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摘 要】 微课(Microlecture),是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重点教学问题的一种微小的课程。微课因其灵活性、互动性、现场性等特点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通过丰富微课呈现形式,拓展微课覆盖面;加强微课辅助资源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微课专题化、常态化发展等举措可进一步拓宽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 微课;思想政治教育;教改创新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思政管理系列项目"‘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延伸化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6XJSZ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关平,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8)02-0084-02
  一、微课的内涵与一般性特征
  微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创始的,他从建构主义的教学双主体性出发,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思考与研究积极性的在线学习资源,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新兴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和SNS网络社交平台为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信息整合与教学互动的平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能够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和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拓展学习与交流的多维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大思政"的发展思路,微课的应用更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与载体,通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互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微课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是混合式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较为广泛,但核心主体十分明确,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以教学设计为程序辅助,以素材课件为教学佐证,以教学反思为提升机制,以练习测试为成效保障,以网络平台为活动载体,以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为考评机制。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单一授课方式,按照其不同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式、实验式、讨论式、问答式、启发式、案例式、表演式、自主学习式、合作研究式;按照其不同的功能指向可分为课前预习式、课上导入式、课中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知识梳理式、练习实验式、素质拓展室、总结综述式、课后反思式,活动组织式等等。
  微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时间短,一般在5-10分钟左右;二是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案例丰富,集中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三是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可重复收听,可随时随地学习;四是微课教学"情景化"突出,集合教学主线、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案例化教学于一体;五是微课增强了教学互动性,学生可对微课内容及时反馈,扩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六是制作简单、传播迅速,课程内容易表达、易入脑、易转化。七是选题广泛,突出创新意识,教师熟悉的、感兴趣的、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作为微课的首选。
  二、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优勢特征
  1.微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性与形式的灵活性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着整个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发挥受限、自我认知感不强,而微课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提炼与浓缩,提纲挈领的要点式教学替代了篇幅长冗的灌输式教学,学习内容的凝练与学习条件的多样性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微课教研的互动性与微课讨论的交互性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在微课的课堂上没有了教师的管理与约束,却极大地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调控意识,在不断地学习和训练自我调控的过程中增强广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宏观把握意识,对于政治主张的独立思考意识,并且学会在实践中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与教育自我,此外,微课制作程序的相对简洁,使得课堂讨论可以通过微课形式进行互动,学生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我理解、自我讲授、自我教育的过程,将更易于理解相关政治理论与政治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3.微课中案例教学的生动性与案例演说的现场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微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仅浓缩了理论教育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网络迁入实现多媒体的现场案例教学,将案例主人公或业界精英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现场案例教学,微课模式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知实践案例教育。同时,微课教学的生动性,也能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想象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三、加大微课资源建设,发挥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丰富微课呈现形式,拓展微课覆盖面
  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利用多方资源,扩大微课的呈现形式,由于单纯的传统讲解方式难以突出微课的信息化优势,所以建议利用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的形式引入,让微课更加生动有趣,使得知识要点更加简明扼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讲解相关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切换相关历史视屏、真人现场案例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处理等方式,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即视感,也可通过添加字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调重难点,也避免因教师语速过快使学生忽略了相关细节内容。通过视频导入、提出问题、配乐交流、汇报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endprint
  其次,通过微课设计有效提升微课的适用性。一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内容划分不同的微课模式,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模式展开讨论,对于近期颇有热议的社会现象可通过协作学习模式展开讨论,启发大学生们对当今时事政治与政治理论的关注与热爱。二是拓宽微课的使用范围,通过聆听一些道德修养高、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学者,社会贡献大、社会形象好的校友,以及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领袖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引导大学生关注主流意识形态。三是设置课后讨论环节,引领大学生在课后积极讨论,使课程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2.加强微课辅助资源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微课专题化、常态化发展
  首先,需要对微课的主讲教师、后期计算机制作合成人员、听课人员的范围进行明确的规范,规范微课授课的时间、方式、平台,不同类型的微课可以有各自合理的时间长度。定期组织不同级别的微课比赛,邀请微课相关专家以及计算机技术处理专家为广大教师培训,增强微课制作中的学生主体性,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授课技能,促进教育创新改革的深化发展。
  其次,完善微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的教学制度规范。课前,教师按照课程内容与授课群体的基本特征确定微课容量,提前告知学生预习要点与课堂讨论内容,要求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微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教师所设置的过关任务,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课后,教师通过批改学生过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在线答疑和讨论情况,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结合教学内容、课时、课容量对教师开展微课的相关状况進行评估。
  最后,积极进行关于微课的教改研究,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校际合作共享,营造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校党委领头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建设团队,引领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步伐,推动微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融合机制研究,建立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基础的微课教学资源库,建立由高校党委牵头,各职能部门、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关工委老干部协同创新、齐抓共管的微课建设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苏辛:《微课有恙》,《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第10期。
  [2] 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
  [3] 魏江明等:《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14第10期。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1期。
  [5]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10第3期。
  [6]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2014第5期。
网站目录投稿:傲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