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距离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师生关系,但与师生关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师生关系侧重于一种互动方式,是内在的,抽象的,而师生距离则体现着师生之间相处的日常行为状态。就中小学师生相处状态来说,大致有三种师生距离: 一种是师生交往不多,保持稳定且较远的距离。老师把自己的工作简单化为教书,上课进教室,下课走人,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对教师怀着一种神秘感,进而产生敬畏心。这类老师一般是比较年长的老师,与学生之间,除却课堂学习,几乎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而课下学生们谈论的一些话题,老师又几乎从不涉猎。学生对老师尊敬多于亲近,老师对学生教书甚于育人。这种距离下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不稳定的。如果老师确实才高学广,那么,学生对老师的情感除了敬还有畏。然而,如果老师缺少真才实学,一味用距离来维持学生对自己的敬重,对学生也缺少关爱,那么,很快就会被学生厌烦,学生对这种老师会越来越反感。 还有一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距离感,师生互动比较频繁,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多于尊敬。这种情况多体现在一些年轻老师与学生之间,他们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甚至有共同的偶像,自然也多了共同话题。有的老师会有意地向学生靠拢,了解他们平时爱读的书爱看的漫画,了解他们喜欢的影星,崇拜的偶像。一些男老师还和学生一起打球、郊游,这些都会增进师生间的互相了解,也可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然而,过分亲近的关系,反而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削弱老师的影响力。尤其应该警惕的是,有的老师为了达到某种非教育的目的,有意接近学生,甚至请自己班上的学生吃饭喝酒,与学生称兄道弟,这种行为好像也无可指责。但于无形中腐蚀了师生关系的纯洁性,把师生关系庸俗化、利益化,使学生过早地陷入与老师怎样处理关系的世俗心态中,不利于年轻人心灵的成长。 比较理想的师生距离是适度而无隔膜。平时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虽课下交往不多,但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博学与思想,也深知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老师的微笑是距离,也是亲切。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反而更乐意向这类老师请教。因为他们相信老师的严谨态度和负责精神,相信老师能够给自己提供更有深度的建议和帮助。这类老师,不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朋友,却可以成为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