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遇暴跌,都有不少朋友直呼投资太难了,亏损倒不是最紧要的,关键是看着大好的买点居然没有挥杆的股票,其实说实话,就个人经验去看,拥有基本的底层逻辑,足以让我们可以在股市获得稳定的复利成长。 说这话并非是有意要打气,而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但拥有基本的底层逻辑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学习,事实上,很多人投资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缺乏底层逻辑,也即最基础的框架逻辑都没有建立,就想挥杆,这就是悲剧的来源。 前天个人挥杆同仁堂,也有不少朋友问及为何同仁堂科技估值更低,你就偏偏买同仁堂呢?不合逻辑啊,事实上我们都没有搞清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它们其实是不同的两家公司,业务也不同,生意模式也不同,所以,那就不存在什么估值高低之比,如果是ah两地的价格,那这个逻辑就成立了何为底层逻辑呢?它并不来自于书本,具体说它而是来自于见识、阅历、经验,比如疫情袭来,哪些公司没有受到影响,相信我们是能够用常识和经验去解决掉的,如果这种问题都要去翻书本,那你的知识盲区指定不是书本能解决的,病根在于我们缺乏阅历、经验假如你从未去过机场,从未出过远门,你看一摞机场的书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必须要纠正并强调,底层逻辑是对经验、阅历、规律的总结,它就好比小明每次感冒都会好,每次摔倒都会住三个月院一样,下次,公司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此,我们自然就知道下次突发事件后,我们该怎么办了。 我们既要看懂市场的愚蠢,更要看透市场的聪明,市场的愚蠢是什么呢?具体贴切说,市场的表现是愚蠢的,但不代表市场是愚蠢的,若说的贴切一些,则是市场的恐慌是由人性的弱点驱使的,但这不代表愚蠢,拿这次疫情来说,谁都知道这事会过去的,但为何开盘还是暴跌呢?你为什么还是会卖出而不是买入呢?你能说你是愚蠢的吗?至少我们的看法不是愚蠢的,但我们的行为却执行了人性的弱点,由此,我们的行为看起来就是愚蠢的,我们要看清市场为何而跌,是基于人性,还是基于理性,这点要烙定。 而我们做投资,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相信市场是聪明的,否则市场无效论就无法兑现我们的价值回归了,老巴也只能去乞讨了,所以,只要我们的底层逻辑行为是对的,那就不必担心市场不回来我们再来看下疫情开盘后三天,第一天,暴跌启动,可见市场充斥着大量的恐慌傻白甜资金,无知小白,没有他们,市场就不会如此暴跌,但我们应该斥责他们吗?不,我们没有资格去斥责市场中的任何力量,因为大家都是交易者,反而,我们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砸不出黄金坑,就不会出现买点。 而市场的聪明在第三天开始显现出来,我们看到,那些在疫情中没有受到影响但股价却因此暴跌的股票在三天也都收复了失地,个人的七雄圣钻三天基本都收复了失地,而大部分股票却都在缺口以下,事实上,这并不是巧合和情绪,而是基于一种我们都熟知的底层逻辑,比如疫情中的牧原、恒瑞、片仔癀、同仁堂、它们其实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所以收复失地证明了市场的聪明,跟底层逻辑相吻合,而之后的波动就是疫情恐慌盘消化之后的事了。如何判断它们有没有受到影响呢? 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用户行为没有停止,你得了病还是会去药店的吧,它们没有关门歇业吧,这就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对于仿制药企业而言,它们的用户能因为疫情断药吗?当然也不会,所以,很多逻辑用常识都可以去解决掉,问题是我们平日里有没有夯实这种常识,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深的理论少读也罢,大伙都是俗人,粗俗直白的话语最能解惑但底层逻辑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学习,经历的越多,读书越多,我越觉得很多事、很多理、很多逻辑,并不需要我们去看那些很高深的理论,也并不是只有那些看似很高深的话语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恰恰相反,解决我们问题的,却是那些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那些最粗俗真实的家常话就足以能够打通我们的底层逻辑,我们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理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平常的案例或故事。 所以,我发现很多人看书看多了,就容易把投资想的过于困难,那些纯真的小白却又把投资看的过于简单,其实,所有的理论书籍都不如探讨用户行为最为有效,其他的都可以作为辅助,投资在探讨上应该深入浅出,在思考上可以浅入深出,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解惑的都是最直白的话语,都是生活中那些雷打不动的行为。 所以,盯准常识的人在投资中容易成功,而盯准理论的人却容易走弯路,比如我认识一朋友把投资研究的过于复杂,以至于失去了重心,比如他研究同仁堂时,一度研究安宫牛黄丸的药效理制,研究海尔时,他会认真研究海尔洗衣机到底是不是性能最好的,海天的酱油到底品质是不是最好的,珠宝文化背后到底有哪些骗局等,全聚德的品牌价值,我觉得这就叫研究的失去了重心 其实,投资的逻辑仅仅是投资的逻辑,它是一个靶向逻辑,它不是单纯产品的逻辑、渠道的逻辑、模式的逻辑,而这一切其实都会反应到我们的理解常识中。增长的逻辑说到底也是一种经验感觉,在机场中层以上工作的人都知道,建一个机场是不是多赚一份钱,他们比谁都门清,而那些没有去过机场的人还在那里使用着经济学理论在那推理,到头来还不一定准,其实这都是一句话能解决的问题:机场人太多不够用了,所以再建一个。 也有人一直纠结于海天到底是不是品质最高的那个,或者厨邦跟海天他们到底谁的品质更高,说白了,这些问题都是脱离投资本质的问题,试问,海天的用户会想这些吗?会研究这些吗?他们都已经用了十几年了,你还在这研究它是不是最好的,不觉得很幼稚吗?这都是一句话能解决的事:用户就是一直很稳定啊,他们压根不会想你想的这些问题。其实谈到这就回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你想的这些问题用户到底会不会想呢?比如你从酱油中监测出某元素超标,或者品牌历史造假等,或者牙膏中不是中药成分,试问,用户关心这些吗?所以,有些问题一旦复杂化,那八成跑偏了。 还有些人老在那研究质疑用户行为上,我知道一人,他总是质疑用户购买某一产品是错误的行为,比如他会说"你瞧,这玩意根本不管用,还是这么多傻子买",他在质疑用户的行为中做投资,而如果足够聪明,试问我们用得着去想这些问题吗?用户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都不觉得有什么,我们却在这质疑这质疑那,这就失去了重心了,岂不知人家企业老板靠用户的这种行为都赚了几百亿了,而我们却还在这研究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手握家底几万大洋,恐惧的瑟瑟发抖! 还有对地产股的投资,我发现还有些人在那研究房子到底值不值那个价,人家都卖出几千万套房子了,都已经卖了几十年了,你还在这研究这个,不觉得很幼稚吗?这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你对地产这个业务是有商业感觉的,那这个逻辑捋起来就比较简单了,比如我100亿买下你公司,你几年能创造100亿的现金流,这就是最简单的逻辑,其他的什么市盈、重不重消都统统不要去管,将问题简单化,逻辑才会更清晰易抓对于白酒利空的判断,其实也用不着长篇大论去高深的分析,说白了就一句话,问你以后还喝不喝!你如果不喝,那再多看多的论文也只是废纸一张,如果你喝,那再多看空的理论也只会成为反向指标。 所以,我们在投资中遇到问题,首先将其常识化、简单化,不要没事从高深的角度去找事,凡事一旦搞复杂,那肯定要完活,怎么办呢,做到真正的角色对换,我常用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老板去读"自家"的财报,如果你看不懂一家包子铺的财报,什么应收预收都代表什么啊,你不懂,不要强行再去从书本上找答案,这样通常只会越找越糊涂我会真正走进包子铺,把自己想象成老板,看待这里的一切业务,比如我经常会把自己看成片仔癀老板,上机老板,茅台老板……这些可不是空说,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他们 试想,这是你自己的公司,你在看财报思考时,必然会调动你所有的神经细胞,甚至每个体验馆的成本细微变动,你都会很敏感,因为真正的老板就是这样,而作为股民,事实上我们在看财报时,很多时候都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公司不是你的,你当然不认真不在意嘛,这种感觉相信我们都有,比如现在让你看一份财报,你会不会觉得在看别人家的东西呢?比如如何理解商誉并购呢?读不懂书本答案,很简单,你把自己当做并购的一方,真正去融入进去参与这场并购,并亲自做财报,记住,一定要融入角色,换位思考久了,你会发现,这对于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真的是作用很大,而且这真的很有意思 由此,我们需要将在投资中遇到的所有难题统统落地回归现实,把自己想象成你所投资公司的用户,想象成公司老板,当你换位之后,你会发现,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你不会再纠结房子值不值这个价,你只会担心存货够不够,你不会在纠结你的口味是不是最棒的,你只会担心你开发渠道的进度会不会太慢,很多时候,我们把问题想的过于复杂,无非是你离常识太远,离想象又太近,而获取常识的最快手段,其一是亲自去体验经历,其二是找个懂行的讲给你听。 所以,在投资中,难的通常也不是逻辑,而是你要选择哪个逻辑,我们大部分人都迷失在追逐各类逻辑的迷宫里,事实上,大部分人在错误的逻辑方向上浪费了大量精力,浪费在对产品的研究、对用户行为的质疑上,而对那个正确的逻辑却又视而不见,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都是几句话都能说清楚的事,你非得绕一大弯才找到它,这是股市中典型的"犯贱行为" 投资对于某些人,它比你想象的要更简单,对另一些人,它比你想象的要更难,但有一点是很确定的,我们拥有基本的底层逻辑就足以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遇到问题,化身为当事人去换位思考,我们会更接近常识和真相。@今日话题 $片仔癀(SH600436)$ $同仁堂(SH600085)$ $牧原股份(SZ00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