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远方旅人的读后感大全


  《远方旅人》是一本由唐洬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9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方旅人》读后感(一):不错
  去美国蹭过交流的人表示,美国部分很好看,一系列细节很真实,修车、吃罚单、找律师、进屋不走门走落地窗,一看就是来自亲身经历。读到筱筱说他们把那个菲爷的罚单记录给破了那里我笑了,这话我舍友也说过。说实话瀛海的风土人情有点虚无缥缈,但美国的一草一木都很踏实,故事也写得自在随性。我读的时候老盼着战大帅两口子出场。
  《远方旅人》读后感(二):来自异国他乡的回忆
  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悬疑故事,在看过介绍之后,我更是肯定如此。但当我慢慢的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看到这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几十年来,一群人,一座城市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主人公隋梦莛远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和他的朋友一起在跨越省际的时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十多年前她中学时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里有她自己,也有她的朋友樊思琴,更有一群当时的伙伴们。而故事的发生又是那么平常,似乎是平平淡淡,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天。但却牵扯出了许许多多的人。 故事中有不同的家庭,在上一辈,三个人是姐弟也是朋友,可是多年之后,三个人中,姐姐把弟弟送进监狱,而另一个人也病逝。似乎他们的孩子又走上了他们的老路。而故事中所呈现的母子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情感,都那么的不同。隋梦莛恨自己的母亲,作为检察官的母亲,没有维护正义,没有做到应尽的职责。韩臻也恨他的母亲,包庇罪犯忽略被害者。祁大头的父亲因为调查案件而被陷害入狱。本以为牺牲一个人成全其他人的韩梓妍,走错道路害得如同自己孩子的樊思琴也遭的迫害…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社会百态,令人心寒的事,对于邪恶的纵容,对于被害者的嘲笑和污蔑。作为合作者的同龄人来说,我们经历过同样的时代,有过同样的迷茫和无奈。而故事中所描述的令人不齿的罪行,虽然并没有在我的身边遇见,他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如同前不久当红的电视剧《沉默的真相》一样,要揭示出这样的罪恶,难道一定需要人的牺牲? 像故事里老校长所说的,法律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约束群众,让群众感到害怕,而是为了保护群众。许多受过老校长保护的人,那最终成为了他们可耻的人。整个故事官商勾结,涉黑涉黄,却仍然有许多的人无动于衷,甚至被害者成为他们的笑柄。最终所有相关的人都离开了这个地方,瀛海这个地方成为了他们的回忆。每个人都不愿回到这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悬疑推理小说那种紧张刺激的气氛,也没有出门解谜这样的感觉。而是更偏向于文学性一般,作者把整个世界和几十年来的经历绘制成一张大网,把整个故事绑在了一起。
  《远方旅人》读后感(三):悲伤逆流成河--《远方旅人》--公路上的往事
  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我终于合上了本书的最后一页。从话题来看,这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校园霸凌、猥亵幼女、性侵、裸贷、权钱交易、等等,不读则矣,越读越让人感到生命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让人不禁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如果是我当事人,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然而,现实案例远比书中要赤裸裸,更加鲜血淋漓。让我们惊呼: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还记得王振华、鲍毓明这两个名字吗?原本是很有文化内涵,富有诗意的名字,做的却是禽兽不如的事情。不,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俩连畜生都谈不上吧。从书中回到现实,你不禁感叹,作者太温柔了。 小说的出场人物之多,时间、地域跨度之大,堪比基督山伯爵。看得出来,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在体量小于基督山的篇幅下,却杂糅了如此多的元素,几乎包含了所有犯罪小说该有的元素。一个个剥开摆在你面前,不给你喘气的机会。从这点出发,你很难定义这部小说的类型。如果你看过太多致青春的小说,那这本书应该会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但好在即便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作者轻描淡写的笔法只是如蜻蜓点水一般,轻轻一触,在你心里荡起波澜,随即飞远,独留你在湖边望天长叹。作者一定很擅长写散文,用了很多散文手法,用了很多诗意的意象,给人物的内心世界蒙上了一层薄雾,冲淡了厚重的话题带给我们的冲击,让我们不至于一下子沉沦在悲伤痛苦里面。也正因如此,也冲淡了情节的能动性,毕竟故事是用情节来推动的,导致节奏略显拖沓。适合泡壶茶,焚上一炉香,坐下来慢慢看,像品茶一样慢慢品。 但总而言之,在一部小说里面,可以看到如此多元素,从犯罪小说的性侵、权钱交易等等到青春小说的迷茫、成长…甚至马术(信马由缰这一章全书我最爱),就连目录也极富诗意,简直包罗万象,好比吃了一顿肯德基全家桶,要啥有啥,可谓是非常良心了。我不禁开始期待下一部作品了。 P.S. 1.小小吐槽一下,我喜欢看别人掉书袋,但是像钱钟书那样抖得自然、优雅的少之又少。抖得好自然讨喜,要是抖得不好呢…嗯~其实不抖也行。 2.无论身份地位出身年龄,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那么一小会儿,我以为我在看郭敬明…
  《远方旅人》读后感(四):读远方旅人第一章学语二三
  唐兄常言"小说家负责讲述事物,不该去解释事物",某虽非小说家,然于观书之际常有所思所感。读第一章雪城,于文中言语亦有所想,于此列之一二,博君一哂。
  1.梦莛父亲刑警老马曾说世事如圆,案子破了一个总有新案,人死了一个总会看另一人死。一圈一圈,周而复始。以更高维度看这个世界,人人如圆之一点,事事如一不变。
  我意:此种思索方式,忽略每个人,每件事的异质性,以人人皆为人,事事皆为事 为前提, 对世界进行理论性总结。如人放眼望去一群蚂蚁,此蚁与彼蚁更无分别。然而每件事情的发生终究与另一件事情不同,受害人心理的创伤,施害人心理的扭曲却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抽去这些真实的情感,固可对案情抽丝剥茧,找寻共同规律,于一名刑警而言提高工作效率有所帮助。然而当这些真情实感都不在时,于我作为一个人出发,事情本身是否还具备于我眼前的实在性? 家母曾对我说:"没有人能够切身感受另一个人的痛苦,因为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若此痛苦确实仅发生在家母身上,我虽没有切身体会,我必然无法从一母亲的身份去全身心感受此痛苦,然而我作为一个儿子,确可以以一个儿子的身份感受母亲的难过,忧吾亲之所忧,乐吾亲之所乐。以身份关系对待的角度出发,作为一名刑警,在面对受害人与施害人之时,只以此更高维度的角度去看世事恐怕失却了为人的本分。抛却我刑警的身份,受害人与施害人皆是我面前真实存在之人。受害人之所痛,我见之必心生不忍。施害人所作之恶,我既痛斥其泯灭人性之所为,然其人竟抛弃为人之本分至此境地,我必为之心有不甘。于此种种真情实感在桩桩案件之中,若说只人人如一点,事事如一件,恐怕无法赞同。若此种木然真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必深忧之,是否自己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活的太像一个木头人了? 故此种麻木之担忧不仅在刑警身上需时而有之,时常面对病人的医生亦需有之,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有之。在下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人,将事物作此共同理论化亦是常有之事,于此我更需添一分警醒,我为简便化而出发的理论是否忽略了人本质的真情实感。
  2. 幼时,母亲教梦莛如何骑马。 她在马之上,感觉缰绳和马鞍都是活的,全世界都在颤颤的不安,也有一种命运被马驮着走的无力。 母亲告诉过她,道是"到哪去",术是"怎么去"。 只求后者,忘了前者,技术再精,最后也空。
  我意:梦莛儿时于马之上,如我等初涉世事,于其中沉浮。人欲于世间安然行走,有人习御马之道。御马者,以其力而御之,故熟于此道者多主力强者胜。此道多需费力,人多疲惫。取此道者,虽或能熟练御马,然我虽知何以御马,为何御马?御马往何处?竟与御马之道无甚关联。日久,人多空虚疲惫。吾愿者,御心之道,御心者,尽心御马者也。所习者,心之用也。知何以尽心,则何以御马终可知矣。虽此时不能熟练御马,然我知我为何在此用心御马,故安然。知用心乃人之自然,故虽不能熟练御马亦不因此不熟陌生而疲倦。及御马之事熟,则亦是用心熟。用心熟者,无所不往,无所不适,用心如斯,又不止于执鞭之士。如此为人,如此处世,则我与唐兄所言(亦文中提及)当代人存在着又不存在之困境可解。
  3.林筱筱在山林中迷路,头一回感到迷路也可如此安宁。人之所以不幸福,兴许就是因为他们不知怎么迷路,去哪儿迷路。
  我意:人多有意必之心,以为此时选定之路便不可再复更改,遂于此特定之路费心琢磨无暇他顾。我言人脚下总有路,到哪里,能不能到,大多非人自己所能决定。然我若能在迷路或路断之时,依然不忘初心之所在,脚下便总会生出一条心安理得的路让人走下去。如此之人,便总是幸福的。
  《远方旅人》读后感(五):仙境和荒原
  刚开始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还以为是一部恐怖小说。慢慢看下去以后,发现它有很浓郁的文艺色彩。
  它情节沉闷,因为它偏重写实;它不好理解,因为它含蓄不张。
  整部小说构思奇巧,像是打乱了的拼图碎片,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层层剥露现实社会隐秘的一角。
  读上半部的时候以为它展现的仅仅是浅表的校园霸凌,渐渐地,性侵,祼贷,暴力侵害,非法经营,黑社会组织、文人商人和权力实体互相勾结,正义缺席的病态,一幕幕浮现出来。
  书中的沿海城市以仙境"瀛海"为名,却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人性荒原。充斥着讽刺的故事可谓是一部现实世界的灰色寓言。
  施害者在这个世界混得风生水起,恰如隋梦莛遭遇车祸后的心灵独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知还有多少个王胜,多少个思琴,多少千军万马……大伙忙了这么多年,其实什么都没解决。过去的还会重来,将来的事早就有过了。"
  一圈一圈,周而复始。
  "饥童"一节揭示了这一恶性循环的历史根源。这一节中,汪校长将自己和另一个始作俑者孟前进定义为"饥童",用自我辩解的口气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各种欲望受到了残酷的限制,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恐惧。"而那位死于火灾的外语系老教授,则在酒桌上对孟前进一语诛心:"你们穷着,那是悲剧。你们富了,那是灾难。"
  小说中让人深感不适的故事,是樊思琴讲述的程颖儿的遭遇,以及麻木嘲讽受害者、失去正义共识的学生们,成为了受害者跳楼自杀的真正帮凶。
  现代主流社会太多油烟气,缺少超物质的情怀,是非对错往往渺如烟尘。全书临近尾声时,篮球队大个子总结道,遇到各类事情,人们要么凭借经验和激情乱下结论,要么专挑人多的地方扎堆。就像樊思琴、程颖儿的遭遇,法律不判,在吃瓜群众眼里就是坨糨糊;法律判了,是非对错才能得以树立。
  在篮球队大个子看来,"法的实现"是人们达成正义共识的不二途径。然而雷立坤听后隐约感到这个结论里有个不小的漏洞,又给它的正确性打上了一个柔软的问号。
  问题是,现代法律的确不缺文明精神,可是每个执法者和司法者真的能如篮球队大个子所说,始终"不整幺蛾子"吗?书中的田汉焘是个雷厉风行的"公安大当家",位高权重的检察官隋若然素有"女海瑞"的称誉,可是程颖儿案和晴冬山案依旧发生了。就连在"七月流火"中回归的正义,也因为隋梦莛对事发原因的质疑而蒙上了一层氤氲之色。
  即使执法者人人秉公执法,现实也如隋梦莛所说,一个人有公正的想法,不代表他做得成公正的事,被降职处理的陆长国和蒙冤入狱的祁承峻就是例子。相反,樊大河是个摸得清时代脉搏的人,平日里说话流氓般的粗里粗气,心安理得地玩弄女性,利用国学复兴大发横财,却挂上了著名诗人、书法大师等头衔,过得衣食无优。
  全书最后的"七月流火"中,祁承峻沉冤得雪,陆长国复为英雄,然而"七月流火"真的实现了正义吗?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正义共识和法的实现,究竟谁是谁的前提?事情过去了十年,远在异国的隋梦莛,为何依旧持有"一圈一圈,周而复始"这样悲观的论调?
  小说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一个令人叹惋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的校园霸凌,都源于阶级的不平等。故事中的程颖儿,因为是农村来的,发育较早,便成了霸凌的对象,而她在死之前都没有开口求助过,因为这个女孩在潜意识中就明白,被霸凌,是因为自己弱小,而这种弱小来源于自己的家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2.43亿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2.5%,然而30%的学生都选择了沉默。因为,又能让自己的父母做什么呢?是暴跳如雷,是徒劳奔走,还是老泪纵横地检讨自己无能为力?
  原来这才是孩子们保持沉默的原因,因为自卑,因为觉得不会有支持,更因为不想把自己的父母钉死在十字架上质问: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一个更好的阶级、更好的出身?
  这也许是个无解的问题,就如书中的王胜信奉的那个看似矛盾、实则冷酷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弱肉强食。
  剧中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满是悲戚,故事在三个时空中来回穿插展开,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处世方式和归宿之处,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痛与暖,各有各的叹息与苦楚。孟前进幼年受尽饥饿的折磨和家人的鄙薄,却怀着成为英雄的愿望,直到被捕时依旧像儿时一样,无比渺小地被身后的恐惧追赶;韩梓妍的人生从身为养女的卑微开始,最终也倒在了延续一生的怯懦脚下;王胜仇女成性,不过是因为儿时随委身风尘的母亲受尽屈辱,而他在弥留之际,口中喃喃自语的遗言却是"妈妈"。
  春生秋实,耐人寻味。
  最后,这篇小说的社会功能比较突出,写法也很视觉化,适合被改编成剧本,期待拍成电影。
  《远方旅人》读后感(六):节选放送之一 · 养父女亲情
  茅盾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泰山文学奖得主一致推荐
  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赞誉:
  "小说中的回忆氛围,间接而迷人,犹如远望雨中风景。"
  梓妍生在一九六六年的仲夏,正巧赶上一场大台风。那半个月,林兰河大肆泛滥,瀛海连日暴雨,大街小巷浊浪滚滚。崇塘县的老百姓纷纷把菜刀往街上扔,用这迷信的老法子"断雨"。警备区的小战士们把一麻袋一麻袋的沙土往河里抛,麻袋连水花也砸不出,就被咆哮的湍流冲没了影儿。市委给江原省委去电话,让他们打开延江大闸,协助泄洪,江原那边只是不应。老书记焦头烂额,把电话打到了中央,大闸才好歹开了一半。可暴雨不停,街上的水还是没得过半个车轮。梓妍出生的第四人民医院坐落在林兰河畔,是个重灾区。韩妈妈产下她的第二天,这一带又泛了洪,一场大水把老楼的一层淹成了河,妇产科的婴儿房也未能幸免。屋漏偏逢连夜雨,韩妈妈产后一天出现了昏迷症状,由丈夫陪着躺在住院部吸氧。有望正好过来探病,便让急得哽咽的老韩照看好妻子,他去把孩子抱过来。
  "那真叫一个兵荒马乱,"有望叹道,"跟四几年打仗那会儿差不多。"
  和护士们说的一样,等他赶到老楼,一层的浊水早已漫到了大腿,四处漂着文件纸、病历本、药瓶针管、脸盆便盆、蓝边的白铁盒。这层拉了电闸,楼道里黑黝黝的,只剩一个个摇晃着蹚水的影子。这边是病号的呼喊,那边是大夫的吆喝。外头一声炸雷,楼里一片惊叫。
  有望连裤腿也顾不得挽,晃着胳膊蹚到婴儿房,见屋里一片白亮,窗户大敞四开,被狂风吹得一开一合,哐当作响。一排排铁架上的婴儿床早已空了,雨水眼看就要涨到床沿。有的架子倒了,小床漂在水上,像风波中的一条条木船。狂风挟着豪雨往屋里灌,靠窗的几只架子风里晃、水里摇,彼此撞出嚓嚓的铁响。
  屋里只有一个小婴儿在哇哇哭。他迎着天光眯起眼,把屋子扫视一圈,望见了一副被仪器卡在墙边的铁架和小床。
  "那时候你刚出生,还睁不开眼,"有望说,"身上盖着小花棉被,把小脸朝着我,小手也朝我伸,扯着嗓子哭,就好像看见我了似的。"
  梓妍越哭越厉害。有望正要进屋,一个抱着药箱的大夫恰巧路过,大叫一声"同志",腾出一只手扯住了他。
  "可不敢!"大夫的眼镜耷拉在鼻梁上,也来不及扶,"电死你!"
  他语无伦次地告诉有望,电闸拉了也白搭:就刚才,一间产房不知哪个旮旯漏了电,有个护工往水里一踩,立马就跟着了魔似的东跑西窜,来回三四趟,一头扎进水里没气儿了。那会儿水才到小腿,这会儿都快到屁股了,他可千万别跟电老虎玩儿命。
  "里头有个孩子,"有望急着说,"快淹了。"
  "啊?"大夫探头见了,又愁得一叹,冲他苦声嚷:"那也不成啊!你先紧着自个儿吧!"
  有望低低喘气,凝望着哭胀了脸的小梓妍,一横心蹚进了屋。
  既然如今他还好好地坐在这里、跟长大了的梓妍忆旧,他当时自然没被电倒。回头想想,人在情急之下,脑子其实转不了几个弯,腿脚比哪儿动得都快。雨水多久才会没了小床、进屋之前能做点什么防范措施、空着手回去怎么跟老韩交代,这些事,当时是过不了他的脑子的。等他把梓妍抱出来,大夫早已吓得喘不上气,冲他直喊"冒进主义",他也只能接受批评。
  "没法不冒进,"有望说,"你冲着我哭,朝我伸小手,我就得把你抱出来。"
  那天,半个医院成了水库,妇产科几近瘫痪,小婴儿留在那里也没意义。老韩还要照顾妻子,有望便将梓妍抱回家,暂时帮夫妇俩照料。老覃问邻居借了辆三轮车来接他们。回去的路上,他披着土黄的红旗牌雨衣在前头蹬车,有望抱着梓妍坐在木板上,头顶罩着问医院借来的被褥,撑起了一只小帐篷,把小婴儿遮在底下。老城区的小路依旧是一条流淌的河,浊浊的水流上,漂着大片的旧纸壳、烂菜叶、塑料泡沫。街边尽是断魂的身影,细密的雨线顶着天空。
  小梓妍倒是不哭了,恬然睡在他的怀里,就好像来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上。
  有望顶着被褥,微微抬头。世间安宁着的,只有他们和灰凄凄的苍穹。
  《远方旅人》读后感(七):平静之下暗藏的汹涌
  就像故事的结尾,林筱筱望着这片雨,思考着故事的开头怎么写。
  我在看完后陷入了巨大的沉默之中,有无数话想要倾述,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
  性侵、校园霸凌、自杀;诬陷、杀人、权利的滥用;三代人的纠缠、错综复杂的案件。将所有关键词揉杂在一起,这似乎应该是一部沉重的、悲愤的作品。但偏偏作者用了最为平静的语言,借由着一段异国他乡的公路旅程,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就连最压抑的部分,也夹杂着无数看似琐碎却又美好的回忆。
  如果非要形容,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在挣扎之时恍惚间看到水面,看到嬉戏玩耍的人群,看到自己即将得救的希望,却又被忽如其来的浪花打到水底动弹不得。女主角叫隋梦莛,文中出现过几次对"莛"字的解释:意为小草。直到读罢,我才忽然理解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她的前半生就同如水草一般漂浮着。
  大概是被《远方旅人》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名字和美国公路片似的开头欺骗了,我以为接下来的阅读会是轻松而愉悦的。当隋梦莛讲述起十岁那年她陪同作为检察官的母亲参加的一场饭局,我的心咯噔一下。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被继父性侵,这位瀛海大学的教授在被拘留三天后以"父女关系,不构成猥亵"为由释放了。这个案件被汪鸣悌讲出来,引来了饭桌上的笑声,似乎没有人觉得哪里不对。"庶物群生,各得其所",汪院长愣是用文绉绉的话总结了他孩提时代见过的那些龌龊:"不就被强奸了么,好生安抚,年轻人的前途不被毁掉,女孩长大后也会逐渐淡忘"。
  好一个各得其所。
  也就是从这儿,我突然意识到接下来的故事应该会偏离青春和美好走向另一个路口,这条路会充斥着钱权色、会充斥着校园背后的肮脏。但偏偏作者并不着急,他把故事线拉回了前往波士顿的旅途,讲起了另一个女主角,作为倾听者的林筱筱的故事。
  而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一直都采用了这种交叉叙事的方式,穿插着回忆和现实,老一辈和年轻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故弄玄虚,让读者单纯的被巨大的悬念推动,而是通过每一个故事,将人物塑造的鲜活而丰满,也将一条条线索埋藏于其中。
  继续回到隋梦莛。她与母亲的关系并不好。父亲因晴东山案被调职,成为了母女冷战的导火索。这也是书中第一个详细展开的案件:光华大学的女学生被绑架奸杀,随后几天,她的爷爷奶奶也意外的惨死在了火灾之中。而恪尽职守的隋父,在找到女孩尸体,逮捕几名疑犯后,却断送了"前程"。而那几位嫌疑人,跟文章最开始,以及后面出现的翰海华庭案中的人有着相同的结局:重获自由。
  我甚至都来不及愤怒,只剩下了无力。
  隋梦莛与母亲的故事是从马术讲起的,她跟樊思琴的故事也是因马术而开始。随后的展开让我有了一丝丝慰藉。校园生活中的美好终于逐渐展示出来,朋友们一起旅行、一起歌唱、一起探险,有欢笑、有打闹、有终将过去的不如意。尽管我知道在开始这些故事之前,有因为性侵而自杀的程颖儿,有用恶毒言语和揣测在无意间做了帮凶的同学们。
  因为樊思琴这一代"小三叶草"的出现,"老三叶草"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原来市局副局长韩梓妍在年轻时候也是个大姐大似的人物,;看起来柔柔弱弱的茵文,反而在她最脆弱的时候挺身而出;姐弟三人的关系也诚挚的令人羡慕,似乎会永远互相保护。然而最后,一个没了,一个把另一个送进了监狱。
  没想到樊思琴也没能善终。
  更残忍的是,除了性侵,除了校园霸凌,背后还牵扯到了裸贷、黑社会组织,官商勾结等等一系列故事。我料到了,却没料到会如此的令人唏嘘。
  隋梦莛一直以来都在埋怨母亲没有管程颖儿的事,所以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思琴的身上,她当然会做出跟母亲完全不同的选择。她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下思琴——但她错了。同学们依然做着帮凶,虽然比起完全被孤立的程颖儿,樊思琴好歹还有着几个为她鸣不平为她打架的好友,但那又怎么样呢?
  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小一辈,好像每个人都在"以为",以为自己对,以为自己可以。但事实却是,当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一滩泥潭之中时,谁也保全不了谁。虽然在故事的结局中,坏人都落了马。我不知道迟来的正义到底算不算正义,也不知道在追求正义过程的这些受害者是否能因此得到一丝安慰。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的落马到底算不算正义,是不是倒台了一批又会立马起来一批;没有了这座靠山,是不是又会有另一座靠山。
  但美好的故事到底存在么?大概就像隋梦莛所说的:"肯定有,不然那些童话写不出来。"无论如何,远方旅人的故事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令人欣慰的是,就算文中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脆弱的、渺小的。每一位女性都拥有着或多或少的力量,她们知道有不公、知道有险恶,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反抗着。而在她们身上,你能看见友情的美好、能看见亲情的份量、能看见互相赏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么一个涉及着三代人,近三十几个人的宏大故事中,作者将每一个人都刻画的如此鲜活,正面人物并非是完美的,而哪怕是孟前进和汪鸣悌这样彻头彻尾的反派,也还拥有着最后一丝人性的温暖。这大概也是看完之后会让人惘然若失的原因之一吧。
  《远方旅人》读后感(八):巨兽、少女与死神之链——《远方旅人》的"伪悬疑"和真恐悚
  最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封面,我喜欢封面和书名很配的书,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一个怪癖。小说的时间跨度相当长,写了三代人生、五十多年,含有家族史、社会史、犯罪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多种特质。很多事件被高度压缩,还是用去了六十万字,看完三天我才缓过劲来。
  既然这本书被打上了悬疑小说的标签,那么不妨说,它打开了悬疑小说的一扇新窗。
  由于涉及到好几宗悬案,《远方旅人》有一定的悬疑色彩,但其实它很难被归入悬疑小说之类。以蜘蛛的《十宗罪》为例,流行悬疑小说里的犯罪角色往往会采用比较极端甚至超现实的犯罪手法,且整体情节是在比较紧张的环境下进行的,读者只能跟着作者走,稍不留神就会从文字里飘出来。无疑,紧张的叙事氛围和离奇的犯罪方式是悬疑小说吸引读者的不二法门。相反,《远方旅人》并不含有过度惊悚或血腥的杀人事件,也没有范例式的警察查找真相、侦探寻找凶手的过程,作者往往选用常见的生活化场景来推进情节,佐以灵巧的叙事手法,在现实空间与回忆空间之间来回穿梭,将不同的时空叠加交融,即使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也变得扑朔迷离。带动读者阅读的,主要是诗意的语言和舒缓的节奏,犯罪内容往往写得简单间接,却也不乏推理类小说应有的层层迷雾。
  显然,书中的三大案件(晴冬山案、程颖儿案、"七月流火")并不是《远方旅人》的主声部。与案件相关的一个个人物的生命历程才是作者叙写的重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跳蚤"奸杀母女的来龙去脉在韩梓妍的回忆中一闪而过,只有韩梓妍追捕"老跳蚤"的部分得到了聚焦。它的作用在于塑造韩梓妍果敢刚强的一面,以及这份果敢刚强之下的矛盾心态(作为刑警,她看惯了周而复始的死亡,却看不清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感觉到,我既是在看一部悬疑小说,又更像在看一本跨时空回忆录。整个故事表面上是隋梦莛的回忆,但是它显然更像是一部属于两代"三叶草"的回忆录。讲述者是隋梦莛,记录者是隋梦莛国外的好友林筱筱,两代三叶草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部"回忆录"继承了一部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罪犯之子祁大头身在重点高中读书,却长期承受着语言和肢体层面上的校园暴力;汪校长滥用职权哄骗大学生给孟前进及其朋友享乐;程颖儿被人凌辱到最后蒙冤自杀;隋梦莛父亲敬业查案,却等来了一纸滥用职权的举报信,还有让两代三叶草就此崩裂的祁父入狱案件等等,无不对社会现实进行着冷峻的折射。
  在人们不知道的世界角落,这些小说里的情节可能正在上演。单说校园暴力,这几年便频繁地登上微博实时热搜榜单,比如不久前发生在山西长治市的学生暴力事件。《远方旅人》叙述的是十年前的旧事,然而这些旧事至今仍未作旧。人们或许并不冷酷,却往往沉浸在自己的静好生活中,并不会真正地关注和铭记。就像书中的韩梓妍,在程颖儿案中迫于各方压力,选择对受害者视而不见,却不曾想到,同样的厄运有朝一日也会降临在她所疼爱的樊思琴身上。
  于是一圈一圈,周而复始。程颖儿和樊思琴的角色,始终未曾退场。
  程颖儿案过后,两代三叶草的情感关系从亲密走向破裂。在这种悲剧性的转变中,韩梓妍的"自以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自以为即使义弟祁承峻入狱了,以她的能力和地位,打开保护罩便可保孩子们无虞。然而正如她在入狱后对祁大头所说的,在"为了孩子"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深藏的本是她怯懦的自保。韩梓妍引人悲悯,因为每个人多少都经历过这样的瞬间,为保全自己找到光亮的理由,自以为从此诸事安妥,却往往事与愿违。
  事情的悲剧性在于,韩梓妍的理由中多多少少含有真诚的成分。身为母亲和姨母,她真诚地关爱着樊思琴和小三叶草中的另外两人。同样的,樊妈妈也竭力以她的方式为女儿思琴做打算,隋若然则始终凭借强硬的母权匡正女儿隋梦莛的人生路,却无不以悲剧收场。她们一厢情愿的"自以为",让她们成为了一个个失败的母亲。
  不过,除了个性唯我独尊的隋若然另当别论,韩梓妍和樊妈妈的"自以为"不无可叹。上面说过,曲折离奇的犯罪手法在《远方旅人》中缺席,原因就在于犯罪主体本是"权力"。这头凶暴的巨兽不需要凭借华丽离奇的手法实现自己的欲望,面对一个个弱小的猎物,它只需如林筱筱所说,在黑暗中微笑、蛇行,然后将猎物一口吞噬而已。在这头巨兽面前,身居高位的韩梓妍尚须忍辱,依靠残留的青春美色艰难度日的樊妈妈更是全无还击之力。她为女儿规划了一条耻辱的路,只因她早就习惯了耻辱地活。
  纵观全文,所有的故事串连起来就如同一场巨大的黑色风暴,病眼迷离的十七岁少女樊思琴,始终处在风暴的眼目中。她长久承受着非人的凌辱却缄口不言,从一开始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她的解决方式,则是独自和施害者作个了结。正如她悼念程颖儿的文章曾被拦腰砍断、无缘登载,一股强大的力量始终在压制着她,把她逼进了一条死胡同。所幸有覃茵文留下的耳钉给予她勇气,她才没有步上程颖儿的后尘,只是遍体鳞伤地远赴国外,一去不返。
  这让人不禁要问,把一个女孩逼入绝境的那股强大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显然它并非来自于一个人,而是来自于一条坚实的锁链。锁链的末端是身为施害者的王胜,以及与其达成共谋的樊妈妈。往上一节,便是为王胜作恶提供机会的汪鸣悌和孟前进,以及汪屡次提到的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肖总"。再往上一节,或许便是孔建峘,昔日的巾帼英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暗火的"江原故人"。
  然而,真正让这条锁链变得牢不可破的,也许是王胜的"千军万马"。"有了他们,他不用动一根手指头。"
  樊思琴抗争未果,却贵在勇气。面对施害个体和冷漠群体的霸权力量,她选择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这让人不禁试想,假如樊思琴身边多一些支持的双手,面对洪水猛兽,同她携手而行,她的结局还会不会只是那句孤凄的"别路绕山川"。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唐洬站在女性角度上创作了《远方旅人》,且不遗余力地挑战以往的男性作家在有意无意中塑造的刻板女性形象,两下相加,在文学界中比较罕见。作者下笔自信坚定,对女性情感的描写分寸适当,也少见跨性别书写中常有的拙劣笔法。若无长时间的现实关注,这许许多多性情各异的女性人物也是无法自然而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的。唯一可惜的是,诸多女性角色虽然各有缺陷,总体上还是偏近美好,无论是外表还是心灵。这就犯了男性作家塑造女性角色的一个通病,拉低了作品的艺术高度。从孟前进被捕的一段来看,作者还是写男性写得自信自如,没有若有似无的那种性别束缚。
  《远方旅人》读后感(九):愿你温暖的笑脸还一如从前
  文/孙昕健
  《远方旅人》是一本笔记,一本残忍又温情的笔记。作者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倒放了十几年前在瀛海发生的一切,其中掺杂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近乎完全纪实的手法一瞬间会让你忘记这是一本小说,愿意舍弃一切文学的可能性去相信作者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是赤裸裸的,是血淋淋的。
  隋梦莛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回忆的讲述者,从她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种种,跟着她认识了每一个曾经被她放在心尖上的人,然后我们就从中看到了残忍,看到了命运百般无常。
  回忆的画面,记录的语言
  韩梓妍出场便带着学弟学妹开辟翻墙路线,"妍姐"的称号很是威风,就连如今的瀛海附中校长金贤光上学时看到她都要绕着走。
  并且在樊思琴眼中,她是从小到大一直关照自己并且无从不能的妍姨,也是自己男友韩臻的妈妈;在老校长祁有望眼中,她是老战友的临终嘱托,也是祁承峻的榜样;在孔建峘眼中,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将,也是自己培养的权力至高的韩局。
  她在时局中呼风唤雨,翻手云覆手雨,在名利场中自如穿梭,甚至悄无声息地用一个命令就将自己的弟弟祁承峻送进了监狱。
  可是这样风光的韩梓妍却一生都不顺遂。
  父母早早离开人世,不得已只好把她托付给老校长祁有望。虽然老校长待她视如己出,但韩梓妍还是小小年纪就活在了别人的屋檐下,从小埋下了自卑的种子。成年之后,一次偶然机会碰见了老校长和别的女人有染,更是为自己身为女性感到不忿,也打垮了她对完美男性仅有的幻想;当她能够成家之时,韩梓妍不顾反对和丈夫结了婚,一心想摆脱自己的困境,却不料遇人不淑,差点儿把自己的儿子赔进去。
  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绝处逢生的韩梓妍,给了她生命的转机,又给她无常的命运黑洞,让她一生都活在矛盾煎熬当中。
  都说好的文学中,人物一定是不断变化的,变化贯穿在他与自然的矛盾、他与人的矛盾以及他与自己本身的矛盾里面。
  韩梓妍出身并不高,一路逆袭才成长为韩局。但转过身,当她面对真实的自己的这一刻,才蕴含了这许多年来的种种心酸和沧桑变化。
  作者对韩梓妍的刻画,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
  爱始终是你手中长长的线
  韩梓妍有一个儿子,名叫韩臻。韩臻自小便和樊思琴一块儿玩,久而久之有了青梅竹马之情,因此她自己也将思琴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拼命想护她周全。韩梓妍自己也说,思琴小的时候,自己是最疼她的。
  可偏偏她最珍惜的人被她亲手送进了噩梦之中。
  这还要从祁承峻入狱一事说起。当年的祁承峻本准备彻底清查孟前进一党,还老百姓一个交代。但有官官相护,他很快受到匿名举报,含冤下了大狱,清查孟前进一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此时维护孟前进的不是别人,正是韩梓妍。她那时刚刚经历自己姐妹生病去世、不久老校长也年老病逝的沉痛,失去了大半依赖,所以自卑之感再次冒头怂恿她避免走回头路。于是韩梓妍铤而走险,选择了包庇权力。谁也不成想,害了思琴的就是孟前进手下的人。
  漫漫十几年的光阴里,韩梓妍成家立业,逐渐独当一面。但当打击一件接着一件,她还是慌了,她还是深深地害怕,怕失去一切,更怕自己的下一代受到牵连。因此她选择了保全自己,选择了大义灭亲。只是她想不到的是,她同时也被迫选择了保全的代价,那便是思琴,是她最想护住的纯真。
  谁愿意看到,爱变成了枷锁,变成了绳子,束缚无辜者于无形之中。可谁也都知道,那根绳子一开始也只是怕风筝飞得太远而受到伤害。作者利用这一巧妙的无解之题牵动读者之心的节奏,恰到好处。
  载着我的想念,飞过了地平线
  受了伤的思琴甚至恨起了自己的茵姨,那个一直小心翼翼呵护她的女人。思琴觉得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斗得过权力,因此只有和权力站在同一阵营的妍姨才是唯一一个聪明人。而傻傻的相信世上存在宇宙之树的茵姨,根本就是个笑话。
  这有多讽刺。作者未置一喙,但整个事件的讽刺意味却达到了最强。
  后来,无法在原来学校继续学习的思琴出国去澳洲留了学。再后来邪不压正,孟前进一党被捕获,韩梓妍作为能够拉下马的官员中的最高代表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戎马。
  临走前,她对樊妈妈说,我最疼思琴,但也最对不起思琴;她对祁大头说,要往远方走的第一步就是迈过那道坎,她嘱咐祁大头要去到茵文最想去的地方;而她回首往昔,竟发现不管是少女韩梓妍、人母韩梓妍还是官场韩梓妍,没有一个是她想留住的。
  每一个她都想逃离。
  所以,她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予那丝细线,托细丝寄相思南去。
  所幸,作者还没有将韩梓妍的希望完全掐灭。尽管樊思琴已是伤痕累累,但好在她只是远走,还有一线生机。祁大头和韩臻也只是踏上了去向远方的旅途,虽然四散天涯但总不至半点儿希望也无。韩梓妍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们身上,也算是唯一的安慰。
  愿你温暖的笑脸还一如从前
  从作者纷繁复杂的构架中抽出韩梓妍一条线并不容易,体味她这一生起起落落也并不简单,但韩梓妍这一形象实在是经典。无论她成败荣辱如何,作者想表达的始终只有一点:遵从内心和审时度势到底孰是孰非?
  韩梓妍奋斗一生,也曾奋起反抗,也曾默默忍受,也曾违背内心,她拼尽全力挣了一份前程,也落了下场,是好是坏呢?
  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所说,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一切;这两种行为,究竟哪一种更高贵?
  估计很难有定论吧。
  这就是文学的巧妙之处,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全篇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反论点之间反复引导读者询问自己的内心,敲响正邪的警钟。
  韩梓妍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角色,但正是这些角色才拼凑起了现实的世界,也就是你我现在正身处的世界。
  儿时的韩梓妍初见祁承峻和覃茵文时刚刚失去双亲,郁郁寡欢,但在承峻和茵文的努力下,还是被一把小枪逗笑了。
  那是全书中她少有的笑容。经历了风风雨雨,只愿这温暖的笑脸,它还能一如从前。
  《远方旅人》读后感(十):海客谈瀛洲
  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唐洬的这部《远方旅人》,立马将其放入了书架。我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去看第二遍了,只因我不愿再去体会那份沉重。
  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将十几年前的一些人和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从隋梦莛口中娓娓道来,让读者也像林筱筱一样,既是听书人又更像是故事中的一角,看似置身事外却又身处其中,就像每个人都逃不掉时代的洪流一样。
  这本书是打着悬疑小说的旗号做宣传的,所以我一开始也是当着正儿八经的悬疑推理小说来看的,可是看着看着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因为在隋梦莛的回忆当中,读者很快就被开了上帝视角,在知道真相后更像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沉浸在隋梦莛的那段回忆中。可能也如书中的林筱筱一样,忍不住想起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某段回忆吧。像公路电影一样,随着二手皮卡的一段旅行,完成一次自我救赎。
  如果说这本书非要有个定义的话,也更接近社会派,或者偏向于魔幻现实主义。诱奸少女、杀人灭口、诬陷忠良、滥用职权、践踏司法以及不堪屈辱跳楼自杀等等...除了罪魁祸首之外,好像每个人都成为了帮凶,都在为最终的结果导向推波助澜,脱不了干系。书中每一个故事好像都在这个社会中真实的发生着,即使十多年后,远走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依然屡见不鲜,甚至都可以在社会新闻版面找到原型。
  我想这也许是作者采用大量蒙太奇闪回写法的原因,因为真相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没有高智商犯罪,没有精妙的迷局,有的只是那一层叫做权力的透明薄膜,却也足以让人窒息。
  作品涉及的地域广阔,有美东、北欧、中国东部沿海以及西北等地区,每个地方的景物描写都抓住了当地独有的特质。另外,人物众多,但不杂不乱,抽丝剥茧般耐心呈现,心理、神态、语言甚至服饰都有非常细致的呈现。章节多以地名、人名和照片命名,就如回忆像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的播放,或多或少能从书中人物找到多年老友的影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而两代三叶草的故事作为全文的一条主线,与其说是人物之间命运的羁绊,倒不如说更像是时代洪流下的一颗棋子,看似事情的终点却又似另一个旋涡的起点,像是一种轮回,一种循坏。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原生家庭",这也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点。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想作者也带有一丝的悲观色彩。看到了光亮,却仍然挣扎在黑泥沼之中。
  整个故事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法律没有胜利,或者说是正义没有完胜。虽然十年前的故事是以孟前进为首的一系列人物伏法为结局,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孟大炮集团绝对不是被某个手持长矛的英雄掀下马的,那是高层的利益置换,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那不是隋若然的胜利,不是人民的胜利,不是制度的胜利,更不是法律的胜利,而是政治的胜利,是实权者的胜利。从纪大森集团接受孟前进集团业务反而变得战战兢兢,到整个事件的最终结果都可以窥探一二。至于隋梦莛那场无关痛痒的车祸,以及王胜最后被捕时对隋父的那种不合常理的举动来看,会不会与隋梦莛远在北京的外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就像汪鸣悌最后审判时的那句"我没有进来,你看我还坐在办公室。"看似装神弄鬼,其实不就跟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酱爆的那句"即使杀了一个我,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我出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代表的是正义,一个代表的是邪恶。
  提到正义和邪恶,好像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了对于这两者的绝对划分。书中也通过附中学生那句"好的还是坏的"的俏皮话作为对于人性的定义,智商不够的吕布哥认为被抓起来的那帮人肯定就是坏的,正如曾经,大多数人认为被韩梓妍亲手带走的祁承峻是坏的一样。作为书中最大反派的孟前进,多数人口中都是那个愿意帮忙的大老板、老家的大娘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进儿以及最后反渎局局长代替他交到梅子手上的存折;王胜被隋梦莛打倒后以及临死前嘴里的喃喃自语。好像确实,成年人的世界不再有绝对的坏人好人之分,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就像结尾时经济学家们放的狗屁一样,孟的倒台让多少人失了业,影响了多少家庭,虽然不中听,但是这也是事实。有人说善恶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人性的恶就像多米诺骨牌,从你推下第一块起,便再也无法改变随之而来的相继倒塌。这其中有残忍角斗中最后的幸存者,也有被现实社会无情吞噬的牺牲者,让我想起了那句"他是谁的儿子,他又是谁的父亲。"令人唏嘘不已。
  整个故事在相对压抑而困苦中进行,直到最后也不是happy ending,旋涡中有人选择结束生命一了百了,有人选择远走他乡独自承受,有人直到今日还在自我救赎。作者的这种压抑表现手法没有层层设疑的华丽布局,而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割打碎,在阳光下在黑暗中,杂糅拼凑进不同的时空。正如书中所言:"白天,它是有影子的活物。晚上,它是活物般的影子"。
  故事让人感觉很长,阅读过程中仿佛真的过了十年。警徽、师表、良知、正义、亲情、记忆,一切我们看似坚固的东西都消散过,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过。人们好像都在等问题出现再告诉大家,其实事实是问题一直都在,只是人们身处其中,选择视而不见罢了。就像韩梓妍天真的以为保全自己,起码小三叶草以后有什么事她还能照顾着,却让小三叶草中两个几乎决裂,将另一个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就像隋若然酒席后回家的路上对看见的火光视而不见,直到另一场火差点烧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一个是初期敢打敢拼,现在位高权重的女刑警;一个是立功无数,别人眼中的"女海瑞",在面对是非时那种麻木的表现,难免让人惋惜。直到隋梦莛哭着说出那句"我才是个笑话"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闭着眼睛往前冲,在看到生活的尖牙利爪时却落荒而逃。而是在一开始就谨慎判断自己能不能承担,而一旦选定了一条路,就算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很显然,韩梓妍和隋若然都属于后者。她们各自都有权衡利弊的理由,她们不再年轻气盛,她们可以忍受弟弟的牢狱之灾,丈夫的降职处分。但是,只要一旦触碰到她们的逆鳞,她们就会拔地而起。
  整个故事,读完。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即便是在现实中,我也非常愿意相信,正义不会迟到!可是,不好的事情也仍会发生。就像我在前面说到的,我们看到了光亮,却仍然挣扎在泥沼中。
  写了这么多关于故事内容的文字,也该跳出来聊聊作者本身的一些问题了,这也是我认为写书评最最过瘾的地方了。
  第一次看作者的书,感觉作者很多方面都有所涉猎,马术、茶道、书法、数码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感觉在有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些许生硬,也可能是因为我连续看了两天小说,沉浸于故事时间与空间交错,产生的错觉吧。
  还有一个点就是掉书袋,文中有不少的引经据典,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写作习惯。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能说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而已。再然后就是关于称呼,上一秒的田汉焘下一秒就变成汉焘,本来文中名字就比较难记,这样更容易混淆。
  如果《远方旅人》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那一定是那种大女主的戏。书中的多个女性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追求,也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但无一例外地,她们都在抗争,向男权社会制定的规则,发出一声声有力的质问。
  这本书里没有白马王子拯救落难公主,但是也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部小说的可看性,从故事情节、从作者自信洒脱的笔触、从整书情感的推进包括文字传递出的光与热都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小说。
网站目录投稿: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