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是一本由赵艳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8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精选点评: ●博爾赫斯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是作者功力較差 很多句子語義模糊 比如推測釋迦牟尼誕辰日期的時候常常不講明到底是依據考古證據還是依據文獻證據以及依據的是哪方文獻證據 也不敢提出顯而易見的假設 明明就可以提出幾種出來 念念叨叨 糊裡糊塗 最差的地方是不附地圖 奉佛教中心主義的東亞窪地菜人對南亞次大陸的宗教學暴政 非常具有sina學術民工盲人摸象的氣質 ●一部很有启发的书 ●从章节上看,与博论基本一致(唯第二章第三节凸出了数字七)。在文本与图像相结合的基础上,将释迦牟尼由人(历史)到佛(神话)的四个阶段拼合起来。个人感兴趣的点有二:第一,释迦牟尼"走出"印度后(著者认为印度没有佛教发展出偶像崇拜的条件?),在犍陀罗受希腊塑像传统影响而图像化,并经贵霜推向四方,又各自衍生出本土化因素。第二,同样是在希腊文化,尤其是神话叙事传统的影响下,佛教文本发展出神话释迦牟尼的趋势。而此两者正与部派佛教向大乘的发展阶段相呼应。期待新著对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能有进一步延伸! ●差到了极点 不忍送人 ●书刚到手,但是我现在顶多给一星,原因如下:标题是"佛传与图像",但是图像部分呢?书中无彩页不说,正文部分配图小如手指盖,糊如马赛克,我能原谅你,佛祖都不能原谅你,无星阅读体验,真是太差劲了。 ●从文本、图像(浮雕、佛像、壁画等)系统地探讨释迦牟尼从人向神的演变过程,神话的完善过程。 可惜的就是所有的图都是黑白的,有些细节模糊看不清。 ●文字与图片的结合,生动阐明了释迦牟尼神话,能使读者深入对其之了解。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值得品读。 ●太堆砌。 ●很不错,视角和观点都比较新,本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图再大点 然后彩色就更好了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读后感(一):释迦牟尼神话学的最新专著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由人到神再到至高神的演变是佛教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本著作以详实资料为基础,全面搜集了巴利文、汉文等佛传资料,及印度、中亚、汉地等的佛传图像,并参考了重要的外文研究资料。全书以佛陀的神话与其演变为主轴,以佛陀出生、成道、转法轮、涅槃为主要框架,通过佛传文献与图像的比对、分析,初步勾勒出了佛传神话的印度建构,及中亚与汉地的神话流变。从宗教神话的视角,对释迦牟尼佛传神话现象做了全面的解读。论证充分,涉及面广,对中印神灵信仰融合问题的论述尤其精彩。本书为研究释迦牟尼神话的专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适合感兴趣的的读者阅读。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读后感(二):佛传与影像如何交融而生? 文/郑渝川 历史学视野中的释迦牟尼是喜马拉雅山麓下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修行觉悟。 早期的佛教经典对释迦牟尼的生平仅做片段式的平实记述。之后,受希腊文化的影响,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初期,开始出现系统描述释迦摩尼生平事迹的佛传,内容多以"八相成道"为主线。古希腊人擅长宏大叙事,很早就开启了传记文学的写作传统;对应来看,古印度人其实并不习惯于作传记,因为印度思想有着蔑视无常、追求无限的特点,决定了古代印度重宗教意识而轻历史意识、重神话传说轻历史事实的传统特点。而在佛教东传之后,多部由中国僧人撰写的佛传,明显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希腊与拉丁语系访问学者赵艳所著的《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一书。这本书解析了佛传文本的形成特点,并以"八相成道"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深入分析了佛像神话图像的初创及演变。 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创建佛教。而在他在世之时,就有了佛像制作的详细记载。公元前4世纪时,佛教传播集中在印度恒河中游一带,规模与范围较小。到了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69-前232),因印度文化与波斯、希腊文化开始发生激烈的交融,佛像体系更趋复杂和丰富。《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书中介绍谈到,阿育王时期的佛像收到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手法的影响。阿育王广建佛塔,而佛塔成为释迦牟尼神话中立体神话的构造。 公元前1世纪至1世纪期间,即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形成初期,在贵霜王朝统治的犍陀罗之旁遮普地区,受到希腊艺术浸染的释迦牟尼人格化形象开始更加突出的呈现,代表释迦牟尼神话图像的成熟形态。《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书中详细解析了古希腊造型艺术如何被应用于释迦牟尼佛像制作。 佛教东传到中国,这不仅是印度创制的宗教进入了中国,而且也意味着古希腊、波斯、中亚和印度的艺术和文化借此与中国文化实现交融。敦煌莫高窟的现存洞窟石像显示,南北朝早期的图像的人物形象呈现典型的中原风格,常绘有伏羲女娲等汉地神祗形象,释迦牟尼现在世的佛传故事仅仅为片段的画面;但到了南北朝晚期,则有了释迦牟尼佛像的连续画面。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这本书分析指出,释迦牟尼神话具有文本与图像互证的特点。或者说,任何一种宗教都具有这方面特征,但释迦牟尼神话尤为突出。"八相成道"的过程为线索,释迦牟尼神话可分为诞生神话、降魔成道神话等多个主要部分。佛教中的"涅槃"概念与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的"涅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佛教在释迦牟尼创建之初,其实仅仅是一种建立在反对婆罗门教的创世论和有神论基础上的学说体系,但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内部开始分化,释迦牟尼的文本和图像、神话体系开始密集进入佛教典籍,逐渐发展为佛教信仰的中心,是教会、仪式、信仰、特殊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规范的中心。再之后,以释迦牟尼为核心的神话开始扩展为三世佛与三身佛的神话体系,菩萨与高僧的形象也开始神话,最终扩展为"恒河沙数"的无穷境地。《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这本书非常清楚的阐明了释迦牟尼神话的生成过程,特别是其文本和影像如何融合不同地区的艺术、文化成果,从而使之具备了跨地区传播并扎根生长的可能。 郑渝川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读后感(三):神话中的释迦牟尼 日期:2019-05-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此书充分引用、论证相关的文本与图像,剖析释迦牟尼神性的由来,找寻释迦牟尼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关键。 撰稿|彭衍纶(台湾东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早期的佛典对释迦牟尼的生平多仅作片段式的平实记述。受到希腊文化的浸染,约形成于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初期。其时开始有系统描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其内容多以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为总线索,结合印度民间有关诸神佛迹等神话传说,叙述释迦牟尼充满丰富意蕴的一生事迹,是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的文本载体。最初的佛传图像是从印度民间崇拜的诸神像转化而来,仅以标记性符号象征释迦牟尼。后汲取希腊式雕像和浮雕艺术特色,创制佛像与佛传故事浮雕,形成独具特色的犍陀罗风格艺术,并与秣菟罗和阿玛拉瓦蒂,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因素融会贯通,使佛传图像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向东扩展,经由中亚出入中国境内,成为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的图像载体。以上为作者对于本书考察材料的发展、形成历史的梳理、见解。而无论是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的文本载体或者图像载体,本书的呈现均极为到位。 全书一气呵成,内容环环相扣,以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为线索,将之分为诞生神话、降魔成道神话、初转法轮神话、涅槃神话四部分,彼此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作者明白地指出降神母胎、树下诞生、七步宣言、行灌浴礼的诞生神话阶段使释迦牟尼初具神性特质;降魔成道神话是释迦牟尼从人格化形象向神格化形象过渡的重要阶段,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意味着佛、法、僧三宝具足,并使教化的婆娑世界具有新秩序;初转法轮神话是释迦牟尼神格化形象的完成阶段,佛教由此有了完备的形态,具备宗教所需的基本要素,成为正式的宗教;"涅槃"意味着释迦牟尼完全脱离三世轮回,达到永远寂灭的境界,是释迦牟尼神话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佛教宗教性最集中的反映,宗教作用发挥至极致的重要体现。 此书充分引用、论证相关的文本与图像,剖析释迦牟尼神性的由来,找寻释迦牟尼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关键。在作者的考察下,获知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主要文本的形成与图像的成熟,均离不开与亚欧多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且结合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尤其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部派佛教晚期逐渐勃兴的大乘佛教趋于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发展,以释迦牟尼为核心的神话开始扩展为三世佛与三身佛的神话体系。同时,脱胎于释迦牟尼神话模式的菩萨和高僧的形象也逐渐神化,使得佛教的万神殿最终扩展为"恒河沙数"的无穷境地。在这层意义上,亦是佛教从自释迦牟尼创立之初,仅仅以"四谛"和"三法印"为理论核心的学说派别,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以"信仰主义"为核心的世界性宗教的关键所在。 民间文学学界一般认为,如属历史人物的故事大致可归于传说,传说是一种散文体民间文学体裁,属历史性较强的民间故事,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日常生活有关。学界对于民间故事范围的界定通常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所有的散文体民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和狭义的民间故事;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神话、民间传说以外的散文体民间叙事文学。换句话说,如言"故事",其涵盖度似乎可较宽广,避免局限一格。其实,此书引述的文献亦非全是口传资料,或许"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亦是书名在"释迦牟尼神话""释迦牟尼故事"之外的另一参考、选择。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读后感(四):文本与造像结合解读佛传故事 作者:蒲生华(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原刊《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09 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9-06/12/nw.D110000zhdsb_20190612_4-09.htm?div=-1) 佛陀的今生神话即"佛传故事",久被学界所重视,也有很多成果涌现,赵艳博士的新作——《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以下简称《佛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是这一研究领域中一部具有独到见解的新作。 综览以往的释迦牟尼神话研究成果,将文本和造像结合起来潜精研思的很少。《佛传》正是从佛传文本和佛陀造像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明确指出图像对释迦牟尼神话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图像的直观和具象特征突破了神话文本阐释所面临的臆想性困境,是全面形象解读释迦牟尼神话的肯綮所在。 《佛传》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具有现实意义。其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包容、文化传播理念高度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灿烂文化。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早年它是印度佛教东渐的重要通道,沿途留下了与之相关的文化遗迹和感人故事,其中佛陀的神话故事和造像艺术就是其中的文化奇珍。《佛传》敏锐地捕获了这一文化信息,从古印度、犍陀罗到中国的克孜尔、于阗、敦煌,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以沿线的佛陀造像、石窟壁画为支撑,来揭秘释迦牟尼神话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一带一路"是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丝绸之路因佛教文化的穿梭和传播而变得生机勃勃,该书专门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神话艺术入手,既廓清了丝路沿线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播方式,又从佛教造像、绘画艺术等文化层面为"一带一路"助力。 《佛传》将佛传故事中的佛陀诞生神话、降魔成道神话等主要文本悉数囊括,以宏阔视野撷其英华,穷其精髓加以连缀,并从这些文本中分析这些神话的象征意义,探讨其神话学内涵。书中还搜罗了许多造像和壁画,经过与文本的详加对比、考证、分析,将零散的造像及其蕴含的文化符号梳理整合出一种有规律的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收集储备材料是一个选题、一项学术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从《佛传》的材料运用情况可以看出,作者储备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除了古今中外相关的文本资料而外,还从古代犍陀罗国、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造像艺术中选出近三百幅雕像、彩绘,努力做到文本内容和造像艺术的结合,继而对释迦牟尼神话进行深度挖掘和全面解析。在图文的互相印证中,抽绎出象征性文化符号,架构起立体直观的神话世界。 佛教是古典时期亚欧多种文明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佛传》的学术目标是立足于文本和图像两个层面,试图厘清释迦牟尼从"人性"到"神性"的转变过程和原因,进而从与释迦牟尼相关的名物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从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语境中去探讨释迦牟尼神话。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为《佛传》取得颇为理想的研究效果和学术价值奠定了基础,也是这本学术论著颇为出彩、值得称道的地方。 《佛传》是从宗教神话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出发,层层深入,以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为主线,围绕其诞生、降魔成道等四大板块,结合印度民间传说,建构佛祖的一生,并且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和文化逻辑。还借助释迦牟尼造像及象征释迦牟尼的标记性符号画像,来探析蕴含其间的文化意义。《佛传》严谨缜密、有条不紊的论证还体现在对释迦牟尼图像源流的梳理上,从中印度模式中的佛像制作、佛塔造型等方面归纳出佛陀神话初创时期的特征;从犍陀罗模式中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互融互动,佛祖造像艺术的写实性与夸张性以及犍陀罗线性叙事的佛传图像等方面抽绎出佛陀神话图像成熟的标记;从秣菟罗与阿玛拉瓦蒂模式中的各类造像中剥离出佛陀神话图像的发展路径;从新疆敦煌模式中于阗、龟兹、敦煌等地的无数画像中寻觅出佛陀神话图像的传播形式……剥茧抽丝般的考证,条分缕析式的论述,使行文显得先后有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总之,《佛传》视角新颖,观点鲜明,材料丰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再优秀的学术成果也不可能完美无瑕,《佛传》也不例外。如一些个案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个别图片与主题联系不太紧密等。即便如此,白璧微瑕,也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