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别让驻京办成为特权怪胎


  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受八项规定等政策影响,各地驻京机构接待数量明显减少,但有些接待任务依然较重,公款吃喝甚至公款腐败仍有潜在空间。西南某省驻京办一年仅公务接待就超过2000次,很多应撤销的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然私下运行。
  设立驻京办的本意,是为了加强与中央部门和北京市的联系,减少出差来京人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然而,驻京办在现实中却成为公务接待的黑洞。在三公经费降声一片的背景下,驻京办三公支出却在逆势上涨。以广州市驻京办为例,2012年三公支出1061.7万元,这个实有人员仅36人的机构,人均三公支出竟超过29万元。同时,国家近年集中撤销625家驻京办事机构,但不少县级驻京办改头换面,顽强生存。
  驻京办之所以屡叫不停、屡治屡乱,一方面在于"跑部钱进"的利益土壤依然存在。行政审批改革十年来,虽然砍掉了接近70%的审批事项,但是行政权力依然过大,目前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现行分税制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缺乏一套规范的计算程序和分配公式,中央各部委在管理和审批上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于是,"跑部钱进"成为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地方有意愿设置驻京机构,织就一定的人脉关系网,并为领导进京提供用餐、住宿、送礼等接待服务。
  同时,个人利益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驻京办直属派出地政府领导,却又是在异地开展工作,"天高皇帝远",俨然成为监管盲区。驻京办餐饮既安全,又有特色,被视为公款吃喝的避风港和安乐窝。去年,央视记者暗访十余家省级驻京办餐厅,发现包间和宴会厅都已预订一空,部分公务接待抽的是真龙烟,喝的是茅台酒。有的领导还借公款接待之机开出巨额发票充账,把公家的钱揣进个人腰包。除了承担公务,驻京办还是领导的"生活秘书",要为领导及其家人来京就医、子女就学等提供"一条龙"服务。
  行政审批的权力过大,领导干部的以权谋私,驻外机构的特殊属性,共同缔造了驻京办这个"特权怪胎"。这不仅助长了铺张浪费,滋生了公款腐败,更严重扰乱了行政管理运行,影响了政府部门形象。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是不允许有法律和制度外的特权存在,加强驻京机构的规范和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而约束部委权力,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曾经,"要钱跑项目"的各路人马齐聚国家发改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随着国家发改委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拜访发改委的地方官员明显减少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切断跑项目、要资金的利益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驻京办乱象。
  其次,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对于驻京办应实行派出地和北京市双重管理,厘清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调,消除"管得着的够不着,够得着的管不着"的管理盲区。驻京办的人员编制、三公支出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违规设立变相运作的驻京办显出原形,让不落腰包的腐败和谋取私利的行为无处遁形。
网站目录投稿: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