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国外领导人说,看到你们的青年的卓越表现,我就对贵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这话逻辑上虽讲得通,但我很难辨别,这是客套还是真心。然而,这一次的亚太模联,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倾向于后者的态度。一个国家青年的卓越表现,的确折射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是一个时常用于青少年群体的词,它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影响力。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说这个现象时,会侧重于它的结果,即面对同侪压力,青少年会做出如何不好或好的行为。在这次比赛中,我面对了许多优秀的各国同龄人,我不敢保证一定会有什么质变,姑且就先记录一下他们给我造成的压力吧。 首先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尼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的主要语言都是英语。因此,他们与西方世界的对接,至少在我看来,要比中国彻底地多。当然,这固然也有问题,但如果忽略他们的损失,至少从发展结果上来看,他们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这都可以从两国青年的表现看出来,印尼和马来同龄人的英语绝对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问题并非是可以交流,而是可以理解西方文化。他们熟稔西方人的流行文化,能会意那些根植于西方流行文化的段子。而且就印尼政府而言,正如印尼青年自己所说,他们的政府给印尼青年提供大量高额奖学金供其留学。而且,他们的高校拥有大量的国际交流机会。这些说法,在我浏览他们的Facebook时得到了验证。 其次便是西方教育下的青年。之所以说西方教育下的青年,是因为在如澳大利亚这样一个移民国家里,你会很讶异地发现,在中国街道上一个很平凡的面孔在这里却是完全的西方文化和思维,一个褐色面孔的青年的英语完全没有任何口音,而一个黑色皮肤的姑娘打起英文来迅如疾风——我不得不感叹教育的重要和神奇。这些西方青年,固然有一些学习的是与模联关联性很强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法律和经济等专业,但也有一些理工专业的人。结合几个人的交流情况来看,他们都非常专业,能提出专业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思路,也能做出非常好的演讲。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们在专业问题上表现的很强势,但是在私下里他们非常体贴,很有礼貌。整个会期里,时刻充斥着sorry等礼貌用语。 最后便是此次同行的中国青年了。一位直博学医的学姐在听我讲述国关理论的时候,第一个问题便是你的理论前提是什么,或者说理论假设是什么。这是我在文科生圈子里很难遇到的问题。而且在其后的交流中,更让我感受到她清晰的逻辑和思路。学姐还强调,高中以及大学继续学习的物理、数学等学科对于她做事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以这次模联的毒品问题为例,她向我分析了智利的国家地位和国际角色,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的大牛里,有很大一批人都是理工科出身了吧,理工科对于人的思维训练真的不容忽视。 认识了一位保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学姐,在谈思维的重要性时,她随手指点着飞机座椅前屏幕上的地图讲起了全球气象。暂且不论这是高中知识,重要的是她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与地理基本没有关系。 还有一位在西工大的我的扬州老乡,他的专业结合工程学和管理学,侧重于运筹和管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门专门研究方法论的学科,一番交流下来,颇有教益。在和我同去博物馆的路上,他发现Perth的公交系统的运筹管理非常高效,还不忘拍照回去研究。 河南女教师在辞职信里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我们在看世界的时候,别忘了去看看同龄人,和他们聊聊,听他们说说。见自己,见天地,还要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