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人人都会有偷窥心理


  2014年,一位英国知名医生因偷窥被发现而被捕,这原本不算是什么稀罕事,但因为他的妹妹是杨紫琼,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进而被广为报道。
  表面看来,既有偷窥行为之实,那么被发现就是迟早的事,这似乎没什么值得探究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偶然!为什么那偷偷安装的摄像头,三年都安然无恙,而今却忽然自行脱落?杨医生被发现之后,一边说"我不能告诉家人",似是恳请警方为他保密,但另一边却自曝是明星的哥哥,又摆明了希望更多人知道此事。
  这前后矛盾的疑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位医生究竟在玩什么把戏?偷窥行为,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动因呢?
  人的好奇心自出生之日就天然存在,并且越是被禁止的,禁忌的,好奇心就越大。在许多传说故事里,都有"只管向前走不要回头,否则灾难就会降临",或者"不要打开那个盒子,否则就面临世界末日"之类的告诫。但故事的主人公向来都无法抵挡好奇心的诱惑,宁可瞬间失去所有,宁可失去性命或给周遭带来巨大的厄运,都要去一探究竟。
  哪怕已经到了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性,依然是最大的禁忌。比如许多影视剧都不被允许出现裸露镜头,甚至据说广电总局最新的通知,竟赫然包括影视剧女主角不可以爱上两个男人,哪怕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不允许。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文化里长大的人,对性的好奇和愿望该有多么强烈。因为对于人的欲望来说,越压抑,反弹的力量就越大。
  所以在中国民间,闹洞房、听房作为一种民俗被保留至今。当一对新人新婚的晚上,邻人的小伙子们就躲在床底下、窗台边或其他不易被发现的角落里,等着偷窥新人的春光大戏。没有人会把这样的行为视作偷窥而加以谴责,还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庆贺,一种祝福。就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更多是以喜庆之名,行欲望释放之实。
  01
  偷窥欲人人都有   但如果偷窥变成一种无法自控的行为,成为一个人生活里的主要内容,就会带来种种的麻烦。除了可能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些耗费在策划和实施偷窥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去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内容,而今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偷窥欲望所占据,这是让人又沮丧又懊恼的事。   个人偷窥:性心理变态   "个人偷窥行为"可能是性心理变态,谓之为性变态中的"窥体癖"。它的表现主要是反复窥视异性下部、裸-体,或他人性活动。其偷窥手段几经演变:早些时候,利用镜子在公共厕所偷窥异性,或在门窗缝中偷窥异性身体,或在浴室中装扮异性混入其中。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偷窥手段随之提高——利用针孔摄像头、摄像性手机、透视眼jing等来偷窥异性。这种人的存在,让人紧张,没有安全感。   这种性心理变态多见于男性,往往在童年或青春期有一定的触发事件,找到这个触发事件,有助于治疗这种心理疾病。   当然,偷窥异性不一定都是性心理变态,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性格、年龄、青春期冲动等。偷窥者大多自卑、压抑(有些人甚至还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人际交往不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个人欲望。   集体偷窥:缘于压抑?   "集体偷窥行为"是指将个人偷窥或部分人的偷窥公开化、大众化,热烈地追逐着可以激起和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集体偷窥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一定意味着心理上的变态,因为心理学上说得很清楚: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并获得性的满足,不属于性变态的诊断。   人们不禁要问:什么原因使有些人热衷于"偷窥"?撇开狗仔队可能追逐的经济利益之外,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人类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对异性的窥视心理,尤其是大众人物更是人们偷窥的焦点,与性有关的偷窥欲为最强。   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强大心理惯性作用下,即使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谈性色变,而人们性的偷窥欲在宽松的环境下迅速膨胀。心理学家曾说过: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消失,它们被压在潜意识之中,变本加厉地寻找出路,"窥视"的禁忌越多,偷窥的欲望便越强。   商家不该助长偷窥   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对"偷窥"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容小视。如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会让着装性感或暴露的模特儿与商品同时亮相,利用人们的偷窥心理,在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也助长了偷窥的欲望。   人们偷窥欲的膨胀还与一些人愿被偷窥有关。他们自视为是被看、被偷窥的对象。有人美胸美体,想必不仅仅是给丈夫或妻子看的。在西方,甚至有人让暴露癖与窥视癖者合作,各取所好。另外,性观念的解禁和成名后的经济实惠,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被偷窥者。这也是某些女性有时还利用隐私来吸引别人眼球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根本原因。   在可见的未来,要让偷窥现象消失还是一种奢望。借用心理学者苏晓波的一句话:"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的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02
  大众为何喜欢窥探名人隐私?   对名人的隐私,并非人人都感兴趣;对别人的负面隐私,人们似乎更感兴趣。是否可以这么分析:通过对明星负面隐私的了解,去除明星身上的理想光环,从而看到一个真实有缺陷的现实的人,从对明星的否定中,人们找回了自信。以下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探寻窥探心理的根源:   个人成长的需要   人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他们所未知的。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们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形成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自我保护的需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到成年期后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有极少数人,通过窥探别人隐私的过程,来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形成了一种变态人格。虽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评判窥探别人隐私的动机,但确实有人在窥视别人隐私时,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憎恨或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借着别人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在心理上得到报复性或胜利的满足。   心理学者苏晓波曾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柬。"
网站目录投稿: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