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终生受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课例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图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学情景;直观 一、引论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的渗透,学生一旦掌握终生受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使两者相辅相成。 数形结合包括"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1]。巧妙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往往会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从"数"的严谨性和"形"的直观性两方面思考问题,拓展了解题思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形结合的益处 (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的思维都是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之上,以表象为素材[2]。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应借助直观的、形象的事物进行课堂教学,以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一切的算理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似懂非懂,看似理解其实并不理解。当时题目看似都做对了,当遇到其他的问题或者知识增多以后,就会一脸的迷茫。而数形结合,却可以提供直观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乘法意义时,采用学生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既体会了几个相同数和的意义,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麻烦,产生强烈的简化算法的欲望。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讲授乘法的意义时,采用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的方法,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也就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当孩子理解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后,也就避免了把乘法和除法混为一谈的尴尬。 尤其是我们低年级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只靠传统的说教,学生听不懂,不容易理解。而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则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可以发挥学生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 左脑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是语言的、系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理性和逻辑的;右脑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是视觉的、同时的、整体的等[3]。左右脑的结合对信息的处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加深记忆的痕迹,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单纯的文字和声音信息只会引起左脑半球的积极活动,而右脑则几乎处于休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脑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全脑发展过程,就是开发、利用学生左右脑半球的过程。传统教育普遍存在重视逻辑、语言的培养,而忽视形象、空间能力的培养,即重视左脑的开发,而忽视右脑的开发。数形结合,可以使直观的形和抽象的数相结合作用于左右脑半球,通过胼胝体左右两侧脑半球相联系并作出反映,使两半球协同活动,即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也锻炼了两个脑半球,有利于脑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有意识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让孩子及早的接触了解形,通过形认识数,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如,一年级孩子的数小棒,通过数小棒写数字,计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等问题。其实,在低中年级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有很多,原因就是为了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这样便于孩子理解。因为,我们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采用借助直观的形,理解抽象的数。 (二)要鼓励孩子认识我们常用的直观模型,鼓励采用多种表征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知道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想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有哪些常用的直观模型,在做题时,当然就不会运用了。所以教师要鼓励孩子认识我们常用的直观模型,鼓励采用多种表征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让孩子明白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这种运用意识慢慢积累成习慣后,就会自觉地选择采用何种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 四、数形结合的课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二,变魔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拿起小棒数一数或者在图中圈一圈、数一数,之后又在巩固练习中动手圈一圈,数一数,借助图形,理解几个相加,理解加法太麻烦了,用乘法比较简单。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学生们通过活动,通过直观的图形获得几个相同数的加法的认识,在获得亲身体验加法的繁琐后,收获乘法的简便。通过数形结合,学会将其运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该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当学生能够从图中发现每堆物品个数相同时,脑中就能迅速得出这是几个几相加。这是乘法知识的第一环,也是做重要的一环。 数形结合,就如华罗庚教授说的那样:"数缺形时少直观,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参考文献】 [1]罗海宏.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2013,(12):87.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有智.《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