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头抢"菜" 头破血流 民以食为天,生鲜可以算得上是与老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产业了。近些年,各大互联网、零售业巨头开始纷纷布局、加码"卖菜"行业:2016年开始阿里斥资数十亿打造的盒马鲜生树立了新零售标杆,最近又推出盒马菜市等多种零售新业态;永辉探索出超级物种、永辉生活、永辉生活·到家三大核心业态,围绕生鲜进行消费的全场景覆盖;四月,苏宁在小店App中上线了苏宁菜场,不断丰富其智慧零售场景;美团年初上线了美团买菜App,紧接着在北京推出线下菜市;饿了么也不甘示弱 ,与叮咚买菜战略合作,将买菜业务推进至全国100个城市;谊品生鲜获腾讯领投20亿B轮融资,加速布局社区生鲜卖菜…… 这些与互联网、外卖等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巨头又为什么着急纷纷涌入"卖菜"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赛道呢?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生鲜行业研究报告》,生鲜产业空间巨大,2017年交易额将近1.8万亿,并且预测在2020年会达到2.31万亿规模,年均复合增速14%,大幅领先9%的社会零售消费品的增速。 作为一日三餐的食材,生鲜产品具有需求刚性的特征,其品类包括蔬菜、肉类、水果、水产等,保质期较短,因此又具备复购频率高、客单价低的特点。从购买频率来看,生鲜整体可以达到51次/年,甚至超过快消品总体46次/年的消费频次。 另外,根据前瞻产业院的研究报告,60%的消费者在购买生鲜的同时会交叉购买其他零售商品。因此无论是对线下超市还是线上电商而言,生鲜都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流量入口,具备优秀的"聚客效应"。所以,零售行业素来有"得生鲜者得天下"一说。 但是,"天下"从来都不是好得的,生鲜也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在产业链上几个关键痛点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一些新零售生鲜电商们近来又经历了一波倒闭潮:位于苏州市昆山吾悦广场的盒马鲜生将于5月31日闭店,这是盒马开业三年来首次关闭门店;4月16日,美团旗下的新零售业态小象生鲜宣布关闭无锡及常州地区门店;更早之前,顺丰旗下的顺丰优选也关闭了武汉、青岛、成都、上海的门店;除此之外,京东7FRESH的扩张速度一再放缓…… 就连这些风生水起的零售巨头们也在生鲜战场上折戟沉沙,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生鲜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据之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4000多家生鲜电商平台,95%都在亏损,4%可以持平,能盈利的只有1%。这反映了生鲜电商的行业痛点:客单价低、损耗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二.生鲜业态变迁 生鲜市场目前在我国的零售端渠道主要有四个业态:传统农贸市场、超市生鲜、生鲜电商以及近年开始流行的社区生鲜店。 农贸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生鲜流通市场。受个体商贩自身经营动力驱使,农贸市场中流通的产品鲜活度高、价格亲民,并且农贸市场作为民生工程享受政府补贴,在生鲜流通渠道中一直占比超过50%以上。但是由于"农改超"政策的推进、批发流通效率低下、对新兴社区的覆盖度差等多重原因,农贸市场在生鲜流通的环节占比一直在下降。 超市生鲜,除了永辉等少数企业,大多数都无法通过生鲜盈利。原因是生鲜品类缺乏品牌溢价,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维持高毛利。但就算这样,超市也不得不做,因为生鲜是引流工具。目前超市渠道流通的生鲜占了总流通量的23%左右。 2012年以来,随着"褚橙"营销大获成功,顺丰优选、京东生鲜频道上线,生鲜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虽然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只有不足3%,但增速很高,电商和传统零售都在纷纷涌入。 据之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4000多家生鲜电商平台,95%都在亏损,4%可以持平,能盈利的只有1%。这反映了生鲜电商的行业痛点:客单价低、损耗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最近的盒马、美团小象、顺丰优选相继关店,都说明了电商生鲜这个模式还不成熟。以盒马鲜生来说,选址过度依赖地段,电商属性受制于3公里区域以内用户规模,发挥不出电商的网络效应。 就在生鲜电商洗牌转型的同时,围绕一公里到店到家的社区菜场开始热闹起来。 盒马CEO侯毅在3月的演讲中宣布测试四个新业态,紧接着盒马菜市就在上海、北京、武汉相继开业;美团在调整小象生鲜的同时,连续在上海、北京开了十家美团买菜服务站,战略重心逐渐向小店模式转移。 永辉超市在剥离云创业务之后的股东大会上首次提出"要以更小型化的永辉Mini"下沉社区,不超过90天,永辉的新业态Mini店就已开店并签约239家。永辉Mini,是一种以生鲜为主的小店业态,面积在300?600平方米,可用小程序、拼团等嫁接一部分到家业务。在永辉超市宣布做Mini店后,一些社区生鲜创业者有了梦想破碎般的慌张和失落。 巨头们纷纷转向模式更小型化、更贴近消费人群的社区生鲜店,大有要做"家门口的菜市场"的架势。作为一种比较新的零售业态,社区生鲜店融合了菜场、社区超市和便利店的一些特点。品类上以生鲜食材为主,有些也会辅以粮油、饮料、调味品等家常使用的产品,面积上多为100?600平方米,喜欢开在社区门口,最近距离地贴近消费人群。 社区生鲜店极大满足了买菜的便利性需要,上班族人群早上没时间赶菜市场,晚上下班后菜市场又关门了,而去超市太浪费时间。对于零售商来说,社区生鲜也提供了很好的供应链整合的机会。在菜场渠道的生鲜要经过好几级分销,随着产品转手一级二级经销,成本也在增大。零售商如果能直采、整合供应链,获利空间会继续增大。 三.社区生鲜:已经有盈利案例 其实早在永辉mini、盒马菜市等入场之前,社区生鲜赛道就已经创业公司辈出,并受到资本的热捧。目前,行业逐渐形成以生鲜传奇、谊品生鲜等以到店为主的模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到家模式,还有盒马鲜生、永辉Mini店这种到家+到店的综合模式。 社区生鲜店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实现了超越同行业的毛利润。经过多轮迭代,他们在规模效应显现之后终于实现盈利。生鲜传奇:聚焦家庭的一日三餐 生鲜传奇于2015年在合肥成立,它聚焦中产阶级的一日三餐,选址贴近社区,成立以来快速发展,共获得两轮共五亿元融资,门店已经五轮升级迭代。据媒体报道,公司在2018年飞速扩张了60余家门店,截至2019年1月初,已在合肥共开设106家门店,开业1年以上的成熟门店20余家,平均营业面积235平方米,年销售额在900万元以上,年坪效超4万元,平均同店保持18%的年增速,整体经营情况较好。 公司表示2019年将继续主力发展合肥地区,在2019年底时将达到200家门店,并试水南京。同时,生鲜传奇第五代门店正式开业,并命名为"乐鲜传奇",结合APP实现全渠道。公司CEO王卫此前接受《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时表示,生鲜传奇的单店年销售额达到800万时可以打平成本。 生鲜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是毛利率太低,生鲜传奇通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来提高毛利润率。首先,在周边采购的基础上加大基地直采和产品定制的规模,已有80多个基地,并计划两年内完成90%产品的基地直采;其次,大力发展自有商品,目前自有商品SKU達400余个,总利润占比超过30%;最后,选品宽而精,通过缩减SKU增加单品采购量,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供应链整合,生鲜传奇可以把综合毛利率做到21%,远高于同行业15%的水平。钱大妈:为了不卖隔夜肉自建运输冷链 钱大妈是始于2012年的猪肉专卖店,于2013年开始打造社区生鲜综合店,主打加盟模式,门店数量现今已突破千家。创始人冯冀生坚持"不卖隔夜肉"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自建冷链运输,保证从货品采购、分拣、运输、到店上架全作业流程不超过12个小时;一方面通过打折促销模式实现零库存运营,最大程度降低库存损腐率。 值得一提的是,钱大妈的打折促销方式非常独特:每晚七点起,门店全场9折,每半小时再减一折,直至11:30免费派送,门店由此实现库存日清。由于购买打折蔬菜的顾客多为准备第二天餐食所需,对新鲜度敏感性不高,因此并没有导致白天主力客群的流失。据统计,钱大妈门店19点以后销售占比约为10%,而行业其他同类型门店的比例约为8%。 2017年以后,随着门店的数量增多,供应链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钱大妈目前供应端加价率控制在6%?8%左右即可覆盖供应链成本,已形成稳定盈利模式。谊品生鲜:合伙人制打造垂直供应链 谊品生鲜是2013年由永辉前员工江建飞等人创办的,并继承了永辉的"门店合伙人"等体制。谊品生鲜起步于合肥、重庆,目前两地门店数分别为200多家和100多家。2015?2018年,谊品生鲜陆续在成都、武汉等16个省会级城市开设60多家门店,目前已经可以盈利。 合伙人模式不仅保证了前端门店拓展的各个利益体串联,亦是谊品生鲜打造垂直供应链的关键。谊品生鲜会寻找专业的、有当地资源的合作伙伴,做"基地直采+B2B分销+终端零售"的垂直供应链。不同于普通的基地直采模式,谊品生鲜做一个品类的整体采购,然后进行分拣,批零结合。以鸡蛋为例,谊品生鲜会将较小的初生蛋卖给早餐商贩,将饱满的高峰蛋留在自由渠道进行销售,将老鸡蛋出售给食品厂。通过打造这种垂直供应链,谊品生鲜将综合毛利率保持在了20%以上。四.供应链整合能力尤为关键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知零售商如果能直采、整合供应链,获利空间会继续增大。实际上,不仅是农改超起家的永辉,和长期投入农业的正大集团,还有其他零售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都在试着整合生鲜的供应链。犁小农、康品汇、正大优鲜的母公司都有农业上游的产业或者投资。 以到店为主的生鲜传奇、钱大妈、谊品生鲜获得了最贴近客群的线下流量。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实现了超越同行业的毛利润。经过多轮迭代,他们在规模效应显现之后终于实现盈利。但这成果是建立在对店铺选址极为严格、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和对供应链管理要求非常高的条件下的,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可能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