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应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按照新高考方案,浙江今年9月上高二的学生都要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此前,有关专家在浙江调查发现是"一片悲观";有的老师是"极度恐慌"。在新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选择,无所适从;一些家长也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选课。(7月9日中青在线)
  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问题。长期以来,以高考为代表的招生考试制度,虽然在选拔优秀人才、维护社会公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顽疾也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为此,近30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几乎从没有停止过。
  与以往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小打小闹"的局部"手术"相比,这一轮的改革则可谓是"伤筋动骨",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通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然而,理念虽好,却不免有脱离"国情"之虞。
  以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浙江方案为例,其最核心的变革当是考生除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可自主确定选考科目。从理论上讲,7选3存在35种组合,学生完全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3门作为选考科目。如是,将对学生的学习、家长的观念、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中学的组课组班及办学理念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然而,理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呢?这就涉及学生能不能选、敢不敢选和会不会选等问题:能不能选是指学校和家长能否真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敢不敢选是指即便学校和家长真的不干涉了,学生有没有魄力和勇气进行选择;会不会选则是指学生能否真正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很难想象,长期按部就班的学校在面对师资和设施等严峻考验之时,真的会"放任"学生自由选择。因此,各种各样的"引导"恐怕会层出不穷。同样,很多习惯于包办的"中国式家长"恐怕也会横加干涉孩子的选择。更令人担心的是,为了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一些师资力量有限的中学极有可能采取"田忌赛马"的竞争策略:在7个选考科目中整体性地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或学生相对容易取得成绩的3个科目,并将全部资源投入到可能产生成绩最大化的这3个科目上对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上驷"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这绝非危言耸听,之前被寄予开拓学生眼界、发现自身特长和打造学校特色等诸多重大意义的选修课程开发建设,在一度轰轰烈烈之后迅速归于惨淡便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在刚刚进行的新高二年级选课过程中,也的确存在学校不同程度代替学生选择的情形。
  姑且抛开学校和家长的因素,就孩子本身而言,敢不敢选是勇气问题,会不会选则涉及能力水平问题。应该说,改革设计者们对上述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告诫学校不得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人生规划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姑且不论学校是否能克服种种困难放手让学生选择,就人生的道路方向问题而言,也绝非是可以靠几节课能妥善解决的,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让孩子们真正从志趣出发进行选择,实现"职业有不同,贵贱无差别"是一个绕不过的根本前提。
  可以预见,这次"伤筋动骨"的高考改革可能还会引起一些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相比于整齐划一也是促使教育发生质变的巨大进步。任何变革都难以一蹴而就,倘若能清醒全面地看待和预见问题,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改革才能更加稳妥有效。要避免高考改革成为一厢情愿的产物,当务之急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苗头迅速做出反应,而不是等、靠、要。
网站目录投稿: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