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余红[/b],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1990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德克萨斯、北卡纳诺里、芝加哥几所大学攻读、科研、当住院医生,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和终身医生执照,现受聘于纽约州一所著名医院。留美10年间,在全美几家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992年应邀以最年轻的与会学者身份出席休斯敦全美肿瘤医学大会,并宣读论文。 余红出生在一个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部队军人的家庭中,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父母曾分居长达22年。在此期间,母亲对她的家庭教育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是:培养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余红的母亲在余红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让余红帮助做一些家务,如挑水、扫地、生煤炉、抱弟弟,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慢慢地余红开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可以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成年后的弟兄姐妹之间,电话、书信往来频繁,经济上互相支援,感情甚笃。同时也增强了体质,有益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余红在国内考大学,在国外考医生执照时,都连续个把月坚持早跑步、夜攻读,她不觉累,因此都是一箭中的。最近她回国探亲,一到家乡就应邀给医务界作报告,顾不上调整时差,事后大家才知道她已怀孕6个多月,无不称赞她:"能吃苦,不骄贵。" 余红的许多学习用品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手工制作而成的,并在每次制作完成后,母亲指出其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但强化了余红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珍惜劳动成果,不攀比的朴素作风。 平常,余红的母亲还常与女儿商量家中的事情,让女儿参与家政,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让女儿知道父母的月收入,家中的开支等等,这有益于孩子当家理财、艰苦朴素的养成。余红的一支钢笔从小学用到大学,现在还保存着,以此勉励自己不忘本。习惯成了自然,她小时候穿惯了母亲修改过的衣服,现在尽管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仍然不爱名牌,就爱穿湖州的丝绸,乃至嫂子穿过的时装也觉得自己可以再穿。她一到湖州,最想吃的还是酥糖、千张包子和地瓜干。 建立学习成绩列表记录与大多数家长一样,余红的母亲也很重视女儿的学习成绩,但她讲究方式、方法,不因为某次考试成功了或失败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不论女儿考好考坏都将余红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汇编成表,挂在女儿的卧室中,让她时时警醒和鼓励自己。在学习上,身为教师的母亲不仅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还重视其学习方法的改进,常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给余红听,让她自己总结这些事例的可取之处或教训。平时父母还经常给她讲古代的学习典范,如:孔子学而不厌,李固千里求师,苏秦悬梁剌股,匡衡凿壁借光,祖狄闻鸡起舞,黄干夜不解衣等,使她学有榜样;又经常给她灌输中外伟人的学习名言,如雨果的"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歌德的"读书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恩格斯的"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等,逐渐使她领悟到"刻苦读书是攀登高峰的梯,是到达彼岸的船,是通向成功的路"。 这样,不但使她养成了勤奋读书的良好习惯,掌握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客观地说,余红的天赋只能算是一般,但在那张学习成绩汇编表和父母有的放矢的教育下,促成她刻苦读书,勤于钻研的精神是超人的。年仅十几岁的女孩,在赴云贵高原探望父亲的长途火车、汽车上,她不顾颠簸、嘈杂,自觉地读一路书;暑寒假中,她总是抓紧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另外做大量的超前作业,还写诗歌、日记。如今,她已事业有成,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生活爱艰苦+学习爱刻苦+工作爱吃苦=苦去甜来。 重视写日记的作用[b]余红[/b]的父母都有记日记的习惯,父亲在部队三十二年,记录下大量的日记,并以日记中的素材,写出记实小说、哲学论文,深悟写日记对提高文字功力的作用,因此,他每次探亲回家,总要捎上一、二本日记,让余红了解部队的生活,更让她了解长期分居的父亲。虽然在余红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但借助日记这一载体,她很了解父亲,因此很尊重父亲,热爱父亲,非常听父亲的话,小至衣食住行琐事,大至工作、婚姻决策,无不征求父亲的意见。母亲的教学计划,对某件事的看法等也都有意识地记成笔记,让她翻阅。在这样的氛围下,余红从小就开始记日记,把她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每天要求孩子花几分钟时间写写日记,不但可以锻炼其文笔,还可以了解孩子每天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不至于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余红深有体会地说,她是学理科的,全凭写了多年日记,提高了文科功力,因此在国内写毕业论文,在美国写学术论文或自我推荐信,好似轻车熟路,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