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新装修房子。为了方便,我买了块大大的穿衣镜。——Psy525.cn 妻子看了以后,大为生气,逼我去把镜子换掉。她说:这个镜子不好,你要买那种照起来显瘦的镜子。 镜子还能显瘦?显瘦的还是镜子?我百般不解。 妻子却说我老土,她说,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那种照起来实打实的镜子,现在都堆在店里没人买。 我仍然犹豫,问:一个照得和真人不一样的镜子,有什么用? 她说:这种镜子早上临出门前照一下,一天都有好心情。 我因此而无语。人家都把心情搬出来了,我还能说什么? 于是我扛着镜子又跑回玻璃店。店员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不必在乎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你只要关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什么样。 人的自我,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我们或者变成狼孩,或者变成猴子。不管怎么说,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鲁滨孙就算漂流上了荒岛,也一定要找一只鹦鹉陪他说话,不然恐怕年深日久,他也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人。 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人叫詹姆斯,他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他说,人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一个与己无关的客体,然后在对这种特殊客体的观察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换句话说,我是谁?谁是我?要认清自己,首先就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陌生人。 詹姆斯把这种"自我"分成了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最重要。物质自我就是我们的身体,精神自我是我们的思想。但是人怎么认识自己呢?还需要通过社会自我。 库利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了。严格说来,库利不是一个心理学家,而是社会学家。但他有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叫"镜中我",却是从詹姆斯的自我类型思想里发展出来的。他说,自我,源于社会交往。人对自己的认识,就像看镜子。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反馈,人就像没有镜子,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模样。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你自豪。不过想想看,什么是自豪呢?自豪是一种自发产生的感觉吗?不是。虽然这种感觉看似产生于我们自身,但如果没有其他人的眼光,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自豪,什么是可耻?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他们一句轻轻的赞许,说不定就让我们信心百倍,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感受到了外界的肯定。 其实我们都是在互动中寻找自我的人。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姿态、表情,听到他们的话,然后从他们的观点里发现自身。我们研究其他人对我们的态度,然后纠正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所谓标签作用,其实也正是来源于这样一个原理。当整个世界都给你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人很容易就认同这种标签,从而按照这个标签行事。就像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是个坏人,你就会不自禁地默认这个看法,然后像个真正的坏人那样做事。归根到底,这都是外界对人的影响。 那天回家,我拿着新镜子对妻子说:镜子可以给你,但是你要记住两件事: 第一,你的身材看起来并不像镜子里那样的好。镜子给你的消息是错的。你可以自我满足和陶醉一下,但一定要记住自己真实的样子,记住你其实还是有点儿胖的。 第二,你虽说胖,但也没太胖。所以如果要是有人攻击你的体重,要记得回击。 镜子和其他人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我们都希望从中看到真实。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诋毁,都难免让我们对自己有不实的认识。晚上妻子说:你还是去把镜子换回来吧。 作者简介: 李凌云 已帮助过 281人 入驻年限 11.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