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既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效途径,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石化争当央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排头兵,截至2016年底,已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原油、设备材料及石化产品贸易等领域大力开展互利合作,近5年累计合作投资金额近千亿美元。中国石化已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最重要的中国合作企业之一。 多年来,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在"一带一路"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引领和支撑的背景下,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和广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石油石化产业。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自2001年以来,中国石化先后与11个"一带一路"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合作,截至2016年底,拥有或参与项目18个,主要位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伊朗、叙利亚、沙特、也门、埃及、蒙古等国家。截至2016年底,累计投资203.11亿美元,累计获得权益油产量9 831.6万吨。 在石油工程服务领域,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向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服务,业务涵盖钻井、测井、物探、地面工程等,并带动了设备及材料出口。2011~2016年累计签订工程技术服务合同745个,合同金额109.8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78.6亿美元。 在炼化工程服务领域,2011~2016年,中国石化与10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新签国际业务合同72个,合同金额95.27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金额73.49亿美元。项目涵盖伊朗、沙特、哈萨克斯坦、阿联酋、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石化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石油等国际贸易领域的合作。2011~2016年,累计从15个合作国家进口原油11亿吨;累计向64个合作国家出口化工产品35.3亿美元,累计从18个合作国家进口化工产品102.27亿美元;累计向合作国家出口设备材料2.6亿美元,累计进口设备材料9 163万美元。 在炼化仓储项目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的5个国家投资了6个炼化仓储项目,累计投资约52亿美元。 服务沙特能源转型 位于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蓝图中的重要站点。沙特是以石油闻名的世界最大原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老大哥"。2016年,我国与沙特贸易额达423.64亿美元。自2004年以来,沙特连续13年成为我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自2013年以来,连续4年成为沙特的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驻沙中资企业有150家,在建承包工程总额249亿美元,用工总量4.11万人。 中国石化在中沙经贸关系中居重要地位。过去5年,进口沙特原油占中国进口量的绝大部分,石油化工贸易额占中沙贸易总额约50%,中国石化投资额居中国企业投资沙特第一位。合作也从油气资源合作向高附加值、研发方向转型。 中国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3月16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沙特国王萨勒曼见证下,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萨乌德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在中国与沙特两地分别开展项目合作的机遇,旨在共同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该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深化两国既有合作关系,助力两国国家战略实施。 中沙延布炼厂成为中国炼化技术走出去的"国家名片"。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与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中沙延布炼厂是中国石化首个海外炼化项目,也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该厂设计加工能力达到40万桶原油/日(约合2 000万吨/年),拥有世界领先的炼化设施,HSE标准和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均达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汽柴油质量可满足美国标准和欧5标准。 中国石化是沙特、科威特第一大钻井承包商。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中国石化在沙特、科威特、埃及、苏丹等10个阿盟国家承担钻井、物探、地面建设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十二五"期间,累计新签合同金额71.62亿美元,完成合同金额55.63亿美元,成为沙特、科威特第一大钻井承包商。中国石化与埃及国有的萨瓦石油公司合资组建的中萨钻井公司,目前是埃及第二大钻井公司。 中国石化与沙特的科技合作结出系列硕果。2007年,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合资成立的中国石化森美石油公司,是中国境内第一家整体合资的省级成品油销售企业,为福建省内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2009年,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等合资成立的福建联合石化投入商业运行,福建联合石化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工厂管理;2010年,中国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资成立的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乙烯合资企业之一,乙烯装置属世界级规模,聚丙烯装置为世界单套生产能力最大;2016年1月,中国石化在沙特成立中东研发中心,以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是中国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推广支持中心、高级人才培训中心。该研发中心的成立,将助力阿盟国家石油石化行业蓬勃发展,推动公司与阿拉伯阿盟国家的合作再上新台阶。 强强联手深化中俄合作 2016年11月8日,李克强总理访问俄罗斯。在与俄总统普京会谈时,他指出,中方愿同俄方深挖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巩固双边贸易企稳回升势头,推进石油、天然气、民用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大项目合作,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为双方大企业合作提供必要的配套和支持。普京则表示,当前俄中贸易企稳向好,在能源领域合作积极发展。俄方愿同中方继续扩大双向投资,加强高铁、金融等领域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与合作不断深化。 乘着中俄政经合作的东风,中俄两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化、俄羅斯西布尔集团公司(Sibur,以下简称"西布尔")开展了渐趋深入的合作。 西布尔总部设在莫斯科,成立于1995年9月,2016年公司员工总数2.8万人。西布尔有26家子公司。截至2015年,西布尔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逾1 400家能源、化工、快速消费品、汽车、建筑及其他行业的大客户。其业务涵盖从天然气加工到生产单体、塑料、合成橡胶和塑料加工等整个生产链。 西布尔项目遍布西伯利亚 位于额尔齐斯河和托博尔河交汇处的托博尔斯克具有天然的地理及运输优势,这也让托博尔斯克成了著名的商贸中心及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其一度还成为西伯利亚的首府。而这也是西布尔目前最大的石化基地之一。 冬天的托博尔斯克大雪纷飞,但西布尔ZAPSIB-2聚乙烯等项目施工依然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项目工程承包方中国化学工程七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托博尔斯克冬季极端低温能降至零下40摄氏度,不过通过加保温防护膜等各种措施能保证项目安全顺利推进,预计2020年按时建成投产。 据西布尔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工程采用了严格的解决方案,同时工厂将采用最新的气体净化系统,效率达99.9%,并实现2 000万立方米封闭式水循环,确保周边生态环保不会受到影响。 除了上述在建项目外,早在2013年10月15日,西布尔聚丙烯工厂在托博尔斯克投产。托博尔斯克聚合物工厂由两个单元组成:一个年产51万吨的丙烷脱氢(PDH)制丙烯生产装置和50万吨的聚丙烯生产装置。 这些在建项目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明显增加西布尔石油伴生气的加工量,轻烃制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加工量将成倍增长,中间产品运输费也得以缩减;另一方面将使俄罗斯从一个聚丙烯等净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截至2015年,西布尔在俄罗斯境内各地拥有26处生产设施,生产100多种石化产品,是俄罗斯和东欧领先的石化公司,EBITDA盈利指数排行世界第三,是欧洲合成橡胶的第二大生产商。而这些也正是中国石化寻求与其合作的背后缘由。 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早在2011年4月,中国石化与西布尔就丁腈橡胶合资项目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8月5日,西布尔向中国石化出售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合成橡胶制造厂25%+1的股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合成橡胶制造厂是俄罗斯最大的合成橡胶企业,市场份额达到78%,其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占出口总额的68%)。当日,中国石化-俄罗斯西布尔丁腈橡胶合资公司成立。项目总投资5 312万美元,其中,中国石化投资1 328万美元,双方合作期限30年。 作为中国石化化工板块首个境外合资合作项目,化工销售公司高度重视,本着"合资公司效益最大化"的合作原则,认真履行股东职责,积极参与合资公司管理,切实维护好股东及合资公司的利益。同时,精心组织,认真研究市场;密切做好产品衔接,科学安排生产,力争卖出当期最好价格;努力开发市场,深入开展产销研活动。2015年,合资公司实现净利润3.32亿卢布(合3 520万元人民币),产品国内市场份额比上年提高2.3%,直销率比上年提高24%。 2014年5月20日,上海。中国石化与西布尔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见证下,签署了在上海建立合资公司的协议。该合资公司将包括在上海以南50公里的上海化工园区建设一个年产量5万吨的丁腈橡胶(NBR)工厂,项目总投资7.25亿元。中国石化将拥有合资公司74.9%的股份,西布尔拥有25.1%的股份。双方还签署了一项在新工厂使用西布尔丁腈橡胶生产技术的技术许可协议。西布尔专家将参与新工厂的建设、生产及商业运行。合资工厂将于2017年第四季度投入试生产。 2015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订战略投资协议,俄罗斯政府批准西布尔集团将20%的股份出售给中国石化,股权收购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中国石化收购10%的股份,并在3年内再收购10%。2015年12月17日,中国石化收购西布尔10%股权顺利交割,剩余10%股权的价格及时间暂未确定。 "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再到战略入股,两者合作内容及形式逐步深入。"有分析师分析,这是优势互补共谋双赢,对于中国石化而言,俄罗斯及西布尔丰富的上游油气资源是其合作的最大动力之一,同时西布尔作为俄罗斯石油化工行业领导者,在天然气加工、合成橡胶等多个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而对于西布尔而言,公司目前进行的多笔投资都需要大量资金,依托中国石化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及广阔的中国市场,西布尔未来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此分析得到两家公司的证实。 2015年12月17日,中国石化收购西布尔10%股权顺利交割。中国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表示:"中国石化参股西布尔,不仅进一步增加了两公司间的合作深度,而且是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积极尝试。西布尔的‘资源-石化一体化发展方向与中国石化的主营业务有很高契合度,也符合中国石化化工业务海外战略布局,有利于中国石化产品供应的多元化和长期性。" 西布尔董事会主席米赫尔松表示:"作为全球石化大型企业,中国石化参股西布尔的行动,肯定了管理层将公司转型为天然气加工和石化领头企业的努力,亦是对西布尔高增长潜力的认可。此举将有助于发挥协同效应,将西布尔的增长提升至新高度。" 据悉,中国石化在战略入股西布尔10%之后,两者正在谋求开展各部门对接、技术合作等更加深入的合作。如此这般的深入合作,对于这两家企业乃至中俄两国而言均有现实的影响及深远意义。 下一步,预计中国石化将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西布尔位于俄远东地区阿穆尔天然气化工厂的项目。这可以发挥中国石化一体化优势,对双方亦将起到积极作用。 向哈国移植中国石化管理模式 国勘哈萨克斯坦公司是中国石化上游海外经营的第一个项目,从2004年8月收购美国FIOC公司起开始艰难前行。收购初期,项目管理面临5大难题:从外部环境上看,随着哈国政府对外企的政策日益收紧,项目运行难度日益加大;从生产经营上看,油田分布点多面广,产量下降,储量规模小,效益面临压力;从管理模式上看,股权结构、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复杂多样;从管理理念上看,官僚色彩濃厚,管理方式粗放;从文化意识上看,哈方员工面对中方员工或多或少有苏联"老大哥"心态。 中方管理层认识到,哈萨克斯坦曾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中方管理层用中国石油文化凝聚外籍员工,将中国石化经营管理模式移植到哈国,摸索出了一条"以我为主"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用传统文化增进感情。哈萨克斯坦公司通过各种机会,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理念传递给哈方员工。哈方高管住院,中方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前去探望。利用节假日组织中哈员工集体郊游,共同庆祝中哈节日,开展爬山、滑雪、钓鱼、篮球、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充分尊重当地风俗文化,油田现场重要工程施工前举行"宰羊祭祀礼",组织中方员工为哈国灾区捐款,对社区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进行援建等,增进了中哈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了公司的内部凝聚力。 用职业通道培养人才。为消除管理两张皮的问题,哈萨克斯坦公司建立了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把中哈员工纳入一套考核体系,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新技术,建立网上人才测评系统。同时增加当地员工的中高层管理岗位,让他们能感觉在中资公司有自己的事业。哈萨克斯坦姑娘阿利亚受从事石油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到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工商管理,毕业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公司,她常说:"我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中方员工没什么不同,咱们都是自己人!" 用规范管理强化执行。文化认同更需管理固化,哈萨克斯坦公司对下属全资子公司集中管理、授权有度,合资公司以监管为主,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将国内"矿区制"移植到哈萨克斯坦,把地域相近的油田整合成矿区,用一套人马进行管理,降本增效。将修订完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编订成册,让员工认真学习执行、照章办事。还倡导"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专门在冬季派外籍员工代表到大庆油田实地学习,感受冰天雪地中大庆石油人严谨的作风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使得执行力明显加强,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13年来,在"以我为主"的经营之路探索中,哈萨克斯坦公司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储量规模大幅提升,原油生产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全资子公司FIOC公司S区块地面建设工程竣工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海外第一个"自主勘探、自主开发、自主建设"的50万吨产能规模油田会战取得丰硕成果。 助力科威特石油产业发展 科威特曾是"丝绸之路"的贸易据点。在当代,科威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国家,也是中东地区最早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之一。在优势互补、互有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石化与科威特石油公司(KOC)的合作之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2008年2月,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国工)进入科威特开展市场调研,2009年4月签署第一个钻井服务合同。2009年6月,国工科威特分公司成立,同年11月,分公司第一部钻机开钻。2014年,公司成为KOC最大的钻井承包商。 中科石油产业互补明显。科威特仅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蕴藏着全球10%的石油储量。但是,科威特基础工业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当地钻井承包商服务能力有限,KOC欲提升原油产量却力不从心。科威特为保持其国家收入,制定了长期的石油产出计划,计划从2009年的220万桶/天发展到2020年的400万桶/天。2016年底已达到了320万桶/天。为实现这一计划,科威特政府需要新上大量石油工程队伍,特别是钻修井队伍。2009年中国石化队伍到科威特后,给了KOC极大助力,中国石化队伍施工经验丰富,人员素质高,设备动迁速度快,施工高效安全,以远高于其他承包商的工作效率,帮助KOC提前完成其原油上产任务,得到了KOC的高度赞誉,双方实现了"合作、互利、共赢"。 助力原油上产,促进互利共赢。分公司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为KOC原油上产提供了巨大助力。分公司钻机启动累计提前4 249个钻机日,相当于为KOC额外作业100多口生产井,增产原油20万桶/天;修井机启动累计提前1 174个钻机日,相当于为KOC额外修理117口生产井,增产原油23万桶/天;至2016年底,累计完成钻井737口,修井2 742口,平均每口井比KOC设计的建井周期提前3~5天,为KOC额外作业200口生产井,相当于增产原油30万桶/天。 分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丛式井钻井技术,帮助KOC加快油田勘探开发速度。2012年,SP-186承钻科威特第一批丛式井,为KOC开辟了节约钻井生产成本的新途径。目前,KOC6部丛式井钻机均由科威特分公司提供。 分公司施工队伍多次创下作业区块机械钻速纪录,整体提升KOC油区的作业水准,进一步加快科威特油田勘探开发速度。 为了提高在科威特市场的竞争力,国际石油工程公司整合各地区石油工程公司人力、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从全球范围内调配精兵强将和合格设备到科威特。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统一管理模式,搭建起市场开发、项目管理、支撑服务、绩效考核、财税管理和队伍建设"六个统一"管理平台,积极推进29项统一管理具体工作,牢固树立了中国石化"一面旗帜、一个标准"的品牌形象。 分公司通过完善总监管理体系,推行总监负责制和平台经理负责制,实行分公司、钻井队两级管理模式,压扁了管理层级,成功实现从15部钻机到53部钻机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明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细分业务流程,建立质量和成本管控体系。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所有钻井队伍平均生产时效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连续5年超过99%;日费率连续7年保持极限水平;搬家速度逐年提升,远超所有竞争对手;钻机启动多次创出KOC最快纪录,累计提前5 423个钻机日,获得KOC提前开钻奖励900多万美元;项目高效安全运行,累计获KOC安全奖600多万美元。中国石化SP-138队已连续2 600天无损失工时(LTI)。 分公司践行"立足当地,回馈当地"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国际化经营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截至2016年底,分公司共有员工3 400余人,其中中方员工2 500余人,科威特籍员工281人,其他第三国员工650余人。分公司定期为科籍员工及其家人缴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非常重视科籍员工和国际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促进工作,注重对科籍员工开展入职培训和安全培训,组织安全与钻井业务培训近千人次,内容包括RigPass、急救、消防、硫化氢防护和钻井知识等。许多科籍员工已从较低级岗位晋升到中高级岗位,员工Tariq和Fahad已先后在财务和人事岗位成长为分公司优秀的业务骨干。7年来,为当地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科籍员工岗位级别提升和工资提升累计138人次。分公司已经成为众多科籍员工就业的理想选择,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尊重。 在本文落笔时,恰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也欣闻中国石化已经提出了升级版的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即"4322"构想。中国石化董事长王玉普提出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石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4322"合作构想,即"打造4大业务链条,构建3大战略合作区,做强2大贸易平台,打造2个创新中心",旨在全方位促进产业合作升级,与沿线国家形成利長远、惠民众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模式,这更加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