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常态下粮食经济发展的压力与机遇探讨


  宋书晓 宋福健
  【摘 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某些方面来说,粮食经济的发展方式甚至关系了国家的存亡,并且对于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措施和科技技术来提升、改造、创新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逐渐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文章重点就新常态下粮食经济发展的压力与机遇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字】新常态;粮食经济;发展压力;机遇
  一、引言
  粮食行业文化是粮食部门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形象以及组织制度等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行业精神、行业宗旨、行业形象和行业制度等。粮食行业文化是推动粮食系统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促进粮食系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是维护粮食系统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粮食系统应当塑造优秀的行业文化,充分调动全行业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大家的热情和智慧凝聚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凝聚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来,凝聚到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上来。
  二、新常态下粮食经济发展的压力
  (一)粮食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
  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經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均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若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2季度14.8%回落到2014年2季度的7.5%,增速大致下降一半。2014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持续小幅下降、大米价格震荡下行,国际粮价总体呈小幅下行走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粮食直接消费减少而间接消费却在不断增加,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刚性增长必然引起粮食总体消费量的刚性增长态势。在国际国内粮食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国内粮油市场供需平衡将面临较大压力。虽然中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耕地减少、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等制约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紧平衡"将是全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
  (二)粮食经济发展的内部压力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加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放缓,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降低,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还不足以替代生产要素跨部门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国际粮价下跌,内外价差扩大,进口数量增加,国内粮食行情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且受国内粮食丰产、国家保护价政策、消费需求疲软等多空因素交织影响,各粮食主要品种呈现不同走势。稻谷连续增产,稻米价格小幅震荡,波动空间有限;小麦走势呈现阶段性稳定;油料油脂行情低迷,粮食经济整体面临着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三)内外交困下粮食经济转型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中国经济大环境的下行压力影响到粮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发展态势严峻,各类粮油加工企业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压力较大,利润率同比降幅较多,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举步维艰,粮食经济面临着后继乏力的严峻考验,加之国家以食品价格调控物价的措施力度较大,成品粮油价格上涨空间见顶。社会主要粮源依然由中储粮为首的国有企业掌握,原粮市场购销平淡。在目前面临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成本优势降低、购销遭遇新型主体挑战的突破过程中,必须探索新的业态形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三、新常态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实现新常态经济,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或管理政策必然要因此调整,国家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2014年中央明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也要求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优先以产粮大县较多的地市为单位,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价格保持上年水平不变,这是从源头稳定农产品加工的信号,将带动其他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逐步合理下调。
  (二)投资机遇
  从整体上讲,除了中粮、中储粮等央企外,粮食企业能称得上巨人或者小巨人的还不多,许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还普遍是小、弱、散。央企是主动脉,但是仅靠主动脉是不行的,地方粮食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毛细血管,其在广大农村的网络优势不可替代,是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载体。全国国有企业粮食库存总量达到历史高点,从2015年开始,粮食购销主体将逐渐转移到非国有粮食企业,这有利于各类加工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各类成品粮价格逐步企稳下调。近期国际成品油价格进入历史低点,各类企业物流成本将进入合理区间,同时将把食用油价格进一步拉低。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具体实施意见将进入攻坚操作阶段,将极大地激发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为粮油市场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他国有粮食企业可以积极吸纳优质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政策性粮食经营,抓住这一轮中国经济带来的资金投资重点领域转移的机遇,实现粮食经济异军突起是完全可能的。
  (三)科技机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据国家粮食局信息,近年来粮食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持续优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科技成果丰硕,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果应用转化效益明显;行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经费投入渠道和总额不断增多,粮食科技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等社会化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科技都很重视,舍得投入,种植、生产、经营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的应用也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为提高粮食经济效率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主食产业化推进任重而道远,务必要严格的按照各个方面的规划需求来进一步加深,确保将民生改善以及民生保障作为粮食经济发展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坚定不移的以正确的目标前行,才能够使得我国的主食产业化得以迅速的发展,追上甚至领先于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本质[N].山西政协报,2016-09-28(00B).
网站目录投稿: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