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建议,不应让流量成为学习的"拦路虎"。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就应考虑和照顾到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需要,跨越数字鸿沟,保障教育公平。 朱永新委员的建议若能真正推行,无疑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孩子顺利开展网课学习,免除"流量之忧"。但要真正跨域数字鸿沟,保障教育公平,除打破流量限制之外,还有很多现实问题亟需解决。 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留守人员互联网普及率不高。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这组数据向人们传递出积极的网络发展信号,但与此同时,在 9亿网民之外还存在着5亿的非网民群体,这不得不引人重视。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龄是5亿非网民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国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孩子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及时监督孩子学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有的留守家庭甚至没有智能手机。这些问题,不能只依靠定向免费流量来解决,根本原因还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扶助力度,开发当地特色产业,让贫困地区发展起来,从根源上解决经济问题,实现留得住人、上得起网、用得了智能手机、学得好线上课程的目标。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网络的畅通和使用难以保障。疫情期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得不四处追信号、蹭网络以开展网课学习,此类事件频频被媒体报道。这些孩子不畏艰苦、坚持学习的品质令人动容,但更应该引起教育人的反思。同上一门网课,贫困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孩子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别,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限制网课学习的重要因素。保障贫困地区的电力供应、信号正常、网络通畅,才能给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跨越数字鸿沟,推进教育公平,不能"只行一策",而应"多管齐下"。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通过政府扶持与地方自主自立的模式,发展经济,解决根源性贫穷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地区不再受停电断网、没有信号等问题的困扰,让孩子能真正地安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