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白话芥子园读后感字


  《白话芥子园》是一本由【清】巢勋(临本)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0,页数:8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话芥子园》精选点评:
  ●笔墨中宁可有童稚气,不可有滞涩气;宁可有霸悍气,不可有市井气。滞涩则不生动,市井则多庸俗,庸俗尤其不可沽染。摆脱俗气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气下降,学者应该注意啊。 元代僧人觉隐说:用喜悦的心态画兰,用愤怒的心态画竹。 凡是构思落笔,必须留出天地。什么叫天地呢?比如一幅作品之中,上方要留天的位置,下方要留出地的位置,中间才能立意定景。 杜牧说,愁苦时阅读杜甫的诗观赏韩斡的画,好似请仙姑为自己挠痒。同样的毛笔,用来写字,作诗,作文,都要抓到古人痒处,即抓到自己痒处。如果同样的毛笔,用来作诗作文、写字作画,却成为一个不痛不痒世界,那么执笔的那只手早该砍断,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处啊? 然而开创者有过人的胆量,继承者也有过人的见识。
  ●《颜料坊的孩子》里贯穿全文的一本中国画启蒙书。白话文版有利于普及。开本和用纸引起极度舒适。
  ●作为996的青年重度患者,在不多的空闲时间里拿起芥子园摸一摸,翻一翻都太治愈了。
  ●这套书做的很用心,适合大众读者,很喜欢~
  ●国画百科全书,就算不作画,也大有裨益。
  ●【2019第28本】
  ●以前只是看看图,这次可以好好读读文字了。
  ●中国画的画法只可意会,不可形传?想要学习山水园林绘画却不知从何入手?其实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出版了这套《芥子园画谱》,将山石树木、人物屋宇、梅兰竹菊、花卉草虫翎羽等国画之精髓囊括其中,详解其一步步如何由简入繁,妙笔生得。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历来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也是一套重要的审美启蒙书。 不过那么多种《芥子园》,大家只谈论其中的绘画,却很少关心它的文字,未免可惜。 这本《白话芥子园》,以巢勋本为底本,每一幅画都由艺术宫作者们精心整理过,最大程度的还原了这部中国画审美启蒙之书的原貌;更有配色和字体舒淡清雅的白话文字解说,使图画与文字相互印证,便于加深理解。 相信这套画坛的传世经典会对学画爱画之人有所裨益。这本可"意会"更可"形传"的山水园林绘画本,推荐给你。
  ●书好小巧
  《白话芥子园》读后感(一):让人读懂的芥子园
  这本《白话芥子园》的好处,一言以蔽之,就是让人读得懂。以往出了那么多种芥子园,可是没人重视其中的文字(画论和图说)。曾有过一本翻译成白话的《芥子园画传》(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但奇怪的是,原来的繁体字、文言文版刻,仍旧保留,白话文只是可怜地以七号小字密密麻麻排在书页下方,类似注释,属于附属内容,似乎不能登正室,仍旧没有重视芥子园的画论内容。其实,翻看一下王世襄先生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和俞剑华先生上世纪50年代编的流传甚广的《中国画论类编》,这两本书都把芥子园画论作为重要内容大部录入,而且详细讲解分析。除此之外,作为一幅幅图式的说明文字,其内容也很重要,与图画相照,才能说明问题。可是如今60岁以下的学画者或爱好者,很难看懂竖排的繁体、文言、版刻的文字,所以,大多数买到《芥子园画传》的读者,只是看画,读不懂文字。有了这本《白话芥子园》,当代的读者才算是看明白了完整的《芥子园画传》。
  《白话芥子园》读后感(二):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对此书的推荐
  前贤俞剑华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编就的那本著名的《中国画论类编》里说:历代中国画谱,以《芥子园》最有系统,富于分析综合之画理,将历代视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画法,一一条分缕析,自起手以致成幅,只要照着画,不难有成;其中的《画学浅说》所说俱甚简要,洵初学作山水者必读之编也……俞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历代教人学画的画谱里,《芥子园画传》最为系统,最实用;二是:芥子园的画论部分是初学画山水的人必须要读的。俞先生的话很有见地。可是,就我所知,多年来,虽然学中国画的人都得益于《芥子园画传》,可是其中数万字的《画学浅说》却很少有人认真研读。其原因在于,这些画论是以文言文写就,繁体字,版刻竖排,学画者不是不想读,皆因读不懂,故不求甚解。值得高兴的是,最近出版的《白话芥子园》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古汉语教授精心翻译成白话文的《画学浅说》以及每页图示的解说,第一次明白晓畅地把整本芥子园讲清楚。正如编者所说,如今有了一部"让你看得懂的芥子园"。另外,手账式的小开本、柔韧的纸张和清新的设计,也让人喜欢。这部古老的学画入门书,似乎重新发挥了应有作用,显示出当代价值。
  《白话芥子园》读后感(三):驯养山石草木的人
  三月,全新版本的《白话芥子园》正式发行,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绘画百科全书,在三百年的历史中曾以各种版本予以呈现,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甚至一段时间让人觉得这不过是一本充满了种种范式的绘画技法书,等到真的读懂之后才意识到他的历史性和技术性并不是让人喜欢上它的原因,而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有趣。
  特别是这一次,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将文言文翻译为日常白话,生活的趣味就从这些枝枝叶叶中泄露了出来,你也会发现一个想象之外的中国画的世界。
  审美启蒙读物《白话芥子园》
  1、
  尤物足以移人。
  很多人很难想象晚年时期的李渔为何能对这样一部略显清淡的画谱产生浓烈的兴趣。
  毕竟这位风流狂狷的清代戏剧家被林语堂先生盛赞为近现代最懂生活艺术的人,在他的《闲情偶寄》中,依旧可以看出他的品味,热爱世间美好而有趣的事物。
  而李渔的晚年,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外出游走后,他给自己造了一个小天地,他叫它"芥子园"。在其中闲居之时,他会想起前半段人生,想起过往的湖光山色,不由得发出"难道画山水的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形传的吗?"这样的感慨。他的女婿沈心友颇懂老丈人的心意,立刻拿来了家传画谱的半成品。之后,他的女婿组织了王氏三兄弟等人,将这部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南宗北宗,唐宋山水,几个朝代的中国画奥秘,就这样慢慢成为了可以触碰的实体。
  有了这部奇书,对于晚年休憩家中的李渔而言,虽然少了那些咸鲜,但是趣味还在,人间也没有那么不值得了。
  《白话芥子园》内文插图
  2、
  梵高说: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
  那么,让那场大火燃烧。
  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出生贫寒,早年为了生计学木匠,也学会了一些雕花技术,雕刻在自己做的木箱上,也能卖得更好一些。之后,他偶然得到了这本书,当时的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他跟着书模仿、学习,很可能一开始这位木匠想的只是接点小细作,多赚一点钱,不过大家都很喜欢他画的东西,好像被某种力量推动着,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进入了中国画的领域,结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也觉得,自己是幸运极了。
  后来他画虾出了名,再后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了。
  熟识他的人,也都知道,那本画谱,点燃了他内心的旺火。
  "芥子虽小,能纳须弥。"
  至于这本画谱究竟是不是那么神奇,如今已经不置可否了。不过,这确实让他找到非常重要的东西。后面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齐白石的画被卖到天价,他也拿到了国际和平奖的称号,为国家画了一幅又一幅的翱翔的雄鹰,不过这个有些骄傲老少年也会说出:"我一生没有画过吴昌硕"这样的话。
  其实,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傅抱石和陆俨少,他们对画谱都念念不忘,哪怕成名后也总说"我是跟着芥子园画谱学画的"。
  但是他们都没有说明的是,芥子园画谱究竟教会了他们什么?
  看见自己内心大火的人也会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烟尘。
  3、
  微小之物。
  在这部画谱里面,从来没有宏大叙事,只讲画,讲微小之物,讲如何从矿石中去获得一种色彩,讲详细的笔墨,讲皴法 ,一钩一画的那种细致,一景叠一景,一事接一事,引导人走向无限。
  中国画中用的色彩来源于矿石,画谱中是这样记录了他们的过程:
  "先用白色小杯子少抹上胶水,将干的时候弄碎金箔, 用手指 (剪去指甲)蘸胶一一粘入,用第二指研磨,等干了,粘在碟子上……"
  "朱砂用箭头状的好,次一点的是芙蓉匹的。投入乳钵中研磨到极细,用极清的胶水和清的滚开水一同倒入碗内,过一会儿,把上面黄颜色的撇在一处,叫朱标……"
  甚至还有更为细节的关注点:
  " 凡是遇到画上铅粉发霉变黑的情况,用嘴嚼杏仁的汁水擦洗,一两遍就可除去。 "
  它说的全是一些微小的事情,甚至我们会忽略的事情,它都没有忘记。他会讲花草树木,也会讲述作画:
  "如果画初春的树,可在上面加上嫩绿的小点,画秋天的树,可用朱砂调和赭石混杂地点染红叶。"
  其实,画谱在讲的是故事,有关生命的故事,是那些在任何文本都会忽略掉的生活细节,是它们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人生。这些,画谱用图解传递给了我们。比如夏天的云,盘结的老树,连绵的雪山,长着青苔的石阶,落在屋顶上雨水的声音,夏天穿过树叶的日光,黄昏时的城墙,牧童走过的羊板桥,夜归的捕鱼船,是石几上堆放的书籍,还有院子里盛开的白绣球花……
  它们,都等待着被感受。
  在这世上,能给人巨大情感冲击的东西,往往都很微小。
  4、
  万物皆可爱。
  中国画的神秘之处在于笔墨,也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是无比真实的存在,与人类的世界产生关系的,是整个宇宙,是动物,植物,是河流,山水,桥梁,是半露门径的小屋,犬吠还有烟雨云层。和西方绘画体系中信奉的透视法不一样,阅读中国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位于画中的哪个位置,而是在加速了的世界中行走,是有关我们在世界中生存的潜意识。
  康熙年间,李渔拿到了这本画谱最初的版本,后来的画者不断地转录,描画,整理,又有了巢勋的版本,他简化了色彩,用线条诠释万物。在芥子园画谱中,表面上,它讲的是中国画的骨骼和经脉,实际说的却是画的潜意识,是画者和观者的感受,它记录了一个失落的世界,就像没有一棵树下没有自己转化的生灵,它有关生活,也有关忘却,中国画讲究的意境,只有短暂的逗留,和绵长的永恒。
  导演文德斯曾经说:"当我死的时候,我们种下的森林将会恢复成我出生时的模样,循环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内文图二
  5、
  用一万种方式描绘世界。
  你一定曾在很多地方见过它的踪影,它收集了唐宋明清的中国画,启发的如今的画家,将这些画中的潜意识渗透在了历史之中。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行走的人和打滚的马;丰子恺画的那些顽童,齐白石的花鸟,不经意透露出来;艺术家徐冰的创作中,这位编写"天书"的艺术家也对三百年的绘画百科保持着微妙的敬意。
  时至今日,艺术家依旧在不断地跳跃出格式,用背离,用批判,用解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瓦解程式。
  然而,绘画也是有原点的,就像所有人物的感情一样最后都会回到原点。
  而这些,都藏在了这本书中。
  于是,在这次全新的白话文版本中,我们邀请了专业学者对古文进行了翻译,将这部三百年前的经典,摇身一变,成为了适合当下的休闲读物。
  毕竟,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物,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充满趣味。
  时光不变,而我们飞逝。
  又或许,《白话芥子园》中的万物,是真正地触及到了真实的宇宙。
  《白话芥子园》读后感(四):不了解《芥子园》,怎敢说懂中国文化?
  "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浅,要仿某某笔,他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葫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这是徐悲鸿先生曾经的批评。
  徐悲鸿提到的《芥子园画谱》,是过去300多年间学习绘画的必修书,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师均从中获益。王世襄先生说:"以若此(指《芥子园画谱》)精心之构,在山水画谱中,纵不得称为创举,亦属最完备之书。""其图式既有为前人所未有,其文字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徐悲鸿却认为:"绘画的老师应当不是范本而是实物。""不能拿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其实,徐悲鸿初学画时,虽没临摹过《芥子园画谱》,却"日摹吴友如(清末画家,曾为宫廷绘画)界画人物一幅"。
  随着徐悲鸿力主的、以写生为主的西式美术教育法普及,《芥子园画谱》淡出人们视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美术教学日渐"科学化",却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师。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追问:懂素描、透视、色彩、解剖,就等于懂绘画吗?
  绘画离不开技术,但绘画又在具体技术之外。事实证明:师法前人不等于自我放弃,以为推翻过去即可开新,可能是"致命的自负"。
  活字国际x华夏出版社实拍图卷一卷一
  问题关键在于:也许,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芥子园画谱》视为一套美术教材,而是应将其视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读物。正如现代人不写格律诗,依然要读《唐诗三百首》,同样,即使不画画,也应读《芥子园画谱》,这是最低限度的国学基本功。
  近日,活字国际和华夏出版社推出《白话芥子园》,它将数万字原文译成白话文,并添加注释,使这套被长期误读为"专业书"的名著,有了与普通人结缘的机会。
  为此,特专访《白话芥子园》的策划者、著名出版家汪家明先生。
  著名出版人汪家明先生1个月我就让专业画家吃一惊
  问:《芥子园画谱》曾饱受批评,一度坊间难见,您当初是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
  汪家明:我是山东青岛人,最早接触《芥子园画谱》是在1966年,那时我才十三四岁。赶上所有学校都停了课,父母让我每天在家练毛笔字,这实在很枯燥。有时练累了,就翻箱倒柜找书看,从箱底翻出一本《芥子园画谱》。
  那时不知道《芥子园画谱》干什么用的,更不知道它应有四卷。第一卷是山水,第二卷是兰竹梅菊,第三卷是花卉翎毛,第四卷是人物。第四卷的水平差太多了,所以一般不算进来。
  我找到的是第一卷,即山水卷,讲画山水的各种技巧。我看着好玩,也没认真练,只是练字练烦时,拿出来临摹两笔。
  一个月后,我大哥回家。他比我大13岁,已是专业画家,看我瞎画的山水,吃了一惊,连声说好。
  徐冰研习、重组芥子园画谱创作《芥子园山水卷》(局部)
  原来,那本《芥子园画谱》是我大哥的。当年在书店里买不到,但地摊上有,当成古董卖,要9角钱,相当贵了。我大哥攒了很长时间,才把钱凑够。
  我大哥本喜欢画仕女,我父母怕招惹是非,把他的画和书烧了不少。这本《芥子园画谱》压在箱底,得以幸存,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大哥后来也画了许多山水画。
  问:《芥子园画谱》好在哪里?
  汪家明:在中国画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芥子园画谱》是唯一一套得到公认的画谱,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芥子园画谱》问世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著名文学家李渔支持女婿沈心友和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编绘此书,芥子园是李渔私宅的名字。康熙版《芥子园画谱》采用彩色印刷,难度很大,总共印了200多套,留存至今的只剩几套,大陆仅一套。
  光绪时,原版已毁,翻刻本页面模糊,海派画家巢勋便重画了原本,刻新版印刷。巢勋画的比原来好多了,还增加了一些内容。
  齐白石学画,就是从《芥子园画谱》入手的,当时他已成年。齐白石用薄竹纸覆在画谱上,一笔笔临摹,临了半年,临出了16本之多。没这个过程,他可能一辈子只是木匠。
  著名画家齐白石。
  问:《芥子园画谱》这么厉害,为何今天知道它的人却不多?
  汪家明:其中原因很复杂。
  首先,1949年后,舆论曾对中国画持彻底否定态度,认为它体现的是封建文人的趣味,山山水水一律被排斥。别说画花了,养花都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其次,徐悲鸿先生主张的美术教学方式居主流,今天考国画系得先考素描,传统美术的基础课被时代大潮抛弃。
  其三,《芥子园画谱》是入门书,除齐白石、潘天寿、王世襄等人外,很多成名画家不愿承认自己受过它的影响。
  对于《芥子园画谱》受冷落,许多画家持不同意见,启功先生就认为这不公平。
  通过程式,我们才能懂得美
  问:《芥子园画谱》的内容都是一些固定程式,感觉很呆板,不像写生那样生动,用它来教学生,会不会限制其今后的发展?
  汪家明:这个话题已争论了上百年,对于程式,还是两面看吧。一方面,过于执着于程式,可能会僵化、呆板,不像"师法造化"那么灵动;另一方面,这些程式原本也是历代画家"师法造化"的成果,通过条理化、程序化,形成程式,将这些程式教给学生,有什么错?
  潘天寿先生曾反对以素描为基础来教中国画,主张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图为潘天寿先生的创作。
  艺术离不开程式,京剧也有很多程式,一抬手都有规矩,在现实生活中,谁会那么抬手?
  虽然学习了程式,但在创作中,每位画家都会加入自己的东西。有了程式,画家依然要回到大自然中,在观察中获得自己的体会,学习程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自然。《芥子园画谱》不只是在教画,也在教人们怎么认识大自然。
  齐白石在《芥子园画谱》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他对中国画的革新超过当时所有的画家,可见,学习程式未必限制发展。
  问:为什么古人一定要总结出这么多程式来?
  汪家明:这些程式是文化而载体,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审美趣味。比如树,有的很好看,有的很难看,怎么区分好看、难看?这就要参考前人积累形成的审美趣味。正是因为这些审美趣味,我们才知道,怎样的河才是美的,怎样的鸟才是美的,怎样的花才是美的。
  这本书永远不过时
  问: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学画还是从素描入手比较好吧?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体现的是东方美,素描体现的是西方美,二者没有冲突。随着社会发展,接受东方美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西洋画价格大大高于中国画,如今齐白石的作品也能卖到4亿多。
  大家为什么喜欢抽象画?因为随着照相术的发明,画家们刻意远离写实,以与照片有所区别,中国画很早就不追求写实,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
  很多西方美术大师也很喜欢中国画,比如毕加索,他也画水墨,而且画了不少。
  毕加索作于1924年的水墨自画像。
  问: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芥子园画谱》太过时了,您怎么看?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不是创作,而是总结、整理前代画家的经验,这怎么会过时呢?《芥子园画谱》的总结非常全面,达到了高峰,今天也有一些画家在出画谱,但方法都来自《芥子园画谱》,只能做到简单重复。作为后人,我们确实很难超越《芥子园画谱》。
  讲国学不能只讲文字
  问:大多数现代人连毛笔都不会使,看《芥子园画谱》有什么意义呢?
  汪家明:还是有意义的。就像《唐诗三百首》,经常读,自然会吟诗,《芥子园画谱》也一样,经常看,自然就能明美丑。
  看《芥子园画谱》,不一定要画。如果想画,不用毛笔,用铅笔临摹它就行。
  很多人把画画想得太难了,就像我刚才说的,我13岁时随便临摹了1个月,就能让已是专业画家的大哥吃一惊。如果不信,你可以先试1个月,肯定比我当年画得更好。
  问:您将《芥子园画谱》与《唐诗三百首》相提并论,《芥子园画谱》为什么能提高审美力呢?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采取由浅入深的、渐进的方式。
  比如画树,我们到大自然中,都是一目了然,很难注意到一棵树怎样才美。《芥子园画谱》就先教你,如何画一棵树,如何将它画得优美。然后,再教你两棵树怎么画,那么一定是彼此相交才美,而不是平行直立。接着,教你三棵树怎么画,继而是四棵树、五棵树……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学会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理解大自然。
  《芥子园画谱》分类非常详细,包括两人见面时怎样的姿态才美,在石头上怎样坐才美,怎样看月亮才美,如何仰头才美……
  将这些细节拼接起来,比如从书中找到山的图案、树的图案,画在一起,自然就是一幅不错的作品。
  如今国学很受重视,但讲国学不能只讲文字,还要懂审美。《芥子园画谱》属于"大国学",不应被忽略。作为中国人,如果连中国画都看不懂,怎么能算懂中国文化呢?
  生活压力大,才更要讲情趣
  问:与以往各版本不同,《白话芥子园》采用了白话文,这是为什么?
  汪家明: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再版了《芥子园画谱》,著名画家冯远看过这一版,受益很大,但他当年才18岁,基本没看《芥子园画谱》的文字。一方面,都是文言文,不易读懂。另一方面,许多文字题在插图上,都是书法字,难辨认。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许多明清画家,今人对他们已不太熟悉,需要注释。
  《芥子园画谱》中文字也很重要。王世襄先生王在上世纪40年代写成的《中国画论研究》中,用5节来讨论《芥子园画谱》中的画论,共计三四万字,在全书的50多万字中占了很大的分量。王世襄认为,古人有个毛病,喜欢讲一些玄妙的东西,而《芥子园画谱》则浅显易懂,能将古人绘画理论清晰、明白地呈现出来。
  王世襄先生
  美术史学者俞剑华在名著《中国画论类编》中,说:"画学浅说……所说俱甚简要,洵初学作山水者必读之编也。"
  《芥子园画谱》的序是李渔写的,因为是文言文,过去很少被关注,这次译成白话文后,我大哥看后,对我说写得实在太好了,过去他也没注意到。
  译成白话文,有助于更多读者亲近《芥子园画谱》。
  问:现代人工作压力这么大,谁会关注《芥子园画谱》?
  汪家明:越是压力大,才越要关注《芥子园画谱》,画画也是一种发泄,人不管怎么忙,画画时内心都会感到很快乐,这有利于健康。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订花,按周送来,其中有菊花,也有兰花,它们都是可以画的。画菊花与买菊花,在情调上完全相同。
  随着生活改善,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情调。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汪曾祺?就因为他有情调,他临摹过《芥子园画谱》,他的字与画都很好。
  再比如丰子恺,曾几十年没人关注,这些年越来越火,丰子恺的人物很像《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都没有眉目,只有脸部轮廓。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人物。
  追求情调已成时代趋势,喜欢《芥子园画谱》的人会越来越多。
  文/唐山
  汪家明:著名出版家,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因策划出版"老照片"丛书闻名,曾在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党委书记、社长等职。
网站目录投稿:初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