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idea还行,但是我感觉互动性不够强……" 当每一个乙方接到这种模糊的反馈时,你可以参考《只要四招!如何让甲方给出的反馈更有效》中说的:"在他们给你们提反馈时,你可以及时追问并获得更多有效的反馈,比如‘能再说具体一些吗?’‘关键是要做什么呢?’" 当然客户未必能拆解"互动性不够强"是什么意思,但你必须知道这个"互动性"里可能包含了什么,才能一步步引导客户说出他想要的东西。无疑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形式,是基于移动端(大多是基于微信)的H5轻应用,以下便针对此类互动对"互动性"进行拆解。 一、人人互动 你会主动分享一个互动,往往不是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什么物质利益,而是它帮你完成了社交任务。而这些社交任务,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一对一 一对一的关系相对较为亲密,要知道,你通常不会把一个东西单独分享给一个不熟的好友。 唯品会在420示爱日投放了朋友圈广告,鼓励用户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通过"撒娇支付"功能邀请微信好友(老公/男票/备胎)为自己支付。 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与兄弟、闺蜜相关的主题,都可从一对一关系中出发,或感谢、或撒娇、或调戏,帮助用户维系、加强,甚至可能是断绝与身边人的亲密关系。 (2)小圈子 小圈子关系对应的用户场景是微信群组。在这个场景里,你应该做一些能让大家一起嗨起来的玩意儿,像接龙红包(协作),微信群红包(竞争)等。 潮州镇记曾做过一个猜价格的小互动——喊5个小伙伴猜牛杂粿条的价格,只要其中1个猜中,5个都能获得免费粿条一份。这激励了小圈子内部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弱关系 弱关系对应的用户场景是朋友圈。一般在朋友圈里,一部分的分享是为了自我表达,另一部分的分享则是跟这些弱关系进行无关痛痒的社会比较——有时候是比屌,有时候是比惨。 二、人机交互 在手机端上,人机交互的类别有很多种,包括手势识别、音频传感、影像传感、重力/加速度/方向感应、双屏互动、动画效果等。而此处不对交互形式做太多的罗列,还得靠大家自己建一个分类档案进行日常收集。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品牌发展交互创意的思路。 "这个互动形式挺火的,你参考一下想想,我们能不能也做一个?"…… 品牌的交互创意,不应该从交互形式出发,而应该从品牌的需求出发。咱们做的是品牌传播,不是互联网应用,不能啥火了就做啥,更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最后落得一个本末倒置的结果。第一步必须先确立品牌需求,继而才能跟各种交互形式进行连接,逐一尝试并发展新的创意。 (1)樱花甜筒跑酷(麦当劳x百度地图) 一个新口味雪糕上市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那怎么吸引消费者到店里试吃并带动销售呢?——明确这个目标很重要,"到店"意味着跟LBS相关,接着联想到地图APP。再拆解"雪糕"和"地图APP"的元素,交叉联想,具体的玩法就水到渠成了。其实,只要是卖雪糕的,都可以用这个创意,此案并不强调口味,可能因为这是个短期产品,用于促销带来人流,至于是樱花味还是香蕉味都不要紧了。但可见明确目标很重要,要是一开始目标是"宣传樱花味",那打死都不会想出这个点子来。 (2)这个陌生来电你敢接吗(大众点评) 不少人认为此案最妙在于"陌生来电",但这个悬疑不可复制,玩过一次,下次就没法用了。但"裂屏"这个动态效果还是可以玩出花儿来的。为吸引用户到电影院看复联英雄拯(da)救(da)世(sha)界(sha),这个互动把"英雄"和"裂屏"联系起来,让用户提前感受电影的震撼,完成从小屏到巨幕的过渡。 不过话说回来,客户说出"我感觉互动性不够强"时,潜台词往往是"我觉得这个东西不会火"。此时,不如退一步跟客户一起理清头脑,这个创意最核心的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逻辑客户是否认可?搞清楚了,再判断下一步是完善这个创意,还是重新想一个。千万别盲目添加各种互动功能,画蛇添足,做一个刁难用户的互动,然后刷水完成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