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被亿万游人冠以"九色香巴拉"之美誉,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神秘之地,今年夏天总算如愿。但甘南州地缘宽阔胜景众多底蕴深厚,不是我一个暑假就能游得完的,也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就能欣赏够的。这次暑期的甘南之行,不过是以213国道为轴线,就近游览了几个景区而已,可就这几个景区,也令人心悦激荡,逍逸无限。 一直觉得藏民族很神秘,藏人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更是令人向往,所以这次甘南行,除了领略"香巴拉"的美丽以外,还想真切的去体验一下藏族同胞的基本生活方式和一般的民风民俗,于是出发前,我们就意向确定了要在夏河县的藏家宿住一天,吃藏家饭、干牧民活,和藏人亲密接触亲切交流。 还算顺利,由兰州出发,第一站到达甘南夏河车站后,便顺利的联系到一藏族农家乐(实为藏人农家客栈),而且女店主江毛草的老公,是夏河县政府的一名公职人员,其儿子是兰州某在校大学生,这样的家庭人员结构,为我们与藏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省去了不少的障碍和忌讳,因为公职人员毕竟受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即或是我们一不小心触犯到不该触犯的藏民俗之事,也容易得到彼此的谅解,何况还有一个暑假在家的潮派大学生呢。 店主江毛草是个体面、温婉而热情的女人,进到她家,便又是接包又是倒茶,又是虚寒又是问暖,虽然汉语说得不是很流畅,但一应招呼无微不至。完了后,带我们查看每间客房,征询我们是否要住?到这时,我们已没有另外选择的必要了,因为藏家客栈的房内布置和被褥床套等,与汉民族的家庭一样的干净、整洁,包括主人的卧室也是一样的整洁,而且房费只有普通酒店的三分之一价,何乐而不为呢?所不同是,藏家墙饰上多了些如几何图案的彩色装裱,这些装裱凸显著藏人的佛教信仰和藏俗文化,这也是区别于汉人家庭最明显的标志。 我们各自选择好房间放下背包后,征询江毛草,晚上能否为我们提供一餐付费的藏人家常饭?江毛草满口答应,并问我们想吃什么样的家常饭。 我们都不知道藏家人一般吃什么样的饭菜,于是我说:"按你们平常的饮食准备吧,只是不要少了糌粑和酥油茶这两样就行。" 江说:"那好办,吃糌粑也少不了酥油茶,其它还需要些什么?" 我们此时不想在吃什么样的藏家饮食上浪费时间,和众多游人一样,"停下车轮就看景"的心理催促着,于是告诉店家煮点稀饭就好,便租车前往拟定的达宗湖。 距县城不足20公里的达宗湖,是高山森林中的一个很小的湖泊,面积不足百亩。由于湖畔是野花遍地的草滩,草滩向外扩展,便是以松柏为主的茂密森林和怪石崚峋的崖体,草滩、森林和怪石相拥,让这座高原湖泊显得尤为小家碧玉,令人珍爱、令人陶醉。若把达宗湖比作一幅画,那么这幅画的最佳挂处,应当是餐厅或是书房。挂在餐厅,能让人食欲大增,若挂在书房,则让人思想活跃。 最令人不舍的是达宗湖前沿草滩中的土拔鼠,学名叫草原犬鼠。土拔鼠长约40厘米,短尾,不怯生不咬人,温顺如猫乖巧如兔,毛色灰棕蓬软。见到游人不但不躲藏,反而还撵着游人要吃食。当我们拿出随身的干粮引诱时,几只土拔鼠便聚到我们身边,在手掌上舔舐食物。模样实在温顺乖巧,把弄皮毛也不躲避,若不给食了,便穷追不舍。到我们都没有吃食可给了,摊开两手告饶时,几只壮硕的大鼠才引颈发几声喊,"呿、呿…",随后,一群土拔鼠才一顾三盼地离开我们。 事后据当地人讲,土拔鼠可以亲近,但不宜亲密接触,小心染上疟疾。听了这话,让我们几天都心惴不安,好在后来我们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看来,对不了解的东西,还是不要接触的好,虽然那些土拔鼠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但必要的防范还是必要的。 返回夏河,已是黄昏时分,按照行程安排,当天得游览距夏河县城1公里处的拉卜楞寺,这是夏河之行最主要的观光点。 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位于大夏河西岸,紧邻夏河县城西南。来到拉卜楞寺外桥头处,落日已被寺院背后的山坳吞去了半边脸,半轮落日的光辉,仅给拉卜楞寺几处高塔的塔顶留下一抹橘红色的阳光,饰金的塔顶在晚霞的照射下泛出姁姁光芒,暗影中的寺群便显得有些神秘了,甚至有些迷幻。藏文饰面的木质油彩经筒,沿寺院围墙廊道一溜排开肃然而立,并不时地受戴于信教者们的抚摸和转动,于是,"叽咕叽咕"的经筒声从廊道中传来,那声音似朝觐者的叩首,又似转经人心灵的祷告。 几名身着藏服手持念珠的中年女人,远远地便面对寺院目视廊道匍匐于地,磕下一个又一个等身长头,待磕到经筒面前时,方肃立整冠进入廊道,按顺时针方向徐缓地挨个转动经筒。 从她们那专注的神情和虔诚的叩拜中可以看出,拉卜楞寺定然是她们心所向往的一方圣寺。 金光、暗影、叩拜和呦呦的经筒声让人肃然,我们不由得也放轻了脚步慢慢地跟随着,像她们一样虔诚而缓慢的去抚摸、去转动那肃立的一只只经筒。 拉卜楞寺的转经筒长廊,实在是太长了,环绕整个寺院外围一周,绵延8公里,共一千七百多只经筒。据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转完一圈,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一行六人,没一个信奉佛教的,更没有耐心和毅力像前行者那样,安恬的去转完每一只经筒。但是,我们由衷的祝福她们、祝福所有来这里转动经筒的人们,经过虔心的转动,转去尘世的烦扰,转入梦想的天国。 寺院有好几个出入口大门,其宽阔度都不是很大,也有较宽阔的大门,门外左右分别安坐两尊雕刻精湛、色彩艳丽的石狮子,想必那就是主要的出入口大门了。据旁边一停车场老人介绍,这个时辰已没有导游可聘,只能随意游览,但进入寺院后切不可大声喧哗、拍照,更不可面对佛塑雕像指指点点和触摸。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是"葛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是: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通常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又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就旅游而言,夏河县曾经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佛经学业久负盛名,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青海塔尔寺、西藏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寺伦布寺、拉卜楞寺),其寺院建筑更是别具风格,有16处佛殿、18处活佛官邸,大小金瓦寺、讲经坛及大喇 嘛住宅,占地85万平方米,房屋数万间。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背山而立,鳞次栉比。金顶蓝瓦红墙,高低错落有致,远远望去辉煌无比,堪称佛堂建筑艺术珍品。所以,作为了解该地曾经的辉煌、见识和观瞻藏传佛教,拉卜楞寺是很值得一游的。至于格鲁派又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藏转佛教的一个派别吧,不过作为与宗教无缘的人来讲,也就无需费神劳力地去探究它了,因为要弄懂这个问题,一定很难。 当我置身于佛灯盏盏香烛缭绕的寺院之中,观瞻着恢弘而宁静的寺院建筑,聆听着由佛堂佛殿传出的诵经声时,一种淡如芷水的情愫油然而生。氛围影响心绪,氛围感动心情,氛围也能改造心志。当你一旦身处一种清幽恬适的佛国之地,你的情绪也会跟着安恬起来,此时,你什么都不需要想,什么都不需要说,杂念在这里是孽障,语言在这里显得十分苍白,你只需默默地接受佛国氛围的沐浴、洗礼,慢慢地,你便会感觉到有一种徐徐的和风由心底荡起,那和风似甘霖、似北斗、似吹开霾雾的飙风,一切烦忧会被氛围荡涤得干干净净,身心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也许这感觉,便是那不远万里,也要逐一去朝拜佛主寺院的根本所在吧。"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知怎的,忽然就想起了仓央嘉措这句爱情诗言,也许爱情人的心理和宗教信徒的心理是不同的两种心理,但是我想,不远万里不惧艰辛的匍匐在佛主的脚下,这种虔诚和坚贞的信念,当是一样的吧。 回到藏家客栈已是晚上9点过,店主江毛草为我们准备的晚餐早已上桌,并用防蝇罩罩着等待我们的归来。大家实在是饿极了,随身的干粮早就在达宗湖喂了土拔鼠,这时见到饮食,哪还有点斯文样?一碗稀饭两口就喝完了。见我们饥饿成那样,汪毛草急忙给我们续上稀饭,端上三样不同的馍和一小半瓫粉面及一小碗黄色食料,同时叫来她的爱人和儿子,一起为我们团捏糌粑。 原来,糌粑就是那小半瓫粉面?父子两各用一只空碗,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黄色食料和粉面进行拌合,之后捏出一小块已黏成团的粉面于手掌中不停地团捏、旋转,两手配合便成了比汤圆更大一点的椭圆形面团,完好之后放于空盘让我们享用,面团上方收尾处留下一倾斜的尖,模样有些怪怪的,这就是糌粑。 原以为糌粑像一般的菜肴一样,只要上桌就可伸筷子进口了,哪知是这样现做的面团? 听他们讲,糌粑的主料就是青稞炒面,青稞是高原地区粮作物主产、也是主粮,糌粑是藏区人民最常用、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主食,尤其是出门放牧时,都得随身带上糌粑和浓茶或酥油,饿了信手团捏就可进嘴,就是在家里,人们也多食用它,所以说,糌粑是因藏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造就的一种即食食物。 这么说来,如若把糌粑这种食品名称当作动词去理解,似乎更贴切,也更富有其深层的内在含义。 我拈起一坨糌粑放进嘴里咀嚼,感觉微咸中带有浓浓的腥膻味,且十分地绒软无嚼口,有点腻闷难咽的感觉,出于礼貌,总算将一坨不对我胃口的食物强咽下肚,可咽下去的感觉仍觉不适,赶紧吃了点小菜才压住。同行的一美女倒是大加赞赏,"好吃、好吃"赞不绝口,这只能怪我没有口福享用了。 不过,糌粑的气味很好闻,浓浓的乳香中带有淡淡的炒面焦香味。曾经旅游青海湖时,对西宁市的酸奶口感很好,并知晓一点酸奶的制作方法,也知道成品酸奶表面那层淡黄色的脂肪质就是酥油,没有那层酥油或只有少量酥油漂浮的酸奶,其口感就不怎么样了。店家为我们拌合糌粑用的黄色食料就是酥油,而酥油茶,则是在茶叶中加入适量的酥油和食盐混合熬制后,便是酥油茶。 因为对糌粑中的腥膻味和太过绒软的口感不适应,酥油茶也就不敢品尝了,怕一碗酥油茶喝不完给浪费,只有品尝藏馍的口福。藏家的馍虽然品相不一,但口感却是一致的,馍的夹层物都很香。听江毛草介绍,藏家人做馍,都要添加夹层食料,这样做出来的馍才香软可口,而且容易储存,所以藏家每做一次馍,都会做得较多,食用也方便。 我问:"夹层料都是些什么"? 她说:"夹层料中有花粉面、花椒面、芝麻面和食盐。" "什么花粉面?" "花粉面,就是采摘的各种可食用鲜花,将其晒干后,碾成的细粉料。" 这让我想起了藏家的房前屋后,为什么大都种有各色草花的缘由了,那些好看草本花卉原来是可食用的。"一方一水土,一地一风俗",这话一点不假。 当我向江毛草请教藏传佛教的经文内容时,她说她也不很明白,但她知道"嗡嘛呢呗美吽"是"六字真言",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她说:"我们手持念珠,口中反复诵读的就是这六个字。"还说:六字真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上至天下至地,中为芸芸众生,世间万物皆含其中,因果轮回皆在其中,所以在诵读六字真言时,一定得用心去诵读,用心去感悟,切不可心有杂念心口不一,要入定入神抑扬顿挫…… 唉,怪我对佛教毫无了解,所以对江毛草所说的更是云里雾里,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这一点就是信仰。虽然因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种族的不同,信仰也会有所不同,但一个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只有有了信仰,人才会觉得人生有了意义,才会相信自己和把握自己,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信仰,是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力量,虽然信仰只是一种态度,但这种态度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坚不摧。 不懂佛教,便将话题再次转移到藏族人的民风民俗上,首先我对"江毛草"这个名字感到奇怪,按照她的年龄,怎么也该取个花啊、翠啊、莲啊、凤啊什么的名吧,或者就叫卓玛也是应当,虽然江毛草的容貌已不再清秀,体形已不再窈窕,但年轻时的风韵依然显露,取名卓玛也不为过,怎么就取这么一个不屑的名呢?江毛草告诉我们,藏民家的女孩是很贱的,有个名字已算不错,有的根本就没有名字,所以女孩子的名字都很随性,由父母以最不招人待见的东西来命名,只有生了男孩子,才会去寺院请喇嘛给孩子赐一个既好听又吉祥的名字,比如策尔丹、让普等等,这些就表示幸福或富裕。 她还说,藏族女人不但没有好听的名字,在家也是很没有地位的,小时候能放牛羊时便是家中的牛羊倌,出嫁后便是家务活全包干,包括种田种地都是女人的事,而男人却是家中的老爷,除了一些笨重的体 力活能帮助做以外,基本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买卖或宰杀牲口的事,倒是男人的事,但收入的钱却是男人掌管着,女人要用钱,得向男人要,所以藏族女人嫁人以后,只有生育一个男孩,才能有点地位,如若生的都是女孩,那就会一辈子都没份量、没脸面了。 关于男婚女嫁,江毛草说:草原上,女孩子到了生理成熟年龄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给女孩建一座单独的白帐篷居住,白帐篷表示有待嫁女子,小伙子可以去白帐篷求爱,待女子有了孕育或生下小孩,证明其具有生育能力时便可求婚。结婚也很简单,个别女方家庭只要男方一条哈达一瓶青稞酒,就能将女子接回家中,可是,一旦要离婚,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无论什么样的理由要想离婚,没有十万二十万的钱财,女方永远不会同意离婚的。当然,结婚时也有男方送"酒礼钱"的,但男方送得多,女方的陪嫁也就越多,有的女方陪嫁超过男方"酒礼钱"的几十倍,甚至上百陪,陪嫁大都为牲畜,比如牛羊、比如马驼等。城镇男女的婚姻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虽有些不同,但也大同小异。总之,藏族女人的地位是很卑微的。 听了江毛草的介绍,似乎明白了藏族女人为什么年岁略大些时,脸上的皱褶总是比同龄的男人要多、要深,而且肢僵腰弓肌肤松弛神态疲累的缘由了。 同行的女人们听了藏族女人的婚姻习俗以后,欣慰中有了些许的霸道和自得。可是,作为一个男人,我没觉得作为天下所有男人的那点自傲,反倒觉得有些悲哀,包括对女人、对天下所有卑躬或跋扈的女人。 见江毛草一旦停下来,便会手持一只制作精美的小转经筒不停地摇转着,于是我问:"你手中的这个,也是转经筒吗?" 她说:"是的,我这样的转经筒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有的小经筒上镶有珊瑚、绿松、玛瑙等宝石。" "呃,那你在家摇转小经筒和在寺院里去摇转那些大转经筒,有区别吗?" 她说:"大小都一样,哪里摇转也一样,关键是得虔心诚意心无旁骛的摇转经筒。" "这样不停地摇转经筒有何寓意呢?" 她说:"筒内装(刻)有经文,所以叫经筒,摇转经筒就相当于念经,是修持的一种方式。转动一周,即等同于诵读《大藏经》一遍,转动一日经轮可以圆满一亿心咒的功德,这是诸佛善逝亲口宣说的教言。口中诵咒,手转经轮,心里观想咒轮,如此能够三者不离经常修持,来世可以获得殊胜窍诀的解脱法。" 实在是不在佛道不知佛啊,无论藏人手持经筒不停地摇转,还是手持念珠不歇的拈动,我都不懂,对江毛草所说,我也如听天书一般,但我想他们的行为,或许和汉人中的香客们,每逢初一十五拜菩萨的寓意应当差不多。 佛家人讲究因果报应。按我的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人活在这个世上免不了会做下的一些坏事、恶事,为了免遭报应之苦炼狱之灾,人们就去叩拜菩萨,或捐下"香火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对自己曾经做下的坏事、恶事进行一次次忏悔和接受神灵对恶行者心灵鞭挞的过程。而那些未曾做过坏事、恶事的人们,他们信佛、诵经、拜佛的目的,就是在不间断地用佛性来鞭策自己、超度自己善行人生的过程吧。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凌晨,不好再耽误店家休息了,我们也得赶紧睡觉,翌日一早,我们还要去观拉卜楞寺的晨光美景呢。 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准时赶到拉卜楞寺对面大夏河东岸山坡上。据店家讲,这里观拉卜楞寺晨景能够一览无余,果真如此,当我们爬上小山坡时,已有上百人或披着棉大衣、或穿着羽绒服,抢先占据了最佳摄影位置,等待着朝阳的升起。 拉卜楞寺及整个夏河县城,地处两山之间的深谷盆地,从河谷到山顶的垂直高度,应在一千米之上,若以白昼之分,也许山顶与河谷的时差约半个小时。我们站在小山坡抬头仰望,晨曦已在东面天穹里微微泛着白光,而西面天却还有几颗星星在青灰色的天际中闪耀,由东北向西南流淌的大夏河水在微曦的映照下,于拉卜楞寺正前方泛出一练白影,寺院依然沉寂在夜色之中,唯有大夏河唱着"汩汩"不歇的歌谣。此时,拉卜楞寺当是黎明前最寂静的时刻。 不一会,在我们站立的山坡右后方,几团掩盖朝阳的乌云开始缓慢地分奔离析,一抹初阳刺破云团,带着云露柔光,落在拉卜楞寺背后的山顶,棘丛稀疏黄土凸显的贫瘠大山有了点生气。慢慢地,山顶上空,由东向西一片粉蓝逐渐开阔起来,霞辉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向西推进,直至天空湛蓝如洗,而大夏河东岸及西岸山脚下的整个夏河县城,却依然幕色悠悠。 拉卜楞寺后山顶橘黄的霞辉,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沿山顶坡面浸侵而下,此时,已隐约可闻寺院中朗朗的诵经声,寺院外的民居房头已有了袅袅的炊烟升起,拉卜楞寺新的一天由此展开。 几颗耀眼的晨星于蓝天里不知不觉间隐去,几处饰金高塔的塔尖开始泛出黄亮。霞光沿山坡浸侵而下,几座鎏金宝塔和十几座佛殿、官邸,便安恬地沐浴在橘黄色的霞辉里了。整个寺院建筑的黄脊、蓝瓦、黑檐、红墙等彩饰,愈加地凸显其璀璨的光芒,白的更白,黄的更黄,黑的更黑。依山势次第而起的庞大寺群,于黄土高坡山脚下,凸显出拉卜楞寺雍容恢宏的佛寺之大美。 金黄、赤红、黝黑、净白、青蓝五颜色,为藏传寺院建筑的主色调,随朝阳不断地上升,霞光逐渐下移、浸染,依山势次第而建的拉卜楞寺院外饰五颜色,层次清晰毫无遮拦的得以尽情地展现,五色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晨光里,五颜色如初生的朝霞,于黯淡中逐渐显现其本质的光辉,当朝霞完全落进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那以黄金饰顶的塔尖和金龙盘绕的屋脊,黑色饰边的屋檐和赤红、净白的墙壁,以及青蓝色的琉璃屋瓦、围盖等,于静谧中闪耀着光辉,那五色光辉似五彩经幡,于大夏河畔猎猎飞舞,又似一挂霓虹于大夏河畔升腾……如若说是朝霞让拉卜楞寺更加辉煌,莫如说是拉卜楞寺的五彩佛光在黄土高坡上绽放。 朝霞中的拉卜楞寺,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寺院胜景,尤其是寺院建筑的色彩搭配和使用,是那样的潇洒和大气,整个寺群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然情中不失安恬,放荡中不失收敛,雍容中不失简朴,庄严中不失青睐。 从拉卜楞寺建筑的选址、布局,以及寺院外饰色彩的使用和搭配,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藏传寺院为什么大都依山而建?又为什么多采用金黄、赤红、黝黑、净白、青蓝这五颜色为主色调来粉饰外 装——包括藏区很多藏民酒店、民居等建筑的外饰,也多采用这五种颜色?但我到底又明白了些什么呢? 有位朋友说得好:正是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未知和好奇,我们的旅行才有了意义。 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