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新的公司核心价值观中强调业绩导向,那么在薪酬系统设计上就应该拉大不同表现员工的薪酬差距,并且真正让工作表现好、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赏识,特别是通过薪酬的调整予以体现。 以上这些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都可以有效地强化公司新的企业文化。通过人力资源政策调整招聘到那些符合企业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员工,同时使那些模范表率企业新的核心价值观和遵守企业原则的员工得到提升和奖励,最终公司理想的企业文化会逐渐形成。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 作者:huangb 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所有企业都是有企业文化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探讨这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不真实的主观臆想。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但是制度化管理要完美地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的良好支撑工具,也不是无条件的、自然而成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企业制度众多,而影响的企业文化却并不多的缘故。 制度化管理在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千万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因为它正是从制度化管理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而通向这一步的核心就是把握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的问题,也就是把握企业文化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 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因为制度的最终效力在于人的认同,也就是"员工的认可",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把握企业文化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是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产品质量、安全、客户关系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现代的日本企业和大学在形式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但它们是作为一种容器,里面装的是对一个家族社会互相承担义务并表示忠诚的传统而非西方的文化。例如,公司对雇员和雇员对公司的终身义务;或以集团方式组织行业,即通过相互依赖和相互忠诚把各个拥有自治权力的公司作为诸侯联结在一起,形成集团。日本企业文化成功的例子很多,并引起了世界性的持续关注。可喜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尚"运动中来了。但由于熟悉规则有一个过程,所以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暂时的不老练不足为奇。有学习、借鉴,才会有成熟与超越。也许不久的将来,德鲁克的接班人们在解读管理学经典篇章、在研究世界级成功企业文化时,所选的案例全都来自中国企业。 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从而难以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中国企业对管理创新和管理提升的意识很强,并积极地聘请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制定先进的管理流程、制度和信息工程,但是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企业文化中表现的另外一个明显的弱点是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但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涉及到公务时,往往却又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信任,从而导致整体协作意识不强,为个人的、部门的较小的利益而不顾及企业整体的利益。这要求中国企业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沟通保障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解析企业文化案例范文,如何建立适宜的企业文化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