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市人才办人才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要点


  人才工作总结和 2018 年工作要点
  昆山市人才办
  2018 年 1 月
  2017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板块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市委"两聚一高"的总体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定政策、办活动、优服务、促改革、抓统筹、建机制等,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全市人才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焕发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在苏州板块乃至全省争先进位工作中取得新成效,被评为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先进地区。昆山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6.3万人,人才贡献率达49.3%,人才综合竞争力连续第五年位列全省县市第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证。
  一、强化牵头抓总,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完善。
  一是系统性推进改革突破。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省委、苏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开放创新。适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33条改革创新举措,第一次以顶层设计的高度,将人才计划、载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服务创新以及组织措施保障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设计;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三年人才工作发展目标,并对此目标有了明确的表述和要求。
  二是整体性构建政策体系。 对照人才新政33条的总体要求,陆续制定出台《昆山市双创人才(团队)计划实施意见(试行)》《昆山市高技能人才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昆山市紧缺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昆山市外专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昆山市柔性引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昆山市社会化招才引智激励实施细则(试行)》《昆山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教育、医学、文化、社会工作、金融、乡土人才等22个配套细则和政策文件,全面构建起"1+X"人才新政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才新政的落地和兑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没有先例,得到了国家和省、苏州市领导的肯定。
  三是内生性推动责任落实 。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突出绩效导向,完善考核体系,出台2017年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制订区镇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评分标准,区镇考核分值在去年基础上翻番,突出差异化和可操作性。组织开展考核辅导会、调研督促会、定期通报会等活动,有条不紊的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营造了比学赶超、挖潜增效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设性保障工作合力。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深改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开展人才科技工作调研。市级年度人才专项经费2.46亿元,同比增长近45%。人才工作的组织保障力度在苏州各市(区)中成为典范,"党管人才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入选全省年度人才工作典型案例。提升党管人才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人才办牵头抓总职能,先后召开10次人才办主任会议,对全市人才工作重要事项和重大资金安排进行审议把关,积极支持各职能单位开展具体工作。制订完善《昆山市人才办主任办公例会会议流程(试行)》《昆山市人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流程(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议事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开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
  二、突出高端引领,人才资源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人才计划取得重大突破。 高层次人才引育屡创新高,实现了全面赶超张家港的目标。全年新增自主培养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专家各3人,全国县(市)第一。入选省"双创团队"2个,占苏州全市2/5;省"双创人才"12人,同比增33.3%。获评姑苏重大创新团队1个,成为至今苏州唯一县(市)入选项目;姑苏领军人才26人,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3%。2人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占苏州全市的一半。3人入选省外专 " 百人计划 " 。19名专家25个项目入选2016年度苏州"海鸥计划"。昆山市级双创人才申报呈现"量质两旺"的良好局面。
  二是品牌塑造获得广泛认可。 首次推出了昆山创业周专场和昆山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两项重大人才活动,填补了我市人才活动无品牌的窘境。昆山创业周活动期间,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嘉宾云集昆山,近20多家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本次活动创造了我市人才活动历史上的5个纪录,即规模之最、内容之最(共举办了18场专项活动)、成效之最、影响力之最、领导参与程度之最(部司级领导出席)。达到了市委提出的"热热闹闹、体现特色、成效明显"的要求。创业周平台成功签约项目148个。双创大赛落户项目5个。
  三是引智渠道赢得持续效应。 有序推进SAE同济大论坛、阳澄湖・黑马大赛、中国(昆山)国际创新创业大会、2017中国昆山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峰会、清华"昆山周"、"同创共赢"昆台人才交流合作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22个年初确定的全市人才活动。高水平承办第五届中国江苏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组团开展和参加欧美海外"昆山日"、清华大学"昆山杯"项目对接会、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赛、江苏省第26届精英人才对接峰会等大型海内外人才交流活动。依托科技镇长团、各类高校资源、侨务特色资源,深入实施 " 商智行动 "  " 智汇昆山 " 工程。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持续扩大昆山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坚持以用为本,创新资源内生动力有效激活。
  一是创新载体更具支撑。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平台,积极跟踪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列》出台进度,构建全市"一区多园"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阳澄湖科技园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改革和昆山工研院功能创新工作。放大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机遇,获批建设科技部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新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4家;新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6家、苏州市级6家;获批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4个,苏州市级"外国专家工作室"19个。依托两岸青创园成立创客学院,全面引导两岸产业技术、资本、人才对接。
  二是产学研用更有活力。 坚持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促进大院大所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紧密衔接,先后成立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基地、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大分子新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推动共建江苏-乌克兰装备制造国际创新院、中-乌自动化焊接研究院、昆山-白俄罗斯技术成果国际转移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6.1%,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研究生工作站3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
  三是项目延揽更富成效。 有效建立人才项目对接工作机制,理顺人才项目对接、洽谈、落户、服务等流程,线上线下融合、部门区镇融通,全链条、全周期督促相关部门和所有区镇切实提升人才项目落户效率和产出效应。全年共对接各类人才项目743个,落地321个,其中创业类261个,注册资本29.9亿,创新类项目60个。截止去年11月底,全市397家创业人才企业实现销售超120亿元,纳税超7亿元,预计全年同比增长超14%。
  四、完善亲才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优化。
  一是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研究制定《昆山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暂行办法》,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立高层次"一站式"服务窗口,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信息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启动昆山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调研,就高层次人才服务、人才交流、人才成果展示等功能集成、要素集聚、创新集群,探索更优机制,配置更优资源。
  二是催化创新金融环境。 出台《昆山市科技人才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实施细则》。"昆科贷"合作银行扩容至10家,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等4家保险和担保机构,丰富金融工具,优化代偿模式,提高扶持力度,搭建省、苏州、昆山三方风险共担机制。"昆科贷"累计服务企业152家,办理贷款项目304个、金额12.45亿元;"小微创业贷"总计为124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4.5亿元。"昆山金融服务网"上线运行,34家金融机构在线注册并发布155只金融产品,为企业解决融资107.66亿元,多渠道解决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市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推出 " 星期五沙龙 " 等活动,累计举办13期,成为人才企业与金融机构、本地企业家的沟通桥梁。
  三是深化综合配套环境。 积极支持昆山市创新创业促进会、人才促进会、欧美同学会等社会组织和团体开展活动,成功举办昆山市领导与高层次人才代表座谈会、"迎中秋・庆国庆"高层次人才茶话会等交流活动。开设2017年昆山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全市30名人才及团队核心成员参加培训。组织我市人才参加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研修班、省人才办第50、51、52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出台《昆山市高层次人才活动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全年资助召开多个高层次学术活动(论坛)。实施高层次人才非户籍子女入学政策,出台《昆山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严格落实海外人才居住证和高层次人才特定生活待遇等制度,兑现政府承诺,促进人才落地生根。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环境。 加强全市人才工作氛围营造,《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境内外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昆山创新创业生态,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网易直播、澎湃新闻等专业网站和交汇点、上海观察等新媒体主动导入软文宣传推介昆山。树立先进典型,突出激励导向,先后组织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团队)、首届中国昆山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奖项目等表彰仪式,开展"乡土人才""昆山工匠"等评选活动,展示政府亲才爱才形象。成功组织全市人才工作者专题培训、调研,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业务。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宣传,1篇信息被中组部《组工信息》录用。
网站目录投稿: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