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哲学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分析,指出其形成的自身逻辑、蕴含的哲学底蕴以及哲学品格的指引意义,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研究 【作者简介】 闫燕,中共南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8)02-0013-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哲学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高认知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自身逻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成的理论逻辑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从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从全面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都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与奋斗坐标。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既有一脉相承,又坚持了创新发展。在对理论的继承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用不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明确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应有的历史地位。在对理论的创新发展上,主要体现在阐释"中国特色"的内涵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和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四个自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用"四个伟大"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描述。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者而言,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这一历史课题的探索也会不断地延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关切与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这一时代性课题的系统解答。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科学回应。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哲学底蕴 1.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指导下的新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化问题意识",要求党员干部敢于直面并破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这与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例如,在改革战略问题上,强调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上,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等等,这些都是坚持"两点论"的范例。 2.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八个明确"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究竟举什么旗"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走什么路"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如何坚强党的领导核心"的问题。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endprint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强调要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品格的指引意义 深入学习领会思想的哲学品格,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瞻远瞩、统筹兼顾的哲学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新的时代课题。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高瞻远瞩、统筹兼顾的哲学品格。 2.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强调立足于我国当前国情和基本特征,遵循发展规律,又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斷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从"中国梦"到"五大发展理念",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从经济新常态理论到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从"一带一路"到创新驱动发展,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品格。 3.问题导向、未雨绸缪的哲学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科学预判发展趋势,强调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财政金融领域,强调要高度重视风险隐患,既要防"黑天鹅"事件,更要积极化解"灰犀牛"风险;在民生领域,强调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在司法领域,强调要提高司法公信力,牢牢守住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生态领域,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等等,集中体现了问题导向、未雨绸缪的哲学品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 [3] 杨卫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8期。 [4] 王军旗:《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体系探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5] 杜飞进:《新时代精神精华的集中彰显——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品格》,《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6] 欧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理路》,《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