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听周杰伦的歌,还真买过好几件凡客。 穆旦让我赔过钱。大学毕业前一年,我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叫《一滴雨水中的家园》,自己意淫是向穆旦先生致敬。这本诗集只卖出200本,其中150本是我自己买的,又死皮赖脸磨着同学买了30本,为此花了足够买50本书的钱请他们吃饭。一直想知道另外20本的买家是谁,如果关注盒饭财经的朋友就在其中,请在后台留言,给我一个感恩的机会。 我崇拜穆旦,对周杰伦无感。关于陈年,多少有点小亲近。 在他参加《恶毒梁欢秀》之后,对他,就是一声叹息。 当听到他说"穆旦甩周杰伦几十万条街,我觉得一百年后,大家肯定都还记得穆旦,周杰伦肯定就是垃圾了"时。我知道他又向凡客插了一刀。他得有多恨这家自己创立的公司?不但融了八轮资离上市越来越远,还不惜落井下石。 六年前,凡客以话题营销起家。"爱"系列的凡客体成了社交病毒,至今仍算经典,直到后来的"有春天无所畏",也有高手风范。这家公司虽然产品做得差点,可对年轻用户心理共鸣点把握,颇得分寸,善于和年轻用户沟通。而且从凡客的定位来看,其用户与周杰伦粉丝有高度重合,不知为何这次会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说这也是一场话题营销,那可能太低估了陈年的智商。周杰伦这样级别的明星,拥有口水吨位能装满几个游泳池的粉丝,无缘无故对他踩上一脚的人,一定会受到碾压。 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位设计中心的同事,是重度"玉米",某次我无意中说了一句"春哥",接下来的一周中,她看我的眼神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杀气。 如果并非行险营销,那只有一个解释,这是陈年的心里话。 就在播出这期节目之前。从4月21日开始,凡客又打新广告了,引用了不少马尔克斯、穆旦、张爱玲的句子,陈年说:"凡客只做我喜欢和懂的。"而凡客的品牌口号变成了"不商量,不讨好,我喜欢"。 对陈年个人来说,这是不向时间妥协的文艺范儿,但对公司而言,呈现出直男癌晚期症状。 陈年从不隐藏他的文艺范儿,他以此为骄傲。 陈年曾经创办过《书评周刊》,在书评人中就颇有名气。2000年他应雷军邀请加入卓越网,这是其第一次接触商业。 他曾回忆,自己所受的最大触动是,从此由一个完全的个人贡献者——因为做媒体其实更多是一个个人贡献者,要变成一个组织贡献者,尤其是自己要管理这个企业,你简直成了这个企业最显著的代表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组织人了 。 陈年为卓越网选书,最开始成功的案例是《加菲猫》,这是迎合大众品味的作品,非他所爱。很快,他就体验到强烈挫折感,因为他发现有些非常好的书其实大家是不知道的。像《西方哲学史》已经把整个西方关于行而上的思考,这么多年的(思考)捋了那么清楚的一个路线出来,但是竟然能不为中国读者所知。现在自己既然有 卓越这个平台,自己就可推荐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书。 他还真的把一些"冷门书"变成了"畅销书",像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系列。 当他最开始选这种冷门书时,毫无悬念的遭到了同事的反对。但他认为,在这种时候,自己意见是压倒性的,因为——很简单,"我在照顾了一般的商业利益之后,我 的趣味必然会表现出来。我遵守游戏规则,我满足了大家对一般商业的要求,比如说《加菲猫》一下卖了十几万,《大话西游》卖了几十万,还有《东京爱情故事》 卖了几十万套。在这种前提下,我会把我的趣味拿出来实验。当然,会有人不同意把《西方哲学史》放在首页上去推荐,但是后来卖得特别好;也肯定(有人)不同 意把《钱钟书全集》那么一厚套精装的东西(放在重要位置上),结果卓越网卖光了。" "个人贡献者"与"组织贡献者",两种力量一直在陈年内心撕裂。他当时希望卓越网既是一个营销渠道,也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说,即使在卖《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时候它也会恪守一个底线与品位。他承认自己没有力量去培养网友的阅读习惯,但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编辑、设计风格。 那时陈年已不掩饰对肤浅的不屑,他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如何教编辑写图书推荐:"要有语感、要有节奏感。有的人身体的节奏比较混乱,它画的画也比较混乱;思维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话,永远看上去就像于丹那样,看上去很繁华,但是其实你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2004年卓越网由亚马逊收购,作为高管的陈年从财务上获得了不错的回报:有一段时间,买5万块钱以内的东西,他都不会有任何犹豫。但收购完成4个月之后,他感到失落,意识到这家公司其实不再和他有关系了。 "个人贡献者"与"组织贡献者",两种角色在卓越获得了最完整的统一。一入商场深似海,从此难做文化人,而陈年最适合做的,还是与书有关,虽然这个生意本身不性感。 2005 年陈年创办了网络游戏虚拟物品销售网站"我有网",遭遇失败。后来他反思,自己不该拿到投资后就跑去写书,"耍个人的性格,显得特别清高"。他写的那本 书,叫《归去来》,是写给他三年前去世的奶奶的。"跟你血脉相连、无条件爱你的人没有了,我要用我的方式去给他们立碑,在他们宅兆前,我把这本书烧给了我的亲人们。" 去年12月中旬,在前往上海火车站的路上,他望着车窗外的雨水,想起《小团圆》中的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后来他突然一惊:这样的文字,为什么不可以表达到衣物上? 听到雨声就来了情绪,又从情绪回到商业,这就是陈年式的创意。 于是凡客开始将张爱玲、马尔克斯、穆旦的文字当做设计师的灵感,设计为图案之后,印到T恤上。粗看起来,这不过是将文化衫上的"别理我,烦着呢",换成了更有内涵的词句语图案,但陈年觉得,这让衣服有了生命的张力。 从这些细节看,陈年还是蛮有趣的,这一次,爱穆旦爱到去喷连路过都算不上的周杰伦,这个骂周杰伦的"个人贡献者"陈年,比爱反思的组织贡献者陈年可爱多了。 谁有这样率性的朋友,当浮一大白。 但谁有这样率性的老板,就要小心了。 陈年是个特别善于反思的人。 从 2011年开始,他每年都反思若干次,随手百度了一下"陈年反思",就能看到这样的标题:《陈年反思凡客2011:困难根源是管理层决策失误》(2012 年1月);《陈年反思:凡客患快公司失控症》(2012年9月);《陈年反思凡客五年》(2012年12月);《陈年反思:凡客盲目扩张,我和团队过于虚 荣》(2013年10月);《陈年:再不做好产品,会遭雷劈的》(2014年8月);《陈年反思:远离产品是过去最大的错误(2014年10月);《陈年反思: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2015年1月)。 要说深度,陈年没有不反思自己只反思别人,要说广度,从管理到架构,从产品到营销,从团队到客户,每一个点都覆盖了了,要说力度,雷劈这种誓言都说出来了,你还想让他怎样? 遗憾的是,"反思"几乎是近两年凡客唯一的亮点,凡客目前的融资,已经达到8轮,再没有大变化,陈年将在凡客体之后,创造出一个"反思体",却不能讲出令用户和投资人振奋的新故事。 有人说陈年的毛病是,第二年总会把上一年反思的错误再犯一遍,我查阅了陈年所有的讲话,再对比凡客战略调整,发现这么说他也冤枉:他没有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是一直在犯新错误。 屡败屡战,愈挫愈奋,在商界本是常事,其实一战成名,没有走过麦城的企业家,才是珍稀动物。你不妨看看企业家如何反思,反思之后如何翻盘。 柳传志就特别注意复盘,他虽然没有把反思挂在嘴上,但联想做对了事复盘,做错了事更要复盘,复盘有一套方法论,还有一套模型,而且是联想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我参加过联想的复盘会,旁观其自行拆骨剥皮,每次都出一身冷汗。 任正非几乎每一封公开信都是一次反思,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管理的灰度》一文。彼时华为因其内部强势管理风格,出现了员工猝死、自杀等问题,任在这篇文章中写到: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在越来越自闭;"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 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 张瑞敏哲学是"自以为非","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2014年底它举办了一次庆祝其创业三十周年的庆典,却并没有强调"三十年"这个概念,张 瑞敏告诉我,中国公司庆典的副作用非常大,好像功成名就了一样,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虽然已经三十年,但应该像重新起步一样。今天可以继承的就是四个字:自以为非。 美团网CEO王兴曾是个著名的连续创业者,他对自己挫折的反思是:企业家精神本质是对机会的追求,暂时无视自己现在控制多少资源。但光有企业家精神是不够的,你还得要沟通,容忍力很重要。 以上几位反思,都没有陈年的反思精彩,都没有陈年的反思细致,但有几个特点:第一,求实,不是自己一个人反思,然后让团队去改变。第二,反思是个技术活,但不是口技,没有人能靠反思走出困境。第三,反思中有定见,不能在焦虑中迷失。 谁能说出在凡客,陈年最有力的战友是谁?自然不是雷军,雷军是外脑。跟随他的牛人,已经越来越少。或者说,不知还有没有。 在陈年的一次反思中,有这样一句话:之前凡客已经挤满了多少凑热闹的人。如何让这些人尽快离场?他的答案是将公司搬到亦庄,戒躁戒躁。 这让我想起《猩球崛起2》中的一句台词:猿总是寻找最强壮的树枝。离开凡客的人,未必都是喜欢拿个人职业生涯凑热闹的,而是感觉这根树枝不够强壮。凡客现在最大的危机已不是产品危机,而是人才危机。 骂骂周杰伦,或许可一吐"个人贡献者"陈年的胸中恶气,但只会给"组织贡献者"陈年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