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当你放下评判的时候,所有的打扰都成了点缀。所谓的噪音,也被你纳入欣赏的范畴。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人让你看不惯,是心动了而已。 —— www. 有几件事让我联想到了一起。 在参加课程的时候,突然门外响起了鞭炮声,估计是哪家有结婚的。等到停止后,课程继续。可是不一会儿,又响了一阵子。我的心情就开始有些烦躁,心想这里有上课的啊,结个婚也不要一直放个不停吧。结果第二天又是一阵鞭炮声,我便更烦躁:结婚虽然对你们来说是一生一次,但是你们都在这个酒店结婚,那对于这个会议室的人来说就成了常态了!想想这种无名火特别可笑,人家怎么知道你有上课。 类似的也想起了很多,从小到大这种心情好像有过不少。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记得教室旁边就是马路,总时不时飘过一阵隆隆声和汽笛声,心情无比烦躁,在心里诅咒了无数次不知道这里有考试啊。大学里自习的时候,总有那么几对情侣在窃窃私语,或总有那美丽的高跟鞋踩的地板咚咚响,那时候心里也在烦躁并咒骂:这是自习室,请保持肃静好不好,没素质。后来我回头来了一句:出去说去!声音之大让满屋子人愕然。 还有今天看余杰写的《上海人》,某人在地铁里不小心蹭了一下某上海妇女,该女看了他一眼就蹦出来了三个字:外地人。该人就恼怒而大骂了:上海人有什么了不起,你比我有钱吗?你的存款可能都不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了。搞得满车的人都很哗然。 还有考研那会儿经常的心理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某生去小报告说宿舍的某某总在玩游戏,搞得他没法学习。还好辅导员比较接受过些心理训练,遂开导该生:宿舍边是马路,车来车往的声音你没有注意到,楼道里踱来踱去的脚步声你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单单注意到玩游戏的舍友?何况宿舍本身就是个休息而非学习的地方。 讲这么多,无非是想抽出一个核心的事情来,怎么总有那么多外面的东西让我们这么有情绪,里面有一个共同的情境:你侵犯或打扰了我,有一些共同的情绪:烦躁,愤怒。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看不惯。 看不惯的时候,就总在心里嘟囔,牢骚,抱怨,烦躁。随着事件的持续,这个情绪就让人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浑身冲血,无法静下来。当情绪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让人吓一跳。或者因为无法再进行而索性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看不惯都会马上表达,但是一旦表达,就是带着很大伤害的。 为什么说是伤害。冲动的表达本身就是情绪积压所致,但是这些积压却未必来自于你看不惯的当事人本身,还有你这些年受这些类似的事情的委屈,一股脑都倒了出来。而当事人未必意识到自己在做着不合理的事情。像放鞭炮的主,在自习室里说话的人,宿舍玩游戏的小伙。可能你善意提醒下,人家就会停下,没有人与你做对,但是突然面对你个脾气就是伤害了。那个看不惯当地人歧视的外地人也是如此,他积压的这些年被歧视的委屈,全给那个妇人了。 这些情绪也不仅仅来自于对这种事情的积压。还有就是你对当下任务的不自信、焦虑、烦躁等情绪。对于学习,很轻松、快乐和投入的时候,是很难被转移的。但是恰恰对学习产生焦虑的时候,注意力就容易被转移。假设给你一个百分百安静和安全的环境,你也未必能有效完成。这时候恰恰有外因干扰的时候,这个外因就成了替罪羊了:都是他的错。那个学习的状态就不如玩游戏的状态好,因此前者容易被打扰。那个外地人也是如此,在他生意场上得意的时候,是不怕被歧视的,但是在地铁那个拥挤的环境里,何尝不是触动了他隐藏的自卑呢? 这也是自我中心的一个方面。我们容易把自己当作了世界的中心,希望全世界都来为自己服务。别人对我们的干扰,就活该被诅咒。只是都把自己当中心的时候就麻烦了:是谁打扰了谁?是谁侵犯了谁?你能说学习的没有打扰玩游戏的吗? 当然你可以冠冕堂皇的说简直是个笑话,肯定是玩游戏的打扰学习的。如果你这么肯定了,那么又出来一个自以为是的观念:学习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玩游戏是错的,坏的,不该的。类似的看不惯而被指责的行为就很多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人被你在心里指责了一顿,在公车上吃馅饼的人被你指责了一顿…… 从所谓道德角度讲,或许你是对的。但是从心里上讲,人家快乐的做完了自己的事,而你在心里计较了很久。倒是不道德的人快乐了,而道德的你却生闷气了这么久。 这是你的规条。当你开始用价值标准去衡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开始了评判,不符合你的标准就被你在心里指责,然后在你身体里产生情绪。这些烦躁、生气、委屈等看不惯而产生的情绪,都来自于你的评判。 我很想说你活该,但是我不想去评判你。我若说你活该,我自己心里难受。 我想说的则是让自己的心更强大和接纳,接纳别人与你不同,只是不同,没有好坏,没有评判。尊重别人的方式和你不一样,别人受的教育和你不一样。如果不能这么伟大,那就允许,允许别人犯错,或许这只是别人不好的习惯,何况他很可能没有意识到。 放下评判并不是放下道德,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放下评判的时候,你就有了另外一副图画:你可以静静地说,同学,可不可以暂时不要说话呢?你可以提醒他,而不是指责。 而对于那些本来没有道德色彩的看不惯就更不好说了,你可以请求人家暂时不要打扰你,但你的愤怒和烦躁就是无理取闹,是你在打扰人家了。 修炼自己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放下评判的时候,所有的打扰都成了点缀。所谓的噪音,也被你纳入欣赏的范畴。你可以去欣赏而无需评判。你可以让它成为你当下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而不必拿出精力来去反抗它。 慧能南下的时候,讲出了这个真谛。众弟子在看到风吹幡动而争执不已,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是谁打破了平静,是风的错吹动了幡,还是幡拍打竹竿的声音扰乱了大家的心。本来好好禅修的环境就被这异样的声音打破了。唯有慧能: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心在动。 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人让你看不惯,是心动了而已。 1914年6月28,在平静的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奥匈帝国为此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帝国主义间利益的瓜葛压抑已久,一直没有理由彼此抢夺。一战的爆发,我们能怪萨拉热窝和这个青年学生吗? 文/丛非从(微信:壹心理,onexinli) 原题《看不惯:是谁动了萨拉热窝的导火索》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