,雄性曰貔,雌性叫貅。一角的叫"天禄",两角的叫"辟邪",据说能避邪,故也称"瑞售"或"四不像"。后来多把此兽比作勇猛的战士。 才高八斗:在《徐九经升官记》等剧中常有"才高八斗"一语。源于《释常谈:八斗之才》中记载:南宋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便以"才高八斗"形容学问高超。 陈杏元:在京剧《卖水》等剧中提到的"陈杏元和番",在小说《二度梅》及多种戏剧中均有记述。大概是唐朝肃宗年间,吏部尚书陈日升(字东出)有爱女陈杏元容貌美丽,受奸臣卢杞所害,被送往北国和番。陈杏元的未婚夫梅良玉、母亲、弟弟等送别,梅开二度,陈日升得到平冤的故事。 鼎鼐:在《三击掌》中王允上场引子唸道:"调和鼎鼐,位列三台"(见三台条)。鼎是古代炊器,鼐指大鼎。历代宰相治理国事,犹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将鼎鼐比喻宰相之权位。 二十四孝: 在《钓金龟》及其他戏剧中,常提到二十四孝。附二十四孝歌诀如下,可知其故事梗概: 一 虞舜性良温 加害无嫉恨 行孝感天地 象鸟代耕耘。嗣尧登大位贤德天下闻。 二 七旬老莱子 戏舞学娇痴。彩衣作儿耍 博得双亲喜。 三 父母思鹿乳 郯子被鹿衣 取乳奉双亲 险些带箭归。 四 子路家贫野菜食 奉亲百里去负米 身居高官亲已殁 犹念旧时供甘旨。 五 母急方啮指 曾参心痛急 负薪急切归 骨肉情如此。 六 闵损贤德郎 何曾怨晚娘 劝父留母在 三子免风霜。 七 刘恒仁孝王 三年侍母旁 文帝重德治 汤药必亲尝。 八 蔡顺逢莽乱 拾葚黑红分 黑葚奉老母 军士慕孝心。 九 郭巨嫌儿食 埋儿留母存 掘地得黄金 孝心出寒门。 十 卖身葬父事 董永得妻室 织绢偿债主 孝心传万世。 十一 丁兰思父母 刻像报养恩 妻室不谅解 弃妻侍像亲。 十二 姜诗孝其母 妇更孝于姑 涌泉跃出鲤 免得奔波苦。 十三 陆绩六岁躯 辞主露怀桔 带归悦慈母 成年创伟绩。 十四 黄香年九春 事父至孝心 夏凉冬温席 长大成名人。 十五 江革负母奔 穷途被贼擒 哀求免处死 行佣供母亲。 十六 王哀母惧雷 殡葬入山林 每闻雷雨声 绕墓泣慰亲。 十七 母病思竹笋 孟宗哭竹林 地裂冬笋出 奉母孝至深。 十八 继母虐王祥 病思鲤鱼汤 卧冰鲤跃出 母饮获健康。 十九 十四小杨香 父被白虎伤 空手扼虎颈 父子免祸殃。 二十 吴猛年八岁 家贫无帐帏 卧床不驱蚊 蚊饱父安睡。 二十一 黔娄速弃官 父病曾许愿 医嘱可尝粪 粪甜病难痊。 二十二 山南崔家妇 数年亲乳姑 绝谷得长寿 无齿老祖母。 二十三 名人黄庭坚 事母孝为先 每晚涤溺器 尽心不偷闲。 二十四 寿昌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 弃官去寻亲 遇母得团圆。 另一版本中缺:四、十四、十九、二十、二十一、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另加: 6 鲁国义姑姊 捨子救其侄 齐军闻大义 退兵不侵入。 7 原谷年十五 父母要弃祖 原谷悲泣劝父悟孝祖父。 9 淳于生五女 获罪赴刑期 小女绨萦随以身赎父归。 10 莽贼乱世臣 刘平尽孝仁 捨子救侄女美名万古存。 12 田真三兄弟 不睦分财迷 紫荆三株连愧感不分离。 15 赵孝莽乱时 掠弟将处死 自缚去换弟放俩不怠迟。 16 曹娥年十四 沿江哭父尸 七日声不绝孝女投江死。 17 茅生刘林宗 菜蔬待宾朋 杀鸡供老母林宗感孝行。 阀阅楣门第:在《英台抗婚》及《鱼肠剑》中有"---阀阅楣门第---"一词,阀阅即伐阅,本是古代建筑牌楼的一种,官宦人家自己表示功勋,在大门两侧竖立一丈二尺高的柱子上面刻有历代累积的功劳,左边的柱子称为"阀",表示功德,右边的称为"阅"表示阅历。到了东汉章帝时,"阀阅"的意义已经有了改变,成了封建社会等级"门阀地位"的代名词,而"门楣"指门上的横木,代表"门第"的高贵。 驸马:对于"驸马"的解释是: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管副车之马(即驾在车辕外边的马),是近侍官的一种,常由宗室、外戚或公侯子孙担任。魏、晋后,皇帝的女婿都加驸马都尉称号,但并非实际官职。后来把皇帝的女婿均称驸马。 赶大元:尽管对"大探二"这个戏的历史根据存在争议,作为传统戏剧,它还是很受欢迎的。在"大保国"中,徐延昭奏词的老本应该是:"七九六十三,洪武赶大元。赶至红罗山,偶遇一甪端。海干铜桥现,(海干不妥,应为海内),七人渡北番。元朝不绝后,大明坐江山。"后来虽有多处小的改动,均无大碍,但有一处改动是值得商榷的,即把"甪端"改为"路断"似不妥。"甪"(读音作陆)用作地名,在苏州,以及浙江省的甪里堰。"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色黑声清,龟甲龙足,光若雅青。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追赶元兵至红罗山(今河北省独石县),乌龙江水突然断裂,江上横贯长虹如铜桥,元兵得以渡江。此时红罗山上又有甪端大叫三声,李文忠知天意不绝元朝后代,随即撤兵。"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出自"九九歌"(见七词条)。 甘旨:在《六月雪》及《雷峰塔》等剧中均有此词。"甘旨"指美味的食品。在古诗词中常用此词如:"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夫寒之於衣,不待轻煖;饥之於食,不待甘旨"。 甘罗:在《辕门斩子》《三娘教子》中均提到甘罗的名字,他是战国时楚国下蔡(甘罗家乡在今安徽颍上县刘集乡甘罗村)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十二岁被秦王拜为上卿。在洞庭湖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 公主:关于"公主"的解释是:皇帝的女儿最早称"帝子"。那时,民间嫁女,婚礼由父亲主持。皇帝嫁女,只好找一个仅次于皇帝的"公"来主持。秦汉以后,已有明文规定由"三公"代天子主婚,由此便产生了"公主"一词。所谓"三公"西汉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为太尉、司徒及司空。 管仲和乐毅"及"管鲍相交":在《空城计》(奚派唱词)及《马鞍山》等剧中有"比管仲和乐毅"及"管鲍相交"两句。管仲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相,两人皆贫苦农民出身。鲍叔牙是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为宰相,鲍辞谢,并保荐管仲为宰。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治理后,日渐强盛。 孤寡:孤寡通常是指孤儿寡妇。但在戏剧中,古代君主常自称孤家、寡人,比喻自己是孤立无助的人,自谦是寡德之人。这种称谓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小国之君曰孤。 黉门:黉为古代学校名。黉门指学宫的门,与宫门、学宫同义。 黄泉:见九泉。 祸起萧墙:在《大漠苏武》等剧中有"祸起萧墙"一词,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所立,作为屏壁的小墙,常用来指内院,此词指祸乱发自内部。 狐死首丘:在《文姬归汉》中有"狐死首丘"一词,典出《淮南子·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指狐死之后,头向着洞穴所在的山丘,比喻不忘本,及对故乡的思念。 角书:在《追韩信》中的"角书荐贤",显然指的是"介绍信"。在古代有另一种含义,指是一种凭证。某人先写一封信,然后裁去一角,此信纸便成两份,各执一份,作为凭证。 及筓:筓是古代女子 15岁时结发用的一种簪子。指已经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 金兰:此典出自《周易注疏卷七》,见于《锁麟囊》。---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义结金兰,比喻情谊坚固契合。 箕子:在《焚棉山》中有:"---箕子绝踪迹---",说的是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其生年: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 80年)。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后来,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做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鲛珠:在《锁麟囊》中有:"---鲛珠化泪抛---"一句。据《博物志》卷二《异人》中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神话传说中也有鲛人泪珠所化的珍珠。清朝《山中与诸昆及王设参谢师其夜酌》诗:"日落沉鲛珠,月升荐和璧。"比喻泪珠。宋朝《宝鼎现·丁酉元夕》词:"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明朝《鸾鎞记·摧落》:"空怀楚玉,浪泣鲛珠,前程渐迫,后事难摹。"明朝唐顺之《送程翰林松溪谪居朝阳》诗之三:" 朝阳何所似?云水日氤氲。白昼鲛珠落,青天蜃阁分。"等等。 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世家》中记述:范蠡助越王苟践战败楚国后逃走时,给宰相文仲的信中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指狡(另一种兔)兔死了,猎狗就没有用了,飞鸟没有了,良弓可以收藏了。暗示在用人成功之后,会把功臣抛弃。文仲不听此劝告,而死于非命。韩信在《未央宫》中唱出此句,并道:"敌国破,谋臣亡"正是他的写照。 江山:即江河与山脉。推论而指国家与政权。 九泉:古代劳动人民从打井的经验中获知,地下深处有泉水,常带黄色,故曰"黄泉"。九字是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故把最深的泉称"九泉"。古代认为阴曹地府即在"九泉",常比喻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九天:在"卷席筒"等戏中,曾唱"九天"。"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也比喻幽深的宫殿。(见于楚辞及李白诗句"望庐山瀑布") 九重:在不少剧中有"九泉"、"九重"的词组。"九重"是古代传说天有九层,即九重。泛指极高的天空,即皇帝的地位及其居住的深宫(见于《七星灯》《春秋笔》《斩黄袍》等)。 结草衔环:在《法门寺》宋巧姣及《四郎探母》杨延辉的唱词中均有"结草衔环" 一词。关于"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大夫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把我的爱妾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魏武子死后,魏颗便把这个爱妾嫁给了别人,并说:人在病重时,神智是昏乱的,嫁出此女,乃父亲清醒时的嘱咐。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魏颗与秦将杜回厮杀得难分难解之时,忽见一老人用编结的草绳套住杜回,魏颗全胜。当天夜里,梦中见到这位白发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未把她殉葬的女子之父,我今结草帮你擒拿杜回,是报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的故事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引注。杨震之父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将黄雀带回,喂养百日后,黄雀羽毛丰满并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拯救,赠白玉环四枚,此环可保佑君之子孙位列三公,为官清廉。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皆官至太尉,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精忠报国:在《岳母刺字》及《雷峰塔》等剧中均提到此词。但是,根据《古今汉语词典》732页的讲解,在《宋史。岳飞传》中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说明"精忠---"可能是讹传的。 李代桃僵:在《狸猫换太子》等剧中,有此成语。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谓以桃李能共患难,喻弟兄应能同甘苦。后转为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劳燕分飞:在京剧《铡美案》中有"劳燕分飞"一语。劳指伯劳,俗称胡不拉,是一种食虫益鸟。燕子也是食虫候鸟。劳向这边飞,燕向北那一边飞。指互相分别、分开的意思。 洛阳花似锦:在"女起解"中苏三唱道:"人言洛阳花似锦,---",此处说的既不是"洛阳",也不是"花花世界",乃是借用古诗中的词组如:"人道洛阳花似锦,我到洛阳不遇春"(杜甫诗)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在古诗中描写"洛阳"(九朝或十三朝古都)多显贵,"花似锦"的词句颇多,如:"---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倶是看花人;--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刘克庄诗:‘莺梭’1187~1269年)。作为"失意"或"落第"的文人来说,来到洛阳遇到的却不是"繁花似锦"。用这样的词句来描写苏三此时的心情,是很恰当的。 兰因:在《锁麟囊》中曾唱:"---早悟兰因",说的是春秋时郑文公妾燕姞梦见天使赠她一朵幽兰,生子后取名兰的故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即以梦兰比喻妇女怀孕生子的美好征兆。"兰因"比喻美好的前因与结合,佛教用语常讲"因果",有"兰因",便有"絮果"。 绿林:湖北省当阳县东北有山称绿林。西汉末年,王匡、王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以此处为根据地,史称"绿林军"。后来"绿林"泛指聚集山林的反抗官府的团伙。 六甲:人们常称怀孕为身怀六甲,见《白蛇传》等剧中。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 六欲:一般说六欲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 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 梁鸿与孟光:在"龙凤呈祥"中所唱"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指东汉初,梁鸿家贫博学,因讽刺当时权贵而遭迫害,逃往苏州,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家后,其妻孟光仍相敬如宾,夫妻情爱坚贞。在此剧中出身高贵的孙尚香把自己比作"仙女会襄王"似乎也欠妥当,此点早有人非议。 孟姜女:在京剧《卖水》及多种戏剧中均提到孟姜女。传说她是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或杞殖)之妻,姓姜,是长女,故称孟姜。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杞梁随齐庄公袭莒(音ju),战死。孟姜往吊其夫,哀哭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后世讹传她为秦代人,其夫为修长城而死,引出"哭长城"的故事。 孟母三迁:亦称"孟母择邻"。孟子(轲)童年丧父,其邻居是屠夫,孟子则学杀牛为乐。孟母恐子受染,乃迁居荒村,与守坟人为邻,相谈多为人死后成土丘话题,孟轲日渐消沉。孟母毅然三迁其居,另择佳邻。 名落孙山:宋朝范公著《过庭录》中:吴人孙山,赴他乡考举,乡人托他带子偕往。乡人子落榜,孙山居榜之末尾,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孙山婉言答:榜的末尾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来把"名落孙山"来形容落选。 梦高唐:在《西厢记》中"----十二巫峰---梦高唐"一句,说的是楚国大夫宋玉以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云雨爱情故事为题,作《高唐赋》和《神女赋》。《高唐赋》写楚怀王到巫山游览,同"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做了露水夫妻。 木桃:在《锁麟囊》中有"赠木桃"一词,指所赠之物并不贵重。古代习俗新年时常在桃木板上画神符,赠送亲友挂在门两边以避邪,把桃木比作仙木。王安石有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当年情景。 螟蛉义子:在《清风亭》等戏文中有"螟蛉义子"一词,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常捕捉螟蛉并存放在窝内,留作将来幼虫的食物。古人误认为蜾产螟蛉,因貔貅:在《而把抱养的孩子称为"螟蛉子"。 宁馨:"宁馨儿"是晋、宋时代的俗语,用来赞美孩子的称呼。 聂隐娘:此词见于《勘玉钏》。聂隐娘是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有高超武艺的侠客。 南柯梦:在戏文中常有"南柯梦"一词,见于《打渔杀家》、《碧波仙子》等。此词出自唐朝李公佐著《南柯太守传》,淳于棼所居宅南有古槐树一株,他某日醉后入梦,被槐安国王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酒醒后见古槐树下有一大蚁穴,即槐安国。南枝下又有一小蚁穴,即南柯郡。所以"南柯梦"指梦幻,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潘安:在《碧波仙子》及多个戏剧中都曾提到潘安及宋玉。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郑州中牟县大潘庄,死后与其父同葬于巩县南石村罗水边。] 潘安出身儒学世家。少年时,随父宦游河南、山东、河北,青年时期就读洛阳太学,二十余岁入仕,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潘安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时,晋武帝躬耕籍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有政绩,太傅杨踆引岳为太傅主簿。 盘古:盘古见于"骂殿"、等戏中。古代传说他是开天辟地之人。 漂母饭信:此典故见于《锁麟囊》。淮阴候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人多厌之。---有一漂母见信饥,饭信,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呼!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潘老丞相:在《二进宫》里,李艳妃唱道:"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此故事出自明传奇《鹦鹉记》。传说春秋时周懿王(或僖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当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晋升为正宫,掌管三宝。另一梅妃嫉妒,与其兄梅伦定计,借机损坏三宝,反诬苏妃失德,苏妃获罪被赐死,丞相潘葛知苏妃无辜蒙冤,潘妻李氏貌似苏妃,乃以李氏替死。苏妃在紫竹林内生下太子,托农家收养。十三年后,母子团聚,致书潘葛,潘老丞相陈请懿王,迎苏妃母子还朝,并传位于太子。囚梅妃,崭梅伦。 乾坤:指八卦中的二卦。代表宇宙间互相对立的两种范畴,如天地、阴阳、日月、男女(如乾旦坤生)、父母等。推而广之,指国家、世界。 七九六十三:此句见于"大保国",出自"九九歌(湖南)",说的是从冬至或夏至开头的七个九天: 夏日数九歌(北方大部地区)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一九至二九, 街头清风柳。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六九五十四, 乘凉勿太迟。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七九六十三, 夜眠莫盖单。 四九三十六,守炉把门扣。 八九七十二, 当心风寒事。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九九八十一, 家家找棉衣。 六九五十四,树上发青枝。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杉。 八九七十二,满地飞柳絮。 九九八十一,蓑衣加斗笠。 七出罪:所谓"七出罪"(见于《野猪林》等)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犯任何一项,即可被丈夫休弃,这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七情:七情按儒家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说法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中医则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十二贤人: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原句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连升店"中,店主戏耍说:72贤人中,冠者 5ⅹ6=30人 已成家(见弱冠词条),童子6ⅹ7=42人,未娶媳妇。这是一种"戏谑"。 青庐:此词见于《锁麟囊》。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时用。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中有:"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秦晋之好:见‘百里奚词条’ 雀屏中选 : 见于《状元媒》等剧中。此成语故事出自北周周武帝的姐姐生下一个女孩(即窦后)。其父窦毅常说:这个女儿相貌奇特,又学识不凡,怎可随便嫁人!于是画两只孔雀在屏凤间,让求婚者各射两箭。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许配给谁。数十人都不合要求。唐高祖李渊射中孔雀两只眼睛,得以许婚,后来李渊当上皇帝,窦后作了皇后。 秦楼楚馆:在《四郎探母》中有"秦楼楚馆"一词,这是指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有佳偶及男女欢会时所住的凤凰台,后被人称之为"秦楼"。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细腰美人居住,人称"楚馆"。后来把歌舞场所或妓院均称为"秦楼楚馆"。 千金:据《南史。谢诎传》记载安徽当涂的谢诎,十岁时就能文善诗,被人称为神童,其父谢庄对他十分钟爱,称此男孩为"吾家千金"。把"千金"作为女子的专称是元朝以后的事,并把"千金"与"小姐"并用。 粬蘖:在《牛皋招亲》中牛皋曾唱道:"调和粬蘖多加料,倒罍酣醉破番僚。------"。粬蘖指酿酒用的发酵剂,也指酒。罍是古代盛酒用的容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弱冠: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后来把20岁左右的男子称弱冠。 上巳:地支的第六位。巳时相当于上午 9~11时。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用水洗污祛病。 桑榆暮年:在京剧《秦香莲》中,香莲曾道:二老已到"桑榆暮年"。此语出自《文选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雾景,照妾桑榆时。比喻日照桑树、榆树梢上的日落余晖,比喻晚景暮年。 宋玉:此人生卒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华夏族,东周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市)人, 楚国辞赋作家。...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这些美男子都有共同特征:才貌双全,文学、音乐修养极高。... 参商:在《将相和》中有"参商"一词。"参"为多音字,此处应读"shen",指 二十八宿中的‘参’、‘商’二星辰,各分别出现于晝、夜,互不相见。 社稷:古代帝王及诸侯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把祭祀的地方称社稷,在中门以外,外门以内。古代认为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乃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因此常把社稷比作国家。 淑女配天潢:近来听到王艳在演孙尚香时唱:"今朝淑女配天潢",令人耳目一新。"淑女"指贤良美好的女子,如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诗经:关雎篇)。天潢乃星官名,《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均称"天津星"为"天潢",但古代把皇室的分支均称天潢贵胄,用在此处是非常恰当的。 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字经:此文是早年幼儿启蒙必读之教材。京剧《三字经》是一出讽刺剧,1954年录音,马连良先生主演罗英(迟金声配像),马福录饰关卞(马增寿配像),马四立饰温韬(郎石林配像)。剧中有许多讽刺、诙谐的情节及语言,如果没有读过"三字经"是很难领略其中涵义的。例如:什么是:人之初、四书、五经、窦燕山、香九龄、苏老泉等(见三字经及其注解)。 三姑六婆:见于"朱子治家格言"等处。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贩买人口)、媒婆、师婆(装神弄鬼)、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 三千徒弟子:见"连升店"中说孔夫子有3000-徒弟,及 72贤人。 三生三世:指前生、今生、来生,见"追韩信"等剧。 三思:"追韩信"等剧中有三思一词。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也可解释为:思前、思后、思侧,即三思。 三军:周制指诸侯大国有: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王有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三宫六院:"即指正宫,东宫,西宫。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夫所居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六宫为皇后居住之 "《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六院也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朝以后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三宫六院一词也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六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三关:所谓"三关"一般把:居庸关、倒马关及紫荆关称"内三关",而雁门关、宁武关及偏头关则称"外三关"。在"四郎探母"中,佘太君曾唱:"你六弟把守三关为元帅",说明在"辽、宋"争战时,雁门关并未失守,辽邦的两国舅把守的也不可能是雁门关。杨四郎探母应该是由北向南入雁门关,绝不是由南向北出"雁门关"。 三魂七魄:在"捉放曹"中,陈宫唱"吓得我三魂七魄茫","魂魄"是同义语,指依附于形体之外的精神。道家认为"三魂"指:天魂、地魂、和人魂。也有人称之为:主魂、觉魂、生魂。但是,在此戏文中的"三魂"显然指的是人体的精神灵魂。故可以理解为:"三生"(前生、今生、来生)之魂。"七魄"(或六魄)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之魄。 三纲五常:在戏剧中常有"三纲五常"一词,也是封建思想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三舍人:在王金龙与苏三"的故事中有"他本是吏部堂上三舍人"的描述,"三舍人"乃指在唐朝有令狐楚、王涯及张仲素三人都有诗集,均为中书舍人,后来把"舍人"这一官职称呼,演变成官府的公子。王金龙排行第三,故称为"三舍人"。另有解释是把"三舍人"指有高深学问的人,古时太学分为:先入"外舍"后升"内舍",再升"上舍",故称"三舍"。特别要提出的是"王金龙与苏三"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北京。但是剧中苏三多处唱道"南京",是因为明朝朱元璋(洪武)于1386年在南京即位称帝,南京为京都大约共35年,其间曾封其第四子朱棣为燕王居北平。燕王于1403年即位(成族、永乐)共22年,大约于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仍留有部分阁僚衙门。根据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王金龙本应是"理部堂上三舍人",其家族仍在南京。苏三唱"他本是吏部堂上三舍人",是错误的。因为后来当王金龙遭强人抢去财物后,苏三又唱:"吏部堂上巡更",如果"他本是吏部堂上三舍人",这不是回到自己家里了么?怎么还要他巡更守夜呢? 三台及三公:汉代对尚书称中台、御史称宪台、赢养育螟蛉作为己子谒者称外台,合称三台。也有三台即三公之说,但实际上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三从四德:戏剧中如《英台抗婚》等曾有"三从四德"的提法,这是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要求,即:未嫁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元:历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大多无大作为,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商辂。"元"为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即天元、地元、人元。隋唐以后又衍化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三元"又是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三者分别指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院试在县、府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称"秀才"。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科举制度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上元节:即元宵节,为道教创始人老子的生日。即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上元节、灯节,时间是每年阴历的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阴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故称上元佳节。 商辂:在《三娘教子》中提到的商辂,是浙江严州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他的轶闻不少。商辂才思敏捷,很有应变的才能,曾连中三元(见三元条)。 上天台,又名"望想台",但当地民间所传,却叫它"妄想台"。这其中的奥妙,得从秦始皇那儿说起。秦始皇灭了六国,、建立了秦朝以后,便一心想着长生不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便四处搜罗术士丹客,给他弄什么长生不老药。当时,有个方士,叫作徐福,自称能在东海蓬莱仙岛上求来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了心中高兴,便拜他为上宾。徐福在宫中吃喝玩乐够了,就向秦始皇要了几只大船和五百童男童女,漂洋过海走了。临走的时候,对秦始皇说,要筑一高台,叫"望想台"。叫秦始皇天天登台,烧香东望,等他归来。秦始皇帝听了他的话,便在阿房宫内修建一台,题名叫"上天台"。谁知,台未完工,他便在出巡的路上死去了,到底没有长生。后世人笑话秦始皇,就把这台换了个名字,叫作到"妄想台"。另一种传说是从三桥街往南,行七八里路,有两个村子一叫巨家庄(原名聚驾庄),一叫赵家庄,合称巨赵,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秦阿房宫遗址所在。宫体由于西楚霸王一把大火,已烧得荡然无存。遗留下来的,只有一座高约二十多米,四周三十多米的土台。这座高大的土台,就是当年宫内有名的上天台。戏剧中的上天台大多比喻异想天开,妄想极乐世界。然而最终是不可能到达,而乐极生悲。 史建唐:在《辕门斩子》中曾提到的史建唐是后唐时代的名将。根据《残唐五代演义》中记载,当王彦章回马枪挑高思继,气死李克用后,,李友金大哭一场,连忙聚将,商议出兵的事.问谁可领兵去救唐营,这时候从后来来一小孩,大叫道"小将愿往."李嗣源一看,泄气了.来的人才15、6岁,毛还没长齐呢,还领兵? 这小孩过来朝李嗣源施礼"太保爷,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史敬思的儿子史建唐啊."李嗣源这才想起来了,抱着史建唐差点哭了,为什么呢?因为当年白袍史敬思在太平桥为救晋王(李克用)而死,就留下这独苗,见其子思其父,,人家史敬思20多岁就战死了,他儿子才这么大又要上战场.李嗣源倒舍不得了.。 史建唐边哭边说"晋王对我一家天高地厚之恩,我一定要给他老人家报仇,会会王彦章,太保爷,你就让我去吧."李友金也说,这孩子别看年龄小,他可了不起,我们这里的大将都不是他的对手...... 劝说了一阵,李嗣源也就不坚持了。史建唐最终将王彦章战死。杨延昭称赞的是13岁拜将的史建唐,而不是石敬瑭。 石敬瑭(公元892年—公元942年),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成为卖国贼。随后,石敬瑭灭后唐,定都汴梁,国号"晋"。可以说石敬瑭是一个"吴三桂、汪精卫"式的人物。 孙伯符:即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混战。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在东汉末期的动乱年代里,作为东汉一方军阀的孙坚,往往是常年征战在沙场上,而抚养、教育儿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吴夫人的身上。而吴夫人教育儿女也很有办法,总是宽容、诱导,谆谆教诲,让儿女自己领悟,明辨是非,于是孙策、孙权兄弟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二人依次接手父亲基业,最终把吴国推向最高峰,和蜀、魏呈鼎足之势。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孙坚因攻打刘表而被刘表的部下黄祖埋伏所杀,享年三十七岁。当时虚岁十七的孙策因此继承了父业。[ 投鼠忌器:此词见于《狸猫换太子》。在《汉书—贾谊传》有"欲投鼠而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又怕打坏了旁边的器物。 太岁:在京剧《扈三娘》中有:---"太岁头上动土--"一语。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星名,与岁星相应,又称太阴或岁阴。但此处是指传说中的"神",认为此神所在方位为凶方,兴建土木要躲开太岁的方位。太岁头上动土是胆大妄为的事。 五内:即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刑:见于评剧"秦香莲"中,曾多处唱到"驸马受五刑",显然不妥,最好唱酷刑。因为五种刑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秦以前为:墨(黥,即在面刺青,并涂墨)、劓(割鼻)、剕(周称刖,夏称膑,即去趾或膑)、宫(又称淫刑、腐刑、蚕室刑,即去生殖器),大辟(死刑,又分戮、烹、车裂、枭首、弃市、绞、凌迟)。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隋唐以后为:死、流(流放到边疆,不准回乡)、徒(劳役分五等:一年、年半、二年半、三年)、杖(用粗荆条抽打背、臀、腿,分:60、70、80、90、100 五等)、笞(用小荆条拧成绳抽打,分:10、20、30、40、50 五等)五刑。 女犯五刑是:刑舂、拶刑、杖刑、赐死、宫刑。 萱台(堂):在《四郎探母》及多个剧目中均有此称呼。萱草,又名鹿葱、忘忧、宜男、金针花。传说:"萱草令人忘忧,后以萱堂代称母亲或母亲居住的地方。台是个敬辞。 萧墙:见祸起萧墙。 响马:在戏剧中常有响马一词,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因其常骑马,马脖系铃或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 仙女会襄王:根据战国楚.宋玉著"高唐赋"序中所载: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欢会。后来把阳台即指男女欢会之所。现代语中把楼房之外的小平台,也称阳台("古今汉语词典"1686页)。 一言九鼎:鼎乃古代炊食器具,鼎食有严格的级别限制,天子是九个鼎,诸侯是七个,大夫五个,其余官员三个。因此,九鼎也成了天子的代名词。天子的话是金口玉言,其重量相当于"九个鼎",故称"一言九鼎"。 雁过衡阳:在《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唸道:"---雁过衡阳各一(异)天,----"用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因为雁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飞回北方。衡阳在南岳衡山以南,故而得名。据说衡山有个回雁峰,大雁飞不过去,至此而返,很难到达衡阳。戏文中说"雁过衡阳"是反其意而言,来描述自己处于另一世界的心情。古代文人描写雁和衡阳的诗句颇多,北宋范仲淹(公元 989~1052年)的《渔家傲》中反其意而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别是南宋杜范(1182~1245年)的诗句:"----穷壑生新态,寒梅带旧香。它年当记忆,有雁过衡阳"。把这一奇特现象故意加以渲染。 阳台:特别要提出的是有些名演员在"四郎探母"中扮演佘太君时唱:"---你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阳台;在"锁五龙"中,不少演员也唱:"---情愿一死赴阳台---"。根据战国时宋玉著"高唐赋"的序中所载:楚王与巫山神女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欢会,故把"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现代把楼房之外的小平台也称阳台(见"古今汉语词典"1686页)。所以说"阳台"是个特定名词,不可随意解释。在这些剧中唱"阳台"是不合理而错误的。泉台也称郎台,是春秋时鲁庄公所筑建,后来把泉台专指墓穴及阴间("古今汉语词典"1193页)。因此,最好唱泉台,唱阴台也可牵强附会。 嬴秦及炎汉:在戏文中也常用"嬴秦"及"炎汉"两词,前者为姓氏,我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皇帝是嬴政(公元前221~206年)建立的秦朝,故称"嬴秦" 。古代术士常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德)互相生、克来解释历代王朝的交替。汉朝皇帝姓刘,自称因火德而兴起,故称"炎刘"或"炎汉"。 庾公之斯:在《华容道》中,关羽本不肯放曹操逃走,曹操哀求道:"君侯熟读《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呼?"此典故出自《左传》,后经孟子修改,见《孟子高娄下》。春秋时代,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神箭手,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乃学射于子濯孺子。所以说庾公之斯是徒孙,子濯孺子是师爷。郑国命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杀,子濯孺子兵败。庾公之斯追上,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何不拿弓发箭?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他表示不以公义废私恩,并思之:自己的徒弟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徒孙庾公之斯也一定是正派人。所以我不会死了!果然,庾公之斯叹道:"我不忍心以夫子之箭术反害夫子",接着把箭头敲掉,射出四支无头之箭,表示不以私恩废公义。(注:射出箭,表示不以私恩废公义,;无头箭,表示不以公义废私恩。)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曹操当年对他的恩惠而放走了曹操 要离.:在《断臂说书》中提到要离刺庆忌的故事,要离是春秋时期吴国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春秋时,吴国公子光(阖闾),雇刺客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僚之子庆忌逃到卫国,准备复仇,阖闾想除掉他。伍子胥找来刺客要离.,阖闾见其矮小,不相信他。要离.说:"杀人用智,不用力"。便策划了苦肉计。上朝时,伍子胥保荐要离.挂帅伐楚。阖闾说:"此人矮小,怎能带兵?"要离.有意激怒大王,阖闾下令斩其右臂。要离.为了刺杀庆忌,首先是自己遭受断臂之苦,后其妻子被杀,并焚尸弃尸,他又忍受了失妻之痛,最后虽然刺杀了庆忌,自己也悲壮地自杀,其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义气".. 扬尘舞蹈": "扬尘舞蹈"一词在戏曲唱词里却很常见。描述弯腰、撩衣、急行、甩衣裳下摆朝上拜见,乃臣拜君时的最高礼仪。例如在京剧《追韩信》中,萧何曾唱:"----撩袍端带我把金殿上,扬尘舞蹈,见大王"。在高派的《辕门斩子》中,杨延昭也唱:"-----见千岁,走向前,扬尘舞蹈",其他流派大多唱:"----见千岁,施一礼,恭身拜倒"。对于"扬尘舞蹈"一词虽然没有必要过多推敲,但是仔细琢磨,总觉得有些不妥。作为大臣施礼时,地上难道不设垫子?宫殿的地上会有塵土?把塵土飞扬起来不会使人讨厌?何况年老体弱的大臣还须要扭捏舞动身躯施礼跪拜不成?所以当大臣见君王时最好唱:"屈膝跪倒",或"三拜九叩见大王"、"品级台前臣见君"。平辈互相见礼时可唱:"打恭礼到"。 阎罗:在许多剧中都有阎罗一词,阎罗王是神仙的一种,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其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加以赏罚。.专门、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 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员,此类官职可用钱捐买。 意马心猿: 见于《四郎探母》等剧中,即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部住。 月老:这是月下老人,即媒人的简称。也是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伊吕之志:萧何称韩信有"管乐之才"(见管乐),"伊吕之志"。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贤相。他出身于奴隶家庭。辅佐商汤,灭夏建国立下功劳,封为宰相。吕尚即姜子牙。据说是炎帝后代,其祖先曾辅佐夏禹治水,因功封于吕,所以又称吕氏。他学识渊博,曾在商纣王手下为官,直到老年才遇周文王,并辅佐周朝使之兴盛。 糟糠:在《铡美案》中曾提到"糟糠"及"百里奚"两个词。"糟糠"乃指酒糟、米糠等粗劣的食物。《汉书。食货志上》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后来演变成贫困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简称"糟糠"。《后汉书,宋弘传》中有:"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梓童:皇帝常称妻子为"梓童",此称呼曾见于杜甫的长诗《桃竹枝引赠章留后》。其中写道:"江心蟠石生竹桃,苍波喷浸尺度足,-----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诗的前部分言竹杖之珍贵,后部分说明将此杖赠予使君章彝的情景。章彝时任梓州刺史,兼任东川节度。梓州属梓潼郡,东倚梓林(珍贵木材),西枕潼水。皆比喻梓潼是风水宝地,此杖为手中之珍品,"梓童"比喻是一种"爱称",而非官衔。此称呼也见于"封神演义"第七回:"妲己引导姜皇后至殿前,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梓乃木中之贵品,故代"子"字而称"梓童",也说明是一种‘爱称,而非官衔。 郑元和:在《三堂会审》中曾提到王金龙能否与郑元和老先生相比的话,此故事出自唐天宝年间。少年书生郑徵,字符和(元和)与妓女李娃(亚仙)热恋,贻误考期,资财耗尽,流浪街头。其父郑仁仰官居常州刺史,见子不肖,将其毒打并逐出而沦为乞丐。李亚仙毅然赎身并与其同居,规劝郑元和发奋读书,使浪子回头,终于考中状元。其父深受感动,欣然认媳,父子和好,李娃也被封为国夫人。 逐鹿中原及鹿死谁手:在戏文中还常有"逐鹿中原"及"鹿死谁手"两词。古地名涿鹿(今河北涿县一带。涿与猪同)一带猪、鹿较多,又有水,适宜人类居住,各部族首领都想占领。大约在4600多年以前,皇帝战胜炎帝后,在涿鹿一带又战胜蚩尤。涿鹿之战后,皇帝成了中原大地上的部落首领。中原本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泛指整个中国。在中原围捕猪、鹿,表示争夺政权。根据《晋书:石勒载记下》: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当着群臣说道:"朕若逢高皇(刘邦),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竟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将鹿比喻政权,意思是未知政权落入谁的手中。 朕:朕字可作:缝隙、征兆、先兆解释。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的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秦既灭六国,自秦始皇开始"朕"字成为皇帝的专用词。朕,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