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级工程师高校硕士导师技术及战略副总裁上海市科技


  1玩得了跨界,守得住情怀
  马宏博是一位70后,上世纪90年代从山东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任职,于2006年又获得复旦大学MBA学位。马宏博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是复旦、交大、同济、华理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工程硕士导师或校友导师。
  上海学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JoblabX未来职业实验室创始人马宏博(左二)
  当在工程师、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后,马宏博选择成为一名创业者,他认为"职业生涯比较成功的人,通过创业可以有不一样的职业体验",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有他的个人情怀。马宏博坦言,当年从山东考入上海,在高考"独木桥"上自己是幸运的,但是身边看到的更多的是"错配的人才",由于信息不对称错过更好的工作机会,"当我发现自己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时,我便创立了学为科技"。
  马宏博认为,创业与就业有很大的不同,创业者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不同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初创团队发展中的迭代问题,企业如何健康发展……这些与公司发展的节奏和变化息息相关。
  2人工智能+大数据,刻画人才画像
  有数据表明,传统行业的招聘市场一直遵循着"1:6:8原则",即发简历的6个人里面有一个来面试,参加面试的8个人里面最终有1人被录取。也就是说,每48个人里才有一个是企业的中意对象。在技术人才市场,由于技术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和驱动性,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Q
  "人才真的如此紧缺吗?"
  答案并没有那么绝对,目前企业招聘的重要途径是校招宣讲会,主要招聘的区域集中在全国30个城市中的985、211高校,然而这些高校不及全国2631所高校的1/10。这30个城市聚集的高校不及全国2631所高校的1/10。而其他城市的大学生只有极小部分愿意来到大城市,以山东某高校为例,去年毕业年的8550个学生中到上海发展的比例为0.12%。
  ◆ 一方面是高科技企业面对无人可招、无人可选的境地。
  ◆ 另一方面是非重点区域的大学生因为地域、工作机会等问题被闲置下来。
  面对这一现状,马宏博和他的团队基于专家系统、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国内第一家企业智能匹配和培育技术人才的公司,目标用户是工科大学生。
  学为科技基于JoblabX人才测评推荐系统,根据企业需求刻画技术人才精准画像,在技术能力、技术潜力、能力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应聘者通过海选挑战之后,将进入实战类挑战的深入测评环节,最终帮助高科技企业和应聘者实现精准对接。在招聘成本上,通过JoblabX人才测评推荐系统招聘的成本仅为传统招聘渠道的1/4—1/5。
  JoblabX人才测评推荐系统于2017年12月初上线,在上线的1个月时间里,该系统已经覆盖到全国27个省的186所高校,通过建立社群的方式,不定期分享一些企业需求报告、职位、挑战赛,保持和大学生群体的紧密联系。截至日前,学为科技的合作伙伴已达近百家,包括IBM、飞利浦等知名企业。
  3:
  技术老铁把关技术   想法听年轻人的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学为科技的团队构成是"技术老铁+95后小朋友"的组合,平均年龄只有20几岁。马宏博告诉记者:"公司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我们这些‘老铁’负责做好技术内核,想法还是多听年轻人的,毕竟他们是‘目标客户’,所以我的外部形式发言权已经被‘剥夺’的差不多了。"   马宏博十分认同河马动画创始人徐克在2017张江文创年度沙龙上讲的一句话:"做年轻人喜欢的事情,才是有前途的"。作为一家面对大学生群体的企业,马宏博更看重产品是不是年轻人所喜欢的,他认为"老铁们"把关的测评体系已经很严肃了,不能让严肃的事情更严肃,他也"抱怨"当自己提出的很多方案都被团队的小朋友否决掉时会不开心,"我认为如何定义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还是年轻人自己说了算"。   他指着办公室的一张照片解释道,"当时和这群小朋友们讨论问题,辩论的时候我都面红耳赤了,他们却露出胜利的笑容。"   4:
  创业在张江   公司"气质"和张江有点搭   有相关数据表明,十年前从事ICT行业的企业只有8.5万家,而目前相关的企业却已经达到了50w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当下,数据库、核心算法是不可替代的,技术驱动成了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的刚需。   张江作为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聚集着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企业,区位优势明显。   张江中区   张江区位优势明显   马宏博表示,"张江科学城建设是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入驻园区后除了享受政策福利之外也能获得一些企业对接资源的机会;张江存在着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创业企业,在‘共性’的氛围中,企业更愿意尝试新技术并发现其中的价值。"   马宏博解释道,学为的含义是从学习开始,到有所作为,实现学而有为。他表示在多种角色转换之间,会对创业后的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在创业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做减法,找到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并用科技手段把专注的领域做到更加聚焦。
网站目录投稿:雁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