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重阳节典故与习俗


  今天是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非常吉祥喜庆的日子。古人在重阳节会举行各种活动,例如登高、晒秋、赏菊等。而如今的重阳节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要孝敬老人,所以晚上各位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自己的爸妈,或者打个电话。其实古代的诗人最喜欢借助这种节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下面也是为大家介绍几首和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还有重阳节的典故与习俗。其实在大城市的各位朋友应该会感觉每年节日氛围越来越淡了,可能还没古人过的热闹呢。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习俗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里可见一斑。
  —01—
  敬老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摘星楼九日登临
  明代:姜塘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突出的的"孝道"。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今天的敬老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九月九(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02—
  接近自然,登高望远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仪式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节。这九月九的登高,与三月三的临水相对,一春一秋,别具意趣,为历代文人骚客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更今天的我们给了个亲近自然的强大理由。
  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有这样的诗句:
  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
  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
  每年元月初九这一天,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绝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
  典故:相传公元815年,元稹(779—831,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
  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
  —03—
  赏菊并饮菊花酒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了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赏菊四首
  宋代:杨万里
  老子平生不解愁,花开酒熟万缘休。
  更教不为黄花醉,枉却今年一片秋。
  菊花肯为别人黄,长怨先生不断肠。
  两鬓尽凋无地插,一杯细嚼入神香。
  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
  岁晚霜寒心独苦,渊明元是菊花精。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重阳节首先是菊花节,重阳之日正是菊花盛开之时。从汉代开始就有欣赏菊花的端倪,到了唐代重阳赏菊发展到了顶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无穷菊花节,长寿柏梁篇",说的就是重阳节。菊花被人称为"延寿客",这样吉祥的当季花朵必然在重阳节这样的大日子出现。
  九日闲居
  魏晋: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04—
  茱萸祛邪辟恶
  中国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浣溪沙·重九旧韵
  宋代: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
  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
  茱萸子细更重看。
  阳春白雪般的清新词句出自座席之间,您才华气量二者兼备,令人艳羡。异乡杭州的风景也依旧粲然。可叹相逢能够欢聚几日?不知重会又将落在何年?届时,我们愿再次面对茱萸仔细把玩。
  典故:战国时期了,诸侯纷争,战乱频繁。一个村民给赵王献上一种叫"山茱"的药,治好了赵王的腰痛;还有一次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阴道流血不止。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治疗。御医又以山萸为主,配制药方,治愈了王妃的崩漏。赵王更为欣喜。
  赵王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后来就将山萸正式命名为"山茱萸"。
  —05—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宋代:宋祁
  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
  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
  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
  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网站目录投稿: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