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在制定灭蜀计划时也遇到了不少阻挠,因为当时曹魏内部有两位将军的意见发生了分歧。蜀国都城位于四川,四川地势易守难攻,如果贸然进攻可能会中敌人埋伏。不过当时整个蜀国也就剩下半条命了,还不如早点完成统一大业,这样司马家也就有理由推翻曹氏政权,所以在司马昭眼里灭蜀一事已经刻不容缓了。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仁义之师",背景就和司马昭灭蜀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发生在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昭、钟会和邓敦。原文如下: (司马)昭遂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一面差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使约期伐蜀。次日,司马昭于朝中计议此事,前将军邓敦曰:"姜维屡犯中原,我兵折伤甚多,只今守御,尚自未保;奈何深入山川危险之地,自取祸乱耶?"昭怒曰:"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叱武士推出斩之。须臾,呈邓敦首级于阶下。众皆失色。 昭曰:"吾自征东以来,息歇六年,治兵缮甲,皆已完备,欲伐吴、蜀久矣。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豸虎取虞之道也。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不过六七万。今吾已令邓艾引关外陇右之兵十余万,绊住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遣钟会引关中精兵二三十万,直抵骆谷,三路以袭汉中。蜀主刘禅昏暗,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必矣。"众皆拜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邓艾得知姜维在沓中屯田,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司马昭。司马昭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准备对蜀汉进行致命一击。不料,他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前将军邓敦的反对。邓敦认为西北战火已持续多年,曹魏损兵折将,元气未复。加上蜀汉地形险要,贸然出征难以获胜。但邓敦的劝谏不但未能奏效,还被司马昭杀死。至此,灭蜀之战正式展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司马昭口中的"仁义之师",意为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司马昭决定发动伐蜀之战,遭到曹魏不少大臣的反对,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提到的邓敦便是其中的一位。据《晋书 文帝纪》载:"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除了邓敦之外,被司马家族一手提拔的邓艾也是反对者之一。据《晋书 文帝纪》载,邓艾不仅认为伐蜀难以奏效,还多次上奏表达自己的立场,"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由此可见,司马昭对于邓艾的立场非常不满。 对邓艾的强烈反对截然不同,钟会对于司马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支持的。《三国志 钟会传》载:"惟会亦以为蜀可取。"同样是司马昭的心腹爱将,两人的不同表态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司马昭任此后命钟会以镇西将军的职务统领伐蜀大军,而职位高于钟会的征西将军邓艾只能成为副手。不过到了最后,无论是反对者邓艾还是支持者钟会的结果却一模一样,先后都死在了已经灭亡的蜀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