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企业家必须利用世界平台


  企业家是微观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从中国走向世界,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回顾我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总结我国企业家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作用,探讨我国企业家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国家级和世界级企业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企业家的诞生
  企业家是西方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改革开放后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但企业家现象我国自古有之。春秋战国时代的范蠡就是我国较早的成功企业家。明清以后随着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如经元善、陈启源、郑观应、张謇、穆藕初、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范旭东、卢作孚、陈光甫等等。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家现象销踪匿迹。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竞争形势不断演进,企业家快速成长,如今已发展壮大为一支宏大的队伍,并开始登上世界经济舞台。
  我国企业家,从经历上和来源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乡镇企业家、私营企业家、国有企业家、"下海官员"企业家和"海归"企业家等;从行业上看遍布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诞生和发展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乡镇企业家,又称"农民企业家"。改革开放前我国广大农村也有企业,叫社队企业,是农村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社队企业开始进入市场,一些农民或承包社队企业,或挂靠社队自己出资兴办企业。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并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起来。与此相应,一大批来自农村的企业家应运而生。广东珠海白藤湖的钟华生、河北无极县的邱满囤、浙江宁围公社的鲁冠球、天津大丘庄的禹作敏、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河南刘庄村的史来贺、北京窦店村的仉振亮、山东沂蒙山的王恩学、威海虎山镇的唐厚运、烟台东陌堂村的唐与山等等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著名企业家。
  私营企业家,又称"个体、私营企业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私人经济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宰割。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发展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个体、私人经济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个体、私营企业在快速增长。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累计个体工商户达2621.4万户,全国实有私营企业520.5万户。其中,"傻子瓜子"的年广久、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希望集团刘氏兄弟、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等等都是个体、私营企业的领军人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属国家所有,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原料统一调拨,产品统一定价,销售统一渠道;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企业领导由上级任命,这些特点决定了国有企业体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国家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债转股,抓大放小,减人增效、兼并重组到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股份制,政企分开,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等等,对国有企业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邓小平同志誉为"改革型企业家"的周冠五,被舆论界称为"南步北马"的步鑫生、马胜利,以"敢为天下先"为座右铭的汪海,创造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褚时健,点燃中原商战之火的王遂舟等等都是当时站在国企改革潮头推波助澜的弄潮儿。
  官员"下海"是我国企业家队伍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党政干部开始了体制内流动,到部门下属的企业当厂长、经理。90年代初,浙江、江苏、广东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党政干部辞去领导职务到私营企业担任要职的现象。到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下海"官员增多,有乡镇干部,有地方政府的成员,也有部委的一般干部、处长、司局长;有的接近退休年龄,也有的是少壮派。如深圳华侨城董事长任克雷、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中国泰地·新世纪集团董事局主席张跃、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董事长毛振华、万家乐股份公司董事长蔡德山、慧聪集团董事长郭凡生、北京康得集团董事长钟玉、吉利集团首席执行官徐刚、曾任红蜻蜓集团总裁的吴敏一等等,都曾有"当官"的经历。这种现象曾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其实,总体上看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人的价值观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的必然结果,是对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观念的冲击,对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外留学归国创办企业的领军人物或出任企业的职业管理者,可以称之为"海归"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6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其中,一些"海归"进入企业的领导岗位,一些自己创办企业。他们不仅了解国外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而且拥有在海外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管理经验,有些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新浪CEO汪延、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中国网通总经理田溯宁、SOHO中国有限公司CEO张欣、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俏江南餐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蓝等等都是"海归"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当然,与本土企业家相比,"海归"企业家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一些人成就还不是很显著,但他们是我国企业家队伍中的"潜力股"。应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而且我国世界级企业家中将有一部分来自于"海归"企业家。
  二、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本质的体现。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者,是能够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益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和创业。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中国企业家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的精神。科学发展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形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矛头直指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经济与社会不协调,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得者、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企业坚持依靠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改革创新的精神。我国企业家产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其本身就是改革家。正如冰山集团董事长张和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正赶上改革开放,国有企业从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向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担当了改革开放初期执行者和开拓者的角色。"改革是一种创新,创新需要改革。我国企业家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原有的国有企业从原料供应、生产流程、销售渠道,到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员工思想、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等等进行了全方位、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十分鲜明地表现了企业家的共同特征。张瑞敏、谢企华、常德传、鲁冠球、刘、宗庆后、周厚健、季克良、孙文杰、曾玉康、师春生、谭旭光、汪海、宋志平、冯根生、沈文荣、张和、邹节明等等一大批企业家大都是通过改革创新,或将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或将企业由弱小做到强大、强者更强,或使企业从国内走向国际。但与西方企业家不同,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许多体制上和认识上的障碍,初始阶段没有法理、规章可循,有的甚至要先行探索、试行,因此我国企业家除了要承担经济风险外,还要承担社会政治风险。这方面正表现出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独特性和可贵之处。
  第三,民主法制的精神。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的保障、没有健全的法制就没有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制,发扬民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我国优秀企业家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得者、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主持青岛港工作以来,凡遇到大事需要决策,总是先与局党委一班人交换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职工代表意见,最后由局党、政、工领导联席会议决定。他主持制定了定期召开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民主管理、聘任职工代表为廉政行风监督员等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体现了我国企业家的民主法制精神。
  第四,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成为我国企业家的优良品质。胡锦涛同志指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他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成长壮大的。常德传说:"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书写下青岛港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沈文荣说:"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精神状态?还是那句老话: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艰苦奋斗才能创大业";宗庆后认为:"节俭不仅能积累财富,还能培养人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质"。近30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由一个小厂发展成集团公司,产品由当地生产发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在世界建厂,产业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元化经营,"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各地;有些企业不仅收购国内企业,而且兼并国外公司,正在成为全球性公司;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逐年增多。正是我国企业家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第五,创造民族品牌的精神。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缺少品牌意识,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产品。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人们逐渐发现品牌对企业的意义和国家民族形象的价值。品牌,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而且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综合力量的象征。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我们一直在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创造让中国人自豪的民族品牌,这是海尔不变的方向,也是海尔应肩负起的责任。"汪海也讲:"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创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应该奋发图强,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强自己的民族品牌。"经过近3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企业家不仅创造出一大批中国品牌,而且创造出畅销全球的世界品牌。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内地企业2005年度入选4个,2006年度入选6个,2007年度入选12个。我国世界品牌逐年增多,世界排位年年向前攀升。
  第六,不断学习的精神。读书是进步的阶梯,学习是成长的源泉。企业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进步的程度和成长的高度。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平崛起于世界,企业家遇到许多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问题、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企业家只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引领企业持续发展;否则,知识陈旧,思想僵化,经验过时,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陷入困境。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的企业家无不喜爱读书,重视学习。在张瑞敏的办公室,新近上排行榜的书大多能在书架上找到;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也一直将读书看作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手段;潍柴动力公司董事长谭旭光说:"学习始终是我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提出"要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着力将企业构筑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他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获得了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博士学位,还从企业选送了70余名管理干部到清华、北大、华中科技大学、武工大等高校学习MBA课程,在原国家经贸委指导下在企业开办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MBA培训班",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开办了"机电一体化"硕士班,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正是这种永不满足、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的企业家精神,为我国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 中国企业家的贡献
  企业家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且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骨干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勤奋学习,不断开拓,创造中国品牌,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动实践者。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家则是这个中心环节的中心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当代改革史也含有中国企业家的奋斗史。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曾说:"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作为企业光靠红头文件,靠首长讲话是不够的。真正推动企业改革前进的是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这个动力,再多的红头文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汪海以市场为导向对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原有的27个科室精简到7个,管理行政人员也由占全厂职工的11.8%缩减为7.8%。与此同时,原来仅有4个人的销售科扩大为生产经营信息公司。他把竞争机制引入新的管理机构中,宣布:干部职工没有界限,谁能耐大谁来坐交椅,而且这个交椅不再是铁的。干得好则干,干不好将由群众评议,厂里重新聘任。经过一系列改革,如今的双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鞋厂发展成为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和包括印刷、绣品及三产配套在内的八大行业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集团,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由2000多人发展为5万人,固定资产由不到1000万元增长到55亿元,年销售收入由3000万元增至68亿元,出口创汇由175万美元增至1.5亿美元。上缴利税总额达30多亿元人民币。
  ——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操盘手。这里有必要对一些数据作一对比。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GDP从3624.1亿元增长到209407亿元,增加56.78倍,已位居全球经济总量排名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长到37636亿元,增加32.2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0元增加到11759元,增加33.24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587元,增长25.85倍;就业人口总数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400万人,增加0.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558.6亿元增加到76410亿元,增加48.02倍;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55.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67.6亿元,进口总额187.4亿元,逆差19.8亿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顺差1775亿美元),增加48.02倍;外汇储备从8.4亿美元增加到10663亿美元,增加1268.41倍,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如此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在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项重大政策的实施,在于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但其中,企业家作为GDP、国家税收、就业岗位、社会商品、外汇储备的直接创造者,其地位和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企业家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者。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落伍了,为此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难。100多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富民而奋斗。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如果说60年前世界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主要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经济强盛作为崛起的基础。近30年来,我国企业家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商品和服务快速涌入国际市场,而且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投资市场。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90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境外中国企业已有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3万人;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企业(未含港、台企业)2002年至2006年由11家上升到19家,2007年达22家,保持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企业家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基础地位。
  ——企业家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者。要探索,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摆脱一切陈旧落后的思维。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分明显,能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和所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进取,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前不仅我国国有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且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企业家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创建者。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重农抑商,像金钱、财富、竞争、市场、市场经济、私有财产、私有经济、资本、股票、股份公司、商人、富人、中产阶级、雇主、资本家,包括"企业家"等等我国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系列普通概念,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遭到排斥和压抑。我国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变革和与时俱进,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家不仅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而且建立了全新的企业文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民族文化变革的重要成果。如宝钢集团: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海尔集团:"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大庆石油公司:帮助客户实现愿望、帮助员工实现价值、帮助企业创造效益;青春宝集团:诚信、和谐、进取、务实;中国建材集团:"诚信务实、团结向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双星集团:行善积德,实事求是,等等,这些企业文化理念,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但是,当我们检视我国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也不能不看到企业家队伍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企业家不可能都是"常胜将军",也有失策者和失败者。一些曾经创造业绩的企业家,有的夭折,有的被免职,有的锒铛入狱……与此相联系,一些企业存在着虚假广告、价格误导、恶意违约、拖欠货款、偷税漏税、盗版侵权、走私骗汇、贪污腐败、污染环境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究其原因,情况相当复杂,需做专题研究。但必须强调,上述现象是少数的、极个别的,是一种经营者的短视的、低级的行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不是真正企业家的行为。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家队伍是优秀的,对我国经济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四、 中国企业家的新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万家,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企业和机构。这表明,即使在我国本土市场上国际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家已经进入全球市场竞争时代。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要求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形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家要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快提升自身修养,打造中国的一流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是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的新使命。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袁宝华曾在1995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会议上作了《论企业家的修养》的报告,提出了我国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全局,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清正廉明,依靠群众;疾恶如仇,从善如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丢掉幻想,搏击市场;锲而不舍,刻意创新。这些修养至今仍然是我国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家应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七大意识,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和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
  1.增强科学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国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高效益为前提,以发展高科技为主要手段,加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状况,尊重自然和增强环保观念,努力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从主要依靠单打独斗转变为更加注重协作配合,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全球竞争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在中国很多企业或被跨国公司作为竞争对手而倍加关注,或作为合作伙伴而密切接触,或作为并购对象而虎视眈眈。因此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全球化因素。其中,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新趋势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迅速进入和占领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场。它们吸纳整合全球各种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面对全球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家必须从被动的防御型思维转变到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思维,通过向全球公司学习,创建我国的全球公司。同时,应重视跨文化差异。跨国经营中,严重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势必造成沟通失效、合作失败。通过有效的文化沟通,文化差异一旦得到认识、尊重和认同,就会形成异质文化互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跨国企业文化,大大提高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认识文化差异,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我国企业家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的紧要任务。
  3.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核心战略。据美国学者E·曼斯菲尔德研究,世界科技创新成果的70%以上由世界500强所垄断。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各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7)》指出,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不到发达国家的1/10;目前我国企业收入的70%来源于现有传统产品及服务,20%来源于对现有产品及服务的延伸,只有10%来源于创新。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有发展潜力,更没有优势参与全球竞争。所以,我国企业家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针对国际市场的潜在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壮大科技创新研发队伍;要抓住跨国公司转型的机遇,加快走上"引进——学习——创新"的道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努力改变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要积极营造宽容失败、支持探险、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
  4.增强市场应变意识。市场经济社会是充满变化的社会。变化来自技术进步,来自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来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自上下游合作企业,来自竞争对手,来自企业内部,来自客户需求,来自新闻媒体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和新闻传播的个人化,各种市场变化更是层出不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世界级企业家无不具有强烈的应变意识,并在变化中取胜。张瑞敏2002年在东京"亚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上将"以变制变,在变化中的市场上取胜"作为海尔成功的一条主要秘诀。他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领导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预测变化,规划未来"。他提出,企业家要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盯住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变化,策划创新行为;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调控政策,以便抓住机遇,超前发展。张瑞敏的三只眼睛实际上都是在盯住外界的变化,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杰克·韦尔奇更是视变化为机遇,对企业环境中的变化抱欢迎态度。他说,"在商业领域,变化通常是点燃一个好构想、一项新业务或是一次新产品革命的星星之火"。彼得·德鲁克将"变化"作为一条重要的管理理论加以总结,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以经济和社会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视变化为常规";变化是"创新"的机遇。他强调:"为了继续生存和成功,每个组织都必须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德鲁克的这些观点是美国现代企业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值得我国企业家认真借鉴。
  5.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是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执行主任乔戈·凯尔曾说:"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越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我国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两点:一要增强诚信意识,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力量源泉。我国企业家必须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经营风范,依法经营,抵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自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全球化大舞台上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二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企业既是能源生产的主体,也是资源和能源消费的大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企业家的一项重大责任。我国企业家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6.增强现代管理意识。现代管理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诠释。这里提出"现代管理意识"是专门针对我国企业家现状而言。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无论是乡镇企业家,私营企业家,还是国有企业家,"下海官员"企业家,由于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的思想深处,"家长制"意识、"一个人说了算"思想相当严重。谭旭光说得很对:中国一些企业家骨子里都有一种"帝王将相思想",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企业里说一不二的皇帝。这种思想意识与世界级企业家的素质格格不入。当今时代,"家长制"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思想桎梏和制度障碍。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对"赵新先现象"
  作了专门而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三九集团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的问题,是长期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的必然结局。要学习赵新先早期的创业精神,也要防止他后来那种迷信个人说了算,一步步把企业拖入泥潭的失误教训。经营战略、策略方面有问题可以调整,经营者不行还可以更换,但是基本制度上的缺陷则容易把企业带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认识和吸取三九集团及赵新先的教训,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民主、有效率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是摆在中国广大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陈锦华同志的分析和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国企业家管理意识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增强身心健康意识。如前所述,企业家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企业家又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付出的往往是健康的代价。"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曾对500多位企业家的调查证明,企业家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首先是超负荷工作和心理压力,给企业家造成严重的身心损伤。调查显示,55%左右的企业家经常处于创业竞争的心理压力之下,45%左右的企业家阶段性感受到心理压力,这种创业竞争的压力,不光给企业家造成情绪和精神上的强大影响,而且直接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有据可考的就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其次是对体检重要性的忽视,造成我国企业家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企业家往往因为精力过度集中在企业上,很难抽时间去医院体检,很多人小病拖成大病,加上生活习惯普遍存在问题,最终影响了身心健康,以至于导致猝死悲剧时有发生。所以,企业家要增强健康意识,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健康。
  企业家是一种社会财富,全社会都应该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推动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若旋