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张鸿飞做个好人真的好吗


  爱灵心理咨询中心——感受阳光,从心开始
  心理热线:020-85509447
  原创:广州 爱灵心理咨询张鸿飞
  从懂事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别人友好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做一个被大家喜爱的人。
  只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好人,为何我一点都不快乐?为何我一点都不开心?为何我心中如此的压抑?
  做个好人,我做错了吗?
  咨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真的很好,为人考虑,遇事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为朋友、为家庭、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却真的,一点都不快乐。
  在他们的心中,做好人是必须的,是正常的,是义不容辞、天经地义的。只是,他们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要做个好人?
  读者朋友,你有想过吗?你为什么要做个好人呢?
  慢慢想想,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个好人的?
  最初你喜欢做个好人吗?
  一直做个好人给你带来了什么烦恼吗?
  那是什么阻止了你不去做一个好人呢?
  我想,这些问题,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不过,即便是一千个答案,也多少会有些相似的地方。
  通常,最初我们做好人的时候,内心都是满足的,幸福的。因为这是被社会赞许的行为。夸奖肯定不会少,朋友也喜欢自己,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自尊感、自我价值感。这让我们感觉,我们是那么的被人接受、喜欢,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也让自己产生了能力感——我是很有能力的人。
  不过可惜,如此种种美好的,让人陶醉的,甚至迷恋的感觉,都是基于一个基础——我是个好人。
  于是,为了继续获得自尊感、自我价值感、能力感等这些感觉,我们不停地去做好人。做好人就能产生这些感觉,就能满足我内心的精神需要。
  这玩意儿有点像上瘾,跟迷恋着游戏、喝酒而产生快感的性质类似,这是做个好人的玩法更被社会接受,甚至社会还有点鼓励这种游戏规则而已。
  可惜的是,在这个游戏中,受伤的总是自己。
  当我已经成为一个好人的时候,再想要做个"坏人",去拒绝别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登门槛效应,是指在提出一个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增加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
  最早证明登门槛效应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J.L.Freedman&S.C.Frase,1966)。弗里德曼先让他的助手访问了一些家庭主妇,告诉她们为了维护交通安全和美化环境,请她们在窗户上贴一些小标记或在请愿书上签名。这些主妇都接受了这个请求。半个月后,助手再提出了一个大的请求,请求这些家庭主妇们在她们门前草坪上竖一块不是很漂亮的维护交通安全的广告牌,看她们是否愿意;与此同时,实验者也拜访了一些之前没提过贴小标记或在请愿书上签名这类小要求的家庭妇女,直接提出了竖广告牌的请求。结果发现,前者有55%同意,而后者只有17%同意。
  当一个人已经做了好人的时候,由于这种惯性,在后面就更难以拒绝别人。
  而且,更要命的是,当你一直做一个好人的时候,别人会把你的付出、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从最初的感激到后面的习以为常,以至于当你不继续付出的时候,还会责怪你。
  看过一个笑话。一个人每天都施舍给乞丐5块钱,结果有一天他只给其他2块钱的时候,乞丐问他为什么给少了。他解释说自己结婚了,所以只能给2块钱。乞丐很生气地跳起来打了那人一巴掌,说到"你居然用我的钱去养别人!"
  这个好人做得多憋屈啊。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做好人,未必意味着快乐、幸福,甚至未必意味着心理健康。
  好人,很多时候是压抑的,压抑了内心的自己需要,压抑了拒绝别人的恐惧。真实的自己带着"好人的面具",没人能够看见。或许,有时候连自己都忘了那真实的自己。
  明明不想做了,但因为自己是好人,还是勉强自己去做。
  明明舍不得跟别人分享,但因为自己是好人,还是勉强自己去分享。
  明明已经很累了,但因为自己是好人,还是勉强自己去参加一个无聊的聚会。
  做个好人,真的好吗?
  爱灵咨询师
  张鸿飞
  师从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系系主任毕重增博士,是国内较早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心理咨询师。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为来访者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为理念,接受系统学习、督导的时间超过1000小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底蕴;临床心理咨询的总时间超过了6000小时,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成熟的咨询技术,成为最受来访者欢迎的咨询师之一。
网站目录投稿: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