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南官话哪里正宗是重庆还是四川呢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西南官话的问题,很多人想知道这个西南官话到底是哪里的比较正宗,其实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大,很多人都说是四川,也有很多人都说重庆,那么到底是四川还是重庆呢?又或者是其他地方呢?这些问题也都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西南官话哪里正宗
  小编想说的是,真要说哪里正宗,那要争论个几天几天,但是如果在矮个子里面挑这个高个子的话,那这个西南官话最正宗的地方要数"重庆"地区了。
  重庆主城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渝北区),巴县(巴南区),万盛的居民都是以重庆话为主。其它像成都、涪陵、万县、綦江、内江、自贡、乐山等城市以及其它外省的西南官话发音都不像重庆话那样标准正统。
  2、西南官话介绍
  西南官话,因主要通行于长江上游地区,亦称上江官话,属于现代汉语官话方言、。西南官话下分6片、22小片,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西藏、甘肃、广东、海南、福建共16省市自治区、600多县市区以及东南亚的少部分地区。
  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七省和直辖市。
  《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的,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
  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移民西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其语音系统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等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多数不分平、翘舌音,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西南官话的使用人数多达2.7亿,是官话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一般史者研究认为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二者有渊源关系,并同属南方系官话,因为西南官话的形成根据历史研究表明,是从明代开始,因移民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具有很大关联,成渝片四川话与湖广片武汉话音系产生分化的年代都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因而西南官话的形成年代应当更早。
  同时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另一种南方官话:{江淮官话}同源。西南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
  3、西南官话历史沿革
  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移民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二者有渊源关系,并同属南方系官话,但学界对此说法持谨慎观点。
  汉族移民西南,四川属较早的地区之一。四川古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地理偏安,汉族最早在秦统一巴蜀之后(约公元前301年)就已迁入此地。从秦至宋历代,均有汉人因躲避战乱、天灾而迁入四川。如唐末黄巢起义。汉族迁入四川的线路主要是越过秦岭移进,故移民的主体为中原汉人(以甘陕为主),当时的西南方言以北方官话为主。
  明清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在这段时期中,通过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元末明初,湖广一带是元朝军队与红巾军、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战场之一,战乱使得当地人口急剧减少,造成人口从西北到东南呈由稀变密的状态。因故,明洪武间,出现了"江西填湖广"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同时在滇黔、桂北一带广设卫所,迁入大量移民。
  明代大移民,彻底改变了原来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结构,迟至明末,汉族已在西南地区的民族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明代移民西南的主要方式是由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的军事移民,其来源主要为江南、湖广、江西等地。
  明代西南地区的韵书记录,证明西南官话在当时已经成型。汉族早期移民西南,因来源多样,呈现出"五方杂处,言语各异"的局面。
  为了解决"正音"问题,当地出现了一些用官话"正音"的韵书,如兰茂《韵略易通》、葛中选《泰律篇》等。
  明代西南地区出现的韵书和辞书,大体属于官话系统,其音系均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方音特点。而这些地域方音特点的系统出现,标志着西南官话基本形成。明正统年间的《韵略易通》反映了通行于西南的读书音已与官话有明显的差异,以及当时西南地域性通语方音的基本存在概况。
  根据《读书通·五声谱》记录说明,当时川滇鄂等地的方言中入声亦然失去塞音韵尾。足以印证今西南官话中"入声调合为一类,入声韵不带塞音韵尾,去声调不分阴阳"的区域性语音特点,在明末已经形成。
  清代西南的移民,除"湖广填四川"的外部人口迁入,内部主要体现为区域扩散式移民。明末清初,起义不停,天灾频频,战乱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 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开始大量向四川移民,清代四川移民的来源同明代一样,以湖广为主,占移民总数一半以上。
  清代改土归流完成后,汉人开始进入以前由少数民族控制的区域。乾隆中期以后,四川人口开始向周边地区迁移。一部分已迁入省内的边远山区。清代的移民由明代沿交通要道的点、线状分布,发展为大量向边远山区和少民聚居区流动的片、面分布。西南官话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整合扩张,形成了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往后一直以其简洁的音系优势,随人口的外移而不断向外扩张。
  从清朝到20世纪上半叶,入声归读阳平的特点在西南官话较多的方言区内得以呈现。清末,根据传教士对成都和汉口两地的语音记录资料显示,当时的西南官话仍存有入声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杨时逢、赵元任等组织调查了川、黔、湘、鄂的汉语方言,并撰写出《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云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和《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不仅武汉、成都的入声调已归阳平,连同昆明、贵阳、桂林等,西南官话近五分之四的方言点的入声均已归读阳平调。
  入声读阳平在西南官话中的演变,是非常晚近(20世纪及其以后)且为短时期内的共时语音演变现象,有些方言点仍处于这一演变进程中。
网站目录投稿: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