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7月6日人民网) 教育部的"禁补令",每到寒暑假都会发布。但像今年这样规定具体,公布举报电话,划出6条"红线",还是第一次,称"史上最严"也不为过。学校和教师想办补习班,得仔细掂量掂量。弄不好班没办成,还弄了个处分,就得不偿失了。 综合分析,在教育部给出的这6条禁补"红线"中,有4条红线涉及到校外培训机构: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可见,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校外培训机构业已成为假期补课的主力军,提醒学校和教师要和校外培训机构拉开距离,不要有任何接触。 但这"史上最严"禁补令并没有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其中。甚至可以说,教育部门的"禁补令"越严格,校外培训机构越高兴,因为他们的"生意"会越好。 教育部给出的禁补理由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假期补课市场是客观存在的,是刚性的。假期想通过补课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的家长太多了,毕竟考分才是升学的唯一标准。家长也丝毫不担忧"经济负担",相反,还投入得很高兴,就怕孩子找不到地方补。既然学校和教师不能补,那就只好去校外的培训机构补。这些培训班,一部分是长期固定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假期组织的,找个地方,拼几个教师,不管有没有教师证,都可以上课。 我们不妨问一下:禁止教师有偿补课,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组织学生补课咋办?如何从根本上给高烧不退的补课市场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